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散热的壳体冷却水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1268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1 0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散热的壳体冷却水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侧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壳体背面一端的顶部和底部皆均匀设置有通孔,所述安装板的内部皆均匀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贯穿安装板和通孔延伸至壳体的外部,所述壳体两侧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环形导液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通过紫铜管内部的管道对壳体中的温度进行水冷降温,且通过螺旋导液管传递至环形导液管的内部进行循环,通过过滤网板向壳体的内部通过外界自然风进行降温,由于螺旋导液管为螺旋状管道,水传递过程中,与自然风接触范围更大,并且螺旋导液管与环形导液管的内侧贴合,也可通过环形导液管中的冷却液对其进行热传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散热的壳体冷却水路
本技术涉及壳体冷却水路
,具体为一种便于散热的壳体冷却水路。
技术介绍
壳体是电机的重要组成部件,壳体内的冷却水路,是以液冷的方式,对电机的内部进行降温,若不通过冷却结构将损耗热排出的话,则会造成电机定子组件、转子组件温度过高,从而转子磁钢退磁、定子线包烧毁,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转;因此必须通过散热结构来使得壳体内温度稳定在电机各零部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现有的壳体液冷结构较为简单,散热的方式过于单一,难以满足现有机台设备对电机的需求,且外环境错综复杂,灰尘颗粒物侵入,以对设备的正常运转造成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散热的壳体冷却水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壳体液冷结构较为简单,散热的方式过于单一,难以满足现有机台设备对电机的需求,且外环境错综复杂,灰尘颗粒物侵入,以对设备的正常运转造成干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散热的壳体冷却水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侧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壳体背面一端的顶部和底部皆均匀设置有通孔,所述安装板的内部皆均匀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贯穿安装板和通孔延伸至壳体的外部,所述壳体两侧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环形导液管,所述环形导液管与壳体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环形导液管的内侧皆设置有螺旋导液管,所述环形导液管远离壳体的一侧皆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内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过滤网板,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多组紫铜管,且多组紫铜管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紫铜管与螺旋导液管相互连接,所述壳体背面一端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两组环形导液管的内部相互连接。优选的,所述卡扣内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导热垫片,所述卡扣与紫铜管相互适配。优选的,所述紫铜管由U字型结构制成,且紫铜管之间平行设置且其端部之间串联并连通以形成一组具有多个弯曲回路的连接导管。优选的,所述环形导液管顶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外侧均匀设置有外螺纹。优选的,所述卡扣为铜制卡扣。优选的,所述螺旋导液管与紫铜管的连接处皆设置有密封胶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散热的壳体冷却水路通过紫铜管内部的管道对壳体中的温度进行水冷降温,且通过螺旋导液管传递至环形导液管的内部进行循环,通过过滤网板向壳体的内部通过外界自然风进行降温;过滤网板对外环境的中的粉尘颗粒物进行过滤,避免对设备的正常运转造成干扰,由于螺旋导液管为螺旋状管道,水传递过程中,与自然风接触范围更大,并且螺旋导液管与环形导液管的内侧贴合,也可通过环形导液管中的冷却液对其进行热传递;装置通过卡扣对紫铜管进行卡合固定,且通过导热垫片与紫铜管的表面贴合,使其卡合更为紧密;紫铜管内部液冷传递过程中,由于卡扣贯穿安装板和通孔延伸至壳体的内部,与外界环境所接触,加强该冷却水路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背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卡扣立体图。图中:1、壳体;2、固定板;3、螺旋导液管;4、过滤网板;5、环形导液管;6、安装板;7、紫铜管;8、连接头;9、卡扣;10、连接管;11、通孔;12、导热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种便于散热的壳体冷却水路,包括壳体1,壳体1内侧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安装板6,壳体1背面一端的顶部和底部皆均匀设置有通孔11,安装板6的内部皆均匀设置有卡扣9,卡扣9贯穿安装板6和通孔11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壳体1两侧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环形导液管5,环形导液管5与壳体1的内部相互连通,环形导液管5的内侧皆设置有螺旋导液管3,环形导液管5远离壳体1的一侧皆安装有固定板2,固定板2内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过滤网板4,对外环境的杂质颗粒物进行过滤,避免对设备的正常运转造成干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多组紫铜管7,且多组紫铜管7之间相互连通,紫铜管7与螺旋导液管3相互连接,壳体1背面一端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管10,连接管10的两端分别与两组环形导液管5的内部相互连接。进一步的,卡扣9内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导热垫片12,卡扣9与紫铜管7相互适配,使其卡合更为紧密。进一步的,紫铜管7由U字型结构制成,且紫铜管7之间平行设置且其端部之间串联并连通以形成一组具有多个弯曲回路的连接导管。进一步的,环形导液管5顶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连接头8,连接头8的外侧均匀设置有外螺纹,便于与外界导管连接。进一步的,卡扣9为铜制卡扣,导热效果。进一步的,螺旋导液管3与紫铜管7的连接处皆设置有密封胶圈,提高连接的密封效果。工作原理:该装置使用时,首先两组连接头8分别为冷却液的进出口,通过紫铜管7内部的管道对壳体1中的温度进行水冷降温,且通过螺旋导液管3传递至环形导液管5的内部进行循环,通过过滤网板4向壳体1的内部通过外界自然风进行降温,由于螺旋导液管3为螺旋状管道,水传递过程中,与自然风接触范围更大,并且螺旋导液管3与环形导液管5的内侧贴合,也可通过环形导液管5中的冷却液对其进行热传递;装置通过卡扣9对紫铜管7进行卡合固定,且通过导热垫片12与紫铜管7的表面贴合,使其连接更为紧密;紫铜管7内部液冷传递过程中,由于卡扣9贯穿安装板6和通孔11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与外界环境所接触,加强该冷却水路的降温效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散热的壳体冷却水路,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侧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安装板(6),所述壳体(1)背面一端的顶部和底部皆均匀设置有通孔(11),所述安装板(6)的内部皆均匀设置有卡扣(9),所述卡扣(9)贯穿安装板(6)和通孔(11)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所述壳体(1)两侧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环形导液管(5),所述环形导液管(5)与壳体(1)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环形导液管(5)的内侧皆设置有螺旋导液管(3),所述环形导液管(5)远离壳体(1)的一侧皆安装有固定板(2),所述固定板(2)内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过滤网板(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多组紫铜管(7),且多组紫铜管(7)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紫铜管(7)与螺旋导液管(3)相互连接,所述壳体(1)背面一端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管(10),所述连接管(10)的两端分别与两组环形导液管(5)的内部相互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散热的壳体冷却水路,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侧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安装板(6),所述壳体(1)背面一端的顶部和底部皆均匀设置有通孔(11),所述安装板(6)的内部皆均匀设置有卡扣(9),所述卡扣(9)贯穿安装板(6)和通孔(11)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所述壳体(1)两侧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环形导液管(5),所述环形导液管(5)与壳体(1)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环形导液管(5)的内侧皆设置有螺旋导液管(3),所述环形导液管(5)远离壳体(1)的一侧皆安装有固定板(2),所述固定板(2)内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过滤网板(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多组紫铜管(7),且多组紫铜管(7)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紫铜管(7)与螺旋导液管(3)相互连接,所述壳体(1)背面一端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管(10),所述连接管(10)的两端分别与两组环形导液管(5)的内部相互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平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凌众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