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撑片滚压成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3479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4:09
一种U型撑片滚压成型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表面左侧设有一成型机构;所述机架上表面右侧设有一与成型机构位置相对应的冲切机构;所述成型机构与冲切机构之间设有一校直机构;所述成型机构包括设于机架上表面上的成型箱;所述成型箱左侧设有一进料口,成型箱右侧设有一出料口;所述成型箱后侧侧壁中部设有一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穿入至成型箱内并连接有第二成型单元;所述成型箱内设有一邻近进料口的校平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U型撑片滚压成型机能够实现全自动加工,整个加工过程无需人工参与,能够始终保持高效的加工效率,且整个加工过程中无需对条料进行转移,有效避免浪费时间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U型撑片滚压成型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滚压成型机,特别是一种U型撑片滚压成型机。
技术介绍
U型撑片是一种用于风机出风口位置的支撑部件,能够起到加强效果,无论哪种类型的风机至少需要一根U型撑片,因此风机对U型撑片的需求极大,而U型撑片则是通过条状的板料成型,传统的成型过程则是需要工作人员先将条料进行下料,下料完成后再进行折弯加工,折弯完成后,再将已折弯的条料拿取至冲切机构对其进行切割,从而切割出实际所需的U型撑片,最终工作人员将成品取走,而人工操作则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条料的折弯加工与切割加工并非在一台机床上完成的,完成折弯加工后,则需要将折弯加工完成后的条料转移至另一台机床上进行切割,在条料转移过程中,则会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且由于上料过程与取料过程皆由人工完成,导致上料效率与取料效率有限,从而导致U型撑片整个加工过程的加工效率极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U型撑片滚压成型机,它能够实现全自动加工,整个加工过程无需人工参与,能够始终保持高效的加工效率,且整个加工过程中无需对条料进行转移,有效避免浪费时间的情况。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公开一种U型撑片滚压成型机,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表面左侧设有一成型机构;所述机架上表面右侧设有一与成型机构位置相对应的冲切机构;所述成型机构与冲切机构之间设有一校直机构;所述成型机构包括设于机架上表面上的成型箱;所述成型箱左侧设有一进料口,成型箱右侧设有一出料口;所述成型箱后侧侧壁中部设有一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穿入至成型箱内并连接有第二成型单元;所述成型箱内设有一邻近进料口的校平单元;所述校平单元与第二成型单元之间设有第一成型单元;所述成型箱内设有邻近出料口的第四成型单元;所述第四成型单元与第二成型单元之间设有第三成型单元;所述校直机构包括邻近出料口的第一校直单元、邻近冲切机构的第二校直单元。所述第二成型单元包括与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接的第二下滚压轮单元、处于第二下滚压轮单元上方且与第二下滚压轮单元匹配的第二上滚压轮单元;所述第一成型单元包括设于第二下滚压轮单元左侧的第一下滚压轮单元、设于第一下滚压轮单元上方且与其相匹配的第一上滚压轮单元;所述校平单元包括设于第一下滚压轮单元左侧的下校平轮单元、设于下校平轮单元上方且与其相匹配的上校平轮单元;所述第三成型单元包括设于第二下滚压轮单元右侧的第三下滚压轮单元、设于第三下滚压轮单元上方且与其相匹配的第三上滚压轮单元;所述第四成型单元包括设于第三下滚压轮单元右侧的第四下滚压轮单元、设于第四下滚压轮单元上方且与其相匹配的第四上滚压轮单元;所述上校平轮单元、下校平轮单元、第一上滚压轮单元、第一下滚压轮单元、第二上滚压轮单元、第二下滚压轮单元、第三上滚压轮单元、第三下滚压轮单元、第四上滚压轮单元、第四下滚压轮单元之间通过一传动机构相连接,下校平轮单元、第一下滚压轮单元、第二下滚压轮单元、第三下滚压轮单元、第四下滚压轮单元在传动机构的作用下皆向着同个方向旋转。所述上校平轮单元包括上校平轴,上校平轴前侧设有上前校平轮,上校平轴后侧设有上后校平轮;所述下校平轮单元包括下校平轴,下校平轴前侧设有位于上前校平轮正下方的下前校平轮,下校平轴后侧设有位于上后校平轮正下方的下后校平轮;所述第一上滚压轮单元包括第一上转轴,第一上转轴前侧设有第一上前滚压轮,第一上转轴后侧设有第一上后滚压轮;所述第一下滚压轮单元包括第一下转轴,第一下转轴前侧设有位于第一上前滚压轮正下方的第一下前滚压轮,第一下转轴后侧设有位于第一上后滚压轮正下方的第一下后滚压轮;所述第二上滚压轮单元包括第二上转轴,第二上转轴前侧设有第二上前滚压轮,第二上转轴后侧设有第二上后滚压轮;所述第二下滚压轮单元包括第二下转轴,第二下转轴前侧设有位于第二上前滚压轮正下方的第二下前滚压轮,第二下转轴后侧设有位于第二上后滚压轮正下方的第二下后滚压轮;所述第三上滚压轮单元包括第三上转轴,第三上转轴前侧设有第三上前滚压轮,第三上转轴后侧设有第三上后滚压轮;所述第三下滚压轮单元包括第三下转轴,第三下转轴前侧设有位于第三上前滚压轮正下方的第三下前滚压轮,第三下转轴后侧设有位于第三上后滚压轮正下方的第三下后滚压轮;所述第四上滚压轮单元包括第四上转轴,第四上转轴前侧设有第四上前滚压轮,第四上转轴后侧设有第四上后滚压轮;所述第四下滚压轮单元包括第四下转轴,第四下转轴前侧设有位于第四上前滚压轮正下方的第四下前滚压轮,第四下转轴后侧设有位于第四上后滚压轮正下方的第四下后滚压轮;所述上校平轴、第一上转轴、第二上转轴、第三上转轴、第四上转轴皆设于成型箱上部前后两侧内壁之间,下校平轴、第一下转轴、第二下转轴、第三下转轴、第四下转轴皆设于成型箱下部前后两侧内壁之间,所述上校平轴、第一上转轴、第二上转轴、第三上转轴、第四上转轴、下校平轴、第一下转轴、第二下转轴、第三下转轴、第四下转轴皆通过轴承与成型箱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上前滚压轮与第一下前滚压轮之间、第二上前滚压轮与第二下前滚压轮之间、第三上前滚压轮与第三下前滚压轮之间、第四上前滚压轮与第四下前滚压轮之间皆围合形成前成型槽,前成型槽的角度从左至右逐渐缩小;所述第一上后滚压轮与第一下后滚压轮之间、第二上后滚压轮与第二下后滚压轮之间、第三上后滚压轮与第三下后滚压轮之间、第四上后滚压轮与第四下后滚压轮之间皆围合形成有后成型槽,后成型槽的角度从左至右逐渐缩小。所述下校平轴前端设有下校平齿轮,上校平轴前端设有与下校平齿轮相啮合的上校平齿轮;所述第一下转轴前端设有第一下齿轮,第一上转轴前端设有与第一下齿轮相啮合的第一上齿轮;所述第二下转轴前端设有第二下齿轮,第二上转轴前端设有与第二下齿轮相啮合的第二上齿轮;所述第三下转轴前端设有第三下齿轮,第三上转轴前端设有与第三下齿轮相啮合的第三上齿轮;所述第四下转轴前端设有第四下齿轮,第四上转轴前端设有与第四下齿轮相啮合的第四上齿轮;所述第二下齿轮与第一下齿轮之间通过第一惰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下齿轮与下校平齿轮之间通过第二惰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下齿轮与第三下齿轮之间通过第三惰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三下齿轮与第四下齿轮之间通过第四惰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校直单元与第二校直单元皆包括有设于机架上表面的下支板;所述下支板上方设有一上支板;所述上支板与下支板之间前后两侧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支撑柱;所述上支板与下支板之间前后两侧设有彼此相对的下滑块、左上滑块、右上滑块,所述下滑块、左上滑块与右上滑块上皆设有若干与支撑柱相匹配的滑孔;所述左上滑块与右上滑块处于下滑块上方,左上滑块与右上滑块处于同一平面,下滑块位于左上滑块与右上滑块之间;前后两侧的下滑块之间设有一下校直轴,前后两侧的左上滑块之间设有一左上校直轴,前后两侧的右上滑块之间设有一右上校直轴;所述下校直轴与下滑块之间、左上校直轴与左上滑块之间、右上校直轴与右上滑块之间皆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下校直轴前侧设有下前校直轮,下校直轴后侧设有下后校直轮;所述第一校直单元包括设于左上校直轴前侧且与下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U型撑片滚压成型机,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表面左侧设有一成型机构;所述机架上表面右侧设有一与成型机构位置相对应的冲切机构;所述成型机构与冲切机构之间设有一校直机构;所述成型机构包括设于机架上表面上的成型箱;所述成型箱左侧设有一进料口,成型箱右侧设有一出料口;所述成型箱后侧侧壁中部设有一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穿入至成型箱内并连接有第二成型单元;所述成型箱内设有一邻近进料口的校平单元;所述校平单元与第二成型单元之间设有第一成型单元;所述成型箱内设有邻近出料口的第四成型单元;所述第四成型单元与第二成型单元之间设有第三成型单元;所述校直机构包括邻近出料口的第一校直单元、邻近冲切机构的第二校直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型撑片滚压成型机,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表面左侧设有一成型机构;所述机架上表面右侧设有一与成型机构位置相对应的冲切机构;所述成型机构与冲切机构之间设有一校直机构;所述成型机构包括设于机架上表面上的成型箱;所述成型箱左侧设有一进料口,成型箱右侧设有一出料口;所述成型箱后侧侧壁中部设有一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穿入至成型箱内并连接有第二成型单元;所述成型箱内设有一邻近进料口的校平单元;所述校平单元与第二成型单元之间设有第一成型单元;所述成型箱内设有邻近出料口的第四成型单元;所述第四成型单元与第二成型单元之间设有第三成型单元;所述校直机构包括邻近出料口的第一校直单元、邻近冲切机构的第二校直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型撑片滚压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成型单元包括与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接的第二下滚压轮单元、处于第二下滚压轮单元上方且与第二下滚压轮单元匹配的第二上滚压轮单元;所述第一成型单元包括设于第二下滚压轮单元左侧的第一下滚压轮单元、设于第一下滚压轮单元上方且与其相匹配的第一上滚压轮单元;所述校平单元包括设于第一下滚压轮单元左侧的下校平轮单元、设于下校平轮单元上方且与其相匹配的上校平轮单元;所述第三成型单元包括设于第二下滚压轮单元右侧的第三下滚压轮单元、设于第三下滚压轮单元上方且与其相匹配的第三上滚压轮单元;所述第四成型单元包括设于第三下滚压轮单元右侧的第四下滚压轮单元、设于第四下滚压轮单元上方且与其相匹配的第四上滚压轮单元;所述上校平轮单元、下校平轮单元、第一上滚压轮单元、第一下滚压轮单元、第二上滚压轮单元、第二下滚压轮单元、第三上滚压轮单元、第三下滚压轮单元、第四上滚压轮单元、第四下滚压轮单元之间通过一传动机构相连接,下校平轮单元、第一下滚压轮单元、第二下滚压轮单元、第三下滚压轮单元、第四下滚压轮单元在传动机构的作用下皆向着同个方向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U型撑片滚压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校平轮单元包括上校平轴,上校平轴前侧设有上前校平轮,上校平轴后侧设有上后校平轮;所述下校平轮单元包括下校平轴,下校平轴前侧设有位于上前校平轮正下方的下前校平轮,下校平轴后侧设有位于上后校平轮正下方的下后校平轮;所述第一上滚压轮单元包括第一上转轴,第一上转轴前侧设有第一上前滚压轮,第一上转轴后侧设有第一上后滚压轮;所述第一下滚压轮单元包括第一下转轴,第一下转轴前侧设有位于第一上前滚压轮正下方的第一下前滚压轮,第一下转轴后侧设有位于第一上后滚压轮正下方的第一下后滚压轮;所述第二上滚压轮单元包括第二上转轴,第二上转轴前侧设有第二上前滚压轮,第二上转轴后侧设有第二上后滚压轮;所述第二下滚压轮单元包括第二下转轴,第二下转轴前侧设有位于第二上前滚压轮正下方的第二下前滚压轮,第二下转轴后侧设有位于第二上后滚压轮正下方的第二下后滚压轮;所述第三上滚压轮单元包括第三上转轴,第三上转轴前侧设有第三上前滚压轮,第三上转轴后侧设有第三上后滚压轮;所述第三下滚压轮单元包括第三下转轴,第三下转轴前侧设有位于第三上前滚压轮正下方的第三下前滚压轮,第三下转轴后侧设有位于第三上后滚压轮正下方的第三下后滚压轮;所述第四上滚压轮单元包括第四上转轴,第四上转轴前侧设有第四上前滚压轮,第四上转轴后侧设有第四上后滚压轮;所述第四下滚压轮单元包括第四下转轴,第四下转轴前侧设有位于第四上前滚压轮正下方的第四下前滚压轮,第四下转轴后侧设有位于第四上后滚压轮正下方的第四下后滚压轮;所述上校平轴、第一上转轴、第二上转轴、第三上转轴、第四上转轴皆设于成型箱上部前后两侧内壁之间,下校平轴、第一下转轴、第二下转轴、第三下转轴、第四下转轴皆设于成型箱下部前后两侧内壁之间,所述上校平轴、第一上转轴、第二上转轴、第三上转轴、第四上转轴、下校平轴、第一下转轴、第二下转轴、第三下转轴、第四下转轴皆通过轴承与成型箱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上前滚压轮与第一下前滚压轮之间、第二上前滚压轮与第二下前滚压轮之间、第三上前滚压轮与第三下前滚压轮之间、第四上前滚压轮与第四下前滚压轮之间皆围合形成前成型槽,前成型槽的角度从左至右逐渐缩小;所述第一上后滚压轮与第一下后滚压轮之间、第二上后滚压轮与第二下后滚压轮之间、第三上后滚压轮与第三下后滚压轮之间、第四上后滚压轮与第四下后滚压轮之间皆围合形成有后成型槽,后成型槽的角度从左至右逐渐缩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U型撑片滚压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校平轴前端设有下校平齿轮,上校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云建姜礼华应存列王应东杨立军聂铁华王通再张游曹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亿利达风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