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416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该机构借由两相互对称的圆形状内、外盘体,以若干隔板的设计于中央适当处形成齿形槽,该齿形槽可供弹簧与卡合体植入其内,借设于外盘体一侧的移动键可迫使卡合体完全移入内盘体的齿形槽内,如此内外盘体可自由转动,反之,借弹簧的力让卡合体分别介于内、外盘体的齿形槽间,以限制住内、外盘体的转动,而获得前、后脚杆的收合与张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尤其涉及利用一移动键可迫使卡脱离外盘体的齿形槽或借弹簧的力让该卡合体又介于内、外盘体的齿形槽间,而达到可自由转动或限制转动的目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是相当简单的,即以一主轴来贯穿两前、后脚杆的顶端相接临处,以此为轴心即可撑开或收合前、后脚杆,因此以主轴贯穿方式并让手部暴露于外盘体2内部的一侧延伸有一凸突体25可与内盘体3内部所形成的弧形槽34相互对应脚杆上,在收合时常会夹住手指,进而影响安全使用。又,目前有较新式设计的收合机构,然而由于构件繁杂,进而组装不易,品质无法提升,尤其开关按钮的设计均突落于收合机构的外侧,不但易因人为的碰撞而触动开关,安全性甚虑,而且在收合时更须先行按下开关,即双手按下两侧开关,实无多余的手来触使脚杆靠合,故须借脚部顶靠脚杆收合,此仍因开关设计是突落于外侧所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使用安全、操作方便的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来实现一种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脚杆收合机构包括一外盘体,该外盘体的前端向下延伸有挖空的前脚座,可供前脚杆套入并以螺丝固定,其中央部份则为镂空的设计,并借若干隔板形成齿型槽,该齿型槽的一端形成一缺口是可与承放槽内壁的透孔相通,可供移动键于其滑动;一内盘体,该内盘体的后端向下延伸有挖空的后脚座,可供后脚杆套人并以螺丝固定,其中央部份则仍为镂空的设计,并借若干隔板形成齿形槽,该齿形槽中央设有一贯通的圆柱,可供弹簧环套于外,于其上再行套入内部挖空的卡合体,借螺丝将两内、外盘体锁固,而成本结构。所述的移动键的一端是突出于透孔而落于承放槽内,可供手指的按压,而另一端则设有一长形孔,是供内盘体的圆柱穿经,以确保该移动键平行移动,而底端的斜面则可与卡合体的锥圆体斜面相互抵触。所述的卡合体中央为一贯穿的通孔可供内盘体的圆柱穿经,作为该卡合体升降的据导轨,而外缘端的若干齿形体则可配合内、外盘体的齿形槽所设计,可做一无段式卡合运动。所述的外盘体内部的一侧延伸有一凸突体可与内盘体内部一侧所形成的弧形槽相互对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于外盘架的底端部设有一承放槽,可供手指承放,其内侧开有一透孔,可与齿形槽相通,借一移动键来迫使卡合体脱离外盘体的齿形槽或借弹簧的力让该卡合体又介于内、外盘体的齿形槽间,而达到可自由转动或限制移动,本技术构件简单,尤其移动键是设于承放槽内,而为一隐藏式的设计,不但符合人体工学,亦具安全目的且不受人为碰撞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右视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右视剖视动作图;图6是本技术的正视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正视剖视作图。附图标号说明脚杆收合机构1,外盘体2,前脚座20,隔板21,齿形槽22,承放槽23,透孔24,凸突体25,内盘体3,后脚座30,隔板31,齿形槽32,圆柱33,弧形槽34,卡合体4,锥圆体40,斜面41,通孔42,齿形体43,移动键5,长形孔50,斜面51,弹簧6,前脚杆7,后脚杆8。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6所示,本技术是提供一种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该脚杆收合机构包括一外盘体2,该外盘体2的前端向下延伸有挖空的前脚座20,可供前脚杆7套入并以螺丝固定,其中央部份则为镂空的设计,并借若干隔板21形成齿型槽22,该齿型槽22的一端形成一缺口是可与承放槽23内壁的透孔24相通,可供移动键5于其滑动。一内盘体3,该内盘体3的后端向下延伸有挖空的后脚座30,可供后脚杆8套入并以螺丝固定,其中央部份则仍为镂空的设计,并借若干隔板31形成齿形槽32,该齿形槽32中央设有一贯通的圆柱33,可供弹簧6环套于外,于其上再行套入内部挖空的卡合体4,借螺丝9将两内、外盘体3、2锁固,而成本结构。又,请配合图4、图5所示,移动键5的一端是突出于透孔24而落于承放槽23内,可供手指的按压,而另一端则设有一长形孔50,是供内盘体3的圆柱33穿经,以确保该移动键平行移动,而底端的斜面51则可与卡合体4的锥圆体40斜面41相互抵触,即当移动键5向内移动则会因斜面51、41的相互接触而迫使卡合体4向下移动,导致卡合体4脱离外盘体2的齿形槽22内,而能使内、外盘体3、2自由转动,达到收合或张开的动作。再则,卡合体4中央为一贯穿的通孔42可供内盘体3的圆柱33穿经,作为卡合体4升降的据导轨,而外缘端的若干齿形体43则可配合内、外盘体3、2的齿形槽32、22所设计,可做一无段式卡合运动。请配合图6、图7所示,于外盘体2内部的一侧延伸有一凸突体25可与内盘体3内部一侧所形成的弧形槽34相互对应,即组合后该凸出体25可于弧形槽34内左右移动,以决定前、后脚杆7、8张合的角度。权利要求1.一种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脚杆收合机构包括一外盘体,该外盘体的前端向下延伸有挖空的前脚座,可供前脚杆套入并以螺丝固定,其中央部份则为镂空的设计,并借若干隔板形成齿型槽,该齿型槽的一端形成一缺口是可与承放槽内壁的透孔相通,可供移动键于其滑动;一内盘体,该内盘体的后端向下延伸有挖空的后脚座,可供后脚杆套人并以螺丝固定,其中央部份则仍为镂空的设计,并借若干隔板形成齿形槽,该齿形槽中央设有一贯通的圆柱,可供弹簧环套于外,于其上再行套入内部挖空的卡合体,借螺丝将两内、外盘体锁固,而成本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键的一端是突出于透孔而落于承放槽内,可供手指的按压,而另一端则设有一长形孔,是供内盘体的圆柱穿经,以确保该移动键平行移动,而底端的斜面则可与卡合体的锥圆体斜面相互抵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合体中央为一贯穿的通孔可供内盘体的圆柱穿经,作为该卡合体升降的据导轨,而外缘端的若干齿形体则可配合内、外盘体的齿形槽所设计,可做一无段式卡合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盘体内部的一侧延伸有一凸突体可与内盘体内部一侧所形成的弧形槽相互对应。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该机构借由两相互对称的圆形状内、外盘体,以若干隔板的设计于中央适当处形成齿形槽,该齿形槽可供弹簧与卡合体植入其内,借设于外盘体一侧的移动键可迫使卡合体完全移入内盘体的齿形槽内,如此内外盘体可自由转动,反之,借弹簧的力让卡合体分别介于内、外盘体的齿形槽间,以限制住内、外盘体的转动,而获得前、后脚杆的收合与张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文档编号A47D1/02GK2783855SQ20052003935公开日2006年5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31日专利技术者赖金益 申请人:上海统资电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幼童高脚椅的脚杆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脚杆收合机构包括:    一外盘体,该外盘体的前端向下延伸有挖空的前脚座,可供前脚杆套入并以螺丝固定,其中央部份则为镂空的设计,并借若干隔板形成齿型槽,该齿型槽的一端形成一缺口是可与承放槽内壁的透孔相通,可供移动键于其滑动;    一内盘体,该内盘体的后端向下延伸有挖空的后脚座,可供后脚杆套人并以螺丝固定,其中央部份则仍为镂空的设计,并借若干隔板形成齿形槽,该齿形槽中央设有一贯通的圆柱,可供弹簧环套于外,于其上再行套入内部挖空的卡合体,借螺丝将两内、外盘体锁固,而成本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金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统资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