一种移动平台用内走线防雨型可升降云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49448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自由升降云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平台用内走线防雨型可升降云台,包括固定装置、管状套筒A、管状套筒B、管状套筒C、管状套筒D、管状套筒底座、云台、升降柱以及移动平台;所述升降柱下端固定在移动平台上,所述升降柱上端与所述云台固定,用于带动所述云台上下运动;所述升降柱为竹节式结构且由一节固定柱和至少两节伸缩柱,所述伸缩柱套设在所述固定柱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备体积小,噪音低、结构紧凑、成本低、可靠性高,电源线内置的方式外观较好,且具备防雨能力可在户外恶劣环境下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平台用内走线防雨型可升降云台
本技术属于自由升降云台
,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平台用内走线防雨型可升降云台。
技术介绍
现有云台采用气动升降或液压方式升降,气动升降噪音大,设备体积大,升降速度不均匀,结构复杂。液压升降结构复杂,需要配置液压油缸及管道,且存在也要液压油泄露风险。现有升降云台的升降柱及电源线均为裸露结构,户外使用时整体防雨能力较差且电源线外漏不够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移动平台用内走线防雨型可升降云台。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移动平台用内走线防雨型可升降云台,包括固定装置、第一管状套筒A、第二管状套筒B、第三管状套筒C、第四管状套筒D、管状套筒底座、云台、升降柱以及移动平台;所述升降柱下端固定在移动平台上,所述升降柱上端与所述云台固定,用于带动所述云台上下运动;所述升降柱为竹节式结构且由一节固定柱和至少两节伸缩柱,所述伸缩柱套设在所述固定柱内部。优选的,所述至少两节伸缩柱互相套设。优选的,还包括螺旋电源线。优选的,所述螺旋电源线上端与云台底部相连,下端与移动平台相连。优选的,所述第一管状套筒A与云台底部连接,所述第二管状套筒B套设在所述第一管状套筒A内部,所述第三管状套筒C套设在所述第二管状套筒B内部,所述第四管状套筒D套设在所述第三管状套筒C内部。优选的,所述管状套筒底座上端套设在所述第四管状套筒D内部,所述管状套筒底座下端固定在移动平台上。优选的,所述管状套筒底座上端套设在所述第四管状套筒D内部并用胶水粘结。优选的,所述固定柱内设有电机,伸缩柱内设有丝杆,电机带动丝杆转动时,会带动伸缩柱在固定柱内进行伸缩运动。优选的,所述升降柱上升运动时会带动云台同步上升,上升过程中所述螺旋电源线拉伸。优选的,所述升降柱下降运动时会带动云台同步下降,下降过程中所述螺旋电源线收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下述的有益效果或优点:设备体积小,噪音低、结构紧凑、成本低、可靠性高,电源线内置的方式外观较好,且具备防雨能力可在户外恶劣环境下使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移动平台用内走线防雨型可升降云台结构示意图;图中:1、升降柱2、管状套筒A3、管状套筒B4、管状套筒C5、管状套筒D6、管状套筒底座7、云台8、移动平台9、云台螺旋电源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一种移动平台用内走线防雨型可升降云台,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装置、管状套筒A、管状套筒B、管状套筒C、管状套筒D、管状套筒底座6、云台7、云台螺旋电源线、移动平台8,还包含带动所叙云台上下运动的电动升降柱,所述升降柱1下端固定在移动平台上,所述升降柱1上端与所述云台7固定。所述管状套筒A与云台底部连接,所述管状套筒B套设在所述管状套筒A内部,所述管状套筒C套设在所述管状套筒B内部,所述管状套筒D套设在所述管状套筒C内部,所述管状套筒底座上端套设在所述管状套筒D内部并用胶水粘结,所述管状套筒底座下端固定在移动平台上,所述管状套筒B顶部内直径大于所述管状套筒A底部内直径,所述管状套筒C顶部内直径大于所述管状套筒B底部内直径,所述管状套筒D顶部内直径大于所述管状套筒C底部内直径。所述云台螺旋电源线9上端与云台底部相连,所述云台螺旋电源线下端与移动平台相连。所述升降柱1为竹节式结构且由一节固定柱和至少两节相互套设的伸缩柱,所述伸缩柱套设在所述固定柱内部,所述固定柱内设有电机,伸缩柱内设有丝杆,电机带动丝杆转动时,会带动伸缩柱在固定柱内进行伸缩运动,从而实现升降的目的。所述升降柱1上升运动时会带动云台7同步上升,云台7再带动管状套筒A上升,当管状套筒A底部与管状套筒B顶部接触时带动管状套筒B上升,当管状套筒B底部与管状套筒C顶部接触时带动管状套筒C上升,整个上升过程中云台螺旋电源线拉伸。所述升降柱下降运动时会带动云台同步下降,云台再带动管状套筒A下降,在重力作用下管状套筒B和管状套筒C同步下降,整个下降过程中云台螺旋电源线收缩。本技术不限于以上优选实施方式,还可在本技术权利要求和说明书限定的精神内,进行多种形式的变换和改进,能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并取得预期的技术效果,故不重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技术公开的内容直接或联想到的所有方案,只要在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之内,也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平台用内走线防雨型可升降云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装置、第一管状套筒A、第二管状套筒B、第三管状套筒C、第四管状套筒D、管状套筒底座、云台、升降柱以及移动平台;所述升降柱下端固定在移动平台上,所述升降柱上端与所述云台固定,用于带动所述云台上下运动;所述升降柱为竹节式结构且由一节固定柱和至少两节伸缩柱,所述伸缩柱套设在所述固定柱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平台用内走线防雨型可升降云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装置、第一管状套筒A、第二管状套筒B、第三管状套筒C、第四管状套筒D、管状套筒底座、云台、升降柱以及移动平台;所述升降柱下端固定在移动平台上,所述升降柱上端与所述云台固定,用于带动所述云台上下运动;所述升降柱为竹节式结构且由一节固定柱和至少两节伸缩柱,所述伸缩柱套设在所述固定柱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升降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节伸缩柱互相套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升降云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旋电源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升降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电源线上端与云台底部相连,下端与移动平台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升降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状套筒A与云台底部连接,所述第二管状套筒B套设在所述第一管状套筒A内部,所述第三管状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柏林马炎超刘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高新兴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