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4497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的底部设有行走轮,所述架体的顶部包括平行的两条轨槽及滑设于所述两条轨槽内的两个滚轮,所述两个滚轮之间连接有横梁;千斤顶托架,所述千斤顶托架上可转动连接有千斤顶固定盘;以及连接于所述横梁与所述千斤顶托架之间的高度调节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通过横梁、手拉葫芦及挂环能够方便地对千斤顶托架实现三维调节,通过转动轮转动微调千斤顶的角度,不仅提高施工操作灵活性,而且还提高了千斤顶对位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代桥梁施工技术中,T梁结构连续优点多,是桥梁设计常见结构形式。结构连续极大改善了梁体的受力状态,荷载作用下梁体整体受力状态比较均匀合理,整体性能好,安全性高,能够使结构优化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减小梁体设计高度,从而节省材料。结构连续还可以减少桥面伸缩缝数量,使桥面变连续平整,增加桥上行车的舒适感。T梁结构连续施工过程涉及结构体系的转换,T梁负弯矩张拉则是结构体系转换的重要工序。先将梁体在预制场内预制,达到龄期后进行正弯矩的张拉和压浆,将梁体调运至桥梁对应孔位处安装,此时临时支座支撑着梁体还处于简支受力状态,施工两跨梁体间墩顶现浇连续接头,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对负弯矩进行张拉压浆,去掉临时支座,桥梁体系发生了转换,永久支座支撑梁体,整个桥梁结构由简支受力状态变为结构连续受力状态。作为重要工序的T梁负弯矩张拉施工,使用的千斤顶较重,传统的施工方法是靠人工搬运转移,负弯矩张拉槽安装千斤顶依靠人工抬着,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操作不灵活,施工难度大,而且操作危险性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解决现有的人工抬动转移千斤顶,操作不灵活、施工难度大、耗费人力、物力及千斤顶位置调节偏差大的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的底部设有行走轮,所述架体的顶部包括平行的两条轨槽及滑设于所述两条轨槽内的两个滚轮,所述两个滚轮之间连接有横梁;千斤顶托架,所述千斤顶托架上可转动连接有千斤顶固定盘;连接于所述横梁与所述千斤顶托架之间的高度调节件。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架体为长方体框架。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高度调节件为手拉葫芦,所述手拉葫芦的两个挂钩分别与所述横梁、所述千斤顶托架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上设有供所述手拉葫芦的一个挂钩勾接的挂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千斤顶托架包括与所述高度调节件的底部连接的第一支杆、与所述千斤顶固定盘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杆下方的第二支杆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杆端部、所述第二支杆端部之间的第三支杆,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支杆与所述第三支杆垂直。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杆上固定有转动轮,所述转动轮的中部开孔并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端部伸出所述转动轮与所述千斤顶固定盘的底部固定。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采用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通过架体行走带动千斤顶托架移动,解决千斤顶转移困难、费时、费力的问题,同时结构简单、取材方便,易于制作,适于普遍推广。(2)本技术千斤顶通过手拉葫芦自由升降带动千斤顶托架上下移动,进而调节千斤顶的高度;通过设置可移动的横梁,方便千斤顶在预制T梁的延伸方向上调节,即方便调节千斤顶的前后位置;通过设置直径大于横梁的挂环,使得挂画在横梁上移动的摩擦阻力较小,方便千斤顶带动托架、手拉葫芦及挂环移动,以调节千斤顶的左右位置;本技术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通过横梁、手拉葫芦及挂环能够方便地对千斤顶托架实现三维调节,通过转动轮转动微调千斤顶的角度,不仅提高施工操作灵活性,而且还提高了千斤顶对位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千斤顶托架的主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图4中I-I剖线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千斤顶托架的俯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千斤顶托架的侧视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千斤顶下放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千斤顶下方状态的主视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千斤顶张拉状态的主视示意图。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架体1;行走轮11;轨槽12;滚轮13;横梁14;挂环15;千斤顶托架2;千斤顶20;千斤顶固定盘21;第一支杆22;挂钩221;第二支杆23;第三支杆24;转盘25;转轴26;高度调节件3;T型梁4。具体实施方式为利于对本技术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的底部设有行走轮11,所述架体1的顶部包括平行的两条轨槽12及滑设于所述两条轨槽12内的两个滚轮13,所述两个滚轮13之间连接有横梁14;还包括用于固定千斤顶20的千斤顶托架2,所述千斤顶托架2上可转动连接有千斤顶固定盘21;以及连接于所述横梁14与所述千斤顶托架2之间的高度调节件3。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架体1为长方体框架,所述架体1采用槽钢加工而成,位于所述架体1顶部的所述槽钢的开口朝上形成所述轨槽12;所述横梁14为圆钢,移动所述横梁14,所述横梁14通过滚轮13在所述轨槽12内行走,可以调节所述千斤顶20的前后位置。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千斤顶托架2采用5#槽钢加工而成,槽钢内焊接Φ20圆钢加强,确保良好受力,本技术架体1取材便捷,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高度调节件3为手拉葫芦,所述手拉葫芦的两个挂钩分别与所述横梁14、所述千斤顶托架2连接;所述高度调节件3还可以为滑轮(图未示),通过绳索(图未示)绕设于所述滑轮,绳索的一端与千斤顶托架2连接,另一端用于牵拉,为了达到省力的效果,还可以将绳索的牵拉端与卷扬机(图未示)连接,通过卷扬机的正转、反转控制绳索的升降,进而控制千斤顶托架2及千斤顶20的高度;所述高度调节件3不限于本申请说明书中提到的结构,其他可以实现高度控制的结构适用于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横梁14上设有供所述手拉葫芦的一个挂钩勾接的挂环15,所述挂环15套设于所述横梁14的外部,移动千斤顶托架2,所述千斤顶托架2带动手拉葫芦及挂环15在横梁14上移动以调节所述手拉葫芦的左右位置,进而调节所述千斤顶20的位置,精准对准张拉孔;由于千斤顶托架2与手拉葫芦的可拆卸连接,能够方便地进行安装与拆卸;优选地,所述挂环15的直径大于所述横梁14的直径,以使得在所述挂环15沿着横梁14移动时,能够减小摩擦阻力,省时省力,千斤顶20的移动更顺畅。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千斤顶托架2包括与所述高度调节件3的底部连接的第一支杆22、与所述千斤顶固定盘21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杆22下方的第二支杆23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杆22端部、所述第二支杆23端部之间的第三支杆24,所述第一支杆22、第二支杆24、第三支杆23组接形成类U形的框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杆22与所述第二支杆23之间的夹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架体,所述架体的底部设有行走轮,所述架体的顶部包括平行的两条轨槽及滑设于所述两条轨槽内的两个滚轮,所述两个滚轮之间连接有横梁;/n千斤顶托架,所述千斤顶托架上可转动连接有千斤顶固定盘;/n连接于所述横梁与所述千斤顶托架之间的高度调节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架体,所述架体的底部设有行走轮,所述架体的顶部包括平行的两条轨槽及滑设于所述两条轨槽内的两个滚轮,所述两个滚轮之间连接有横梁;
千斤顶托架,所述千斤顶托架上可转动连接有千斤顶固定盘;
连接于所述横梁与所述千斤顶托架之间的高度调节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为长方体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负弯矩千斤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件为手拉葫芦,所述手拉葫芦的两个挂钩分别与所述横梁、所述千斤顶托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式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周昌梁富谢炜峰方绍君马东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