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混合加热式除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7436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1 0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新型混合加热式除氧器,包括除氧器本体,所述除氧器本体内设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互连通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贯穿除氧器本体设置,所述输送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互连通的多个鼓泡管,所述鼓泡管的侧壁下端贯穿设有蒸汽孔,所述除氧器本体的内底部设有箱体和两个第一加热棒,所述箱体内设有沸石,所述除氧器本体的内壁安装有多个第二加热棒,所述除氧器本体的底部设有四支撑腿,四个所述支撑腿的下方均设有支撑块,四个所述支撑块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其通过混合加热的方式,可以对低温水进行快速加热,也可以减少除氧器本体的震动,实现对其的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混合加热式除氧器
本技术涉及除氧器
,尤其涉及新型混合加热式除氧器。
技术介绍
除氧器是回热系统中的重要辅机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除去软化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等非冷凝气体,其次是软化水加热至除氧器运行压力下的饱和温度,而加热汽源一般是电站汽轮机压侧的抽汽及其他方面余汽、高温疏水等,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热经济性,并将达到标准含氧量的饱和水储存于除氧器水箱中,随时满足锅炉的需要,保证锅炉的安全运行。而再沸腾加热装置是旋膜除氧器的一个主要部件。目前,旋膜除氧器水箱上的再沸腾加热装置一般采用倒置的“丁”字形结构,加热速度慢,换热不均匀振动大,一部分原因是低温水和高温水蒸汽同时进入除氧器内部,造成除氧器设备自身上下温差过大,引发震动;另一部分原因是,除氧器的运行是在饱和温度下的,若遇到特殊工况,导致压力降低,而温度却没怎么下降,这时除氧器内的水呈沸腾状态,其沸腾时所鼓泡就能造成除氧器的震动,上述的震动容易使除氧器上的零部件损坏或松动,因此我们设计了新型混合加热式除氧器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新型混合加热式除氧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新型混合加热式除氧器,包括除氧器本体,所述除氧器本体内设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互连通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贯穿除氧器本体设置,所述输送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互连通的多个鼓泡管,所述鼓泡管的侧壁下端贯穿设有蒸汽孔,所述除氧器本体的内底部设有箱体和两个第一加热棒,所述箱体内设有沸石,所述除氧器本体的内壁安装有多个第二加热棒,所述除氧器本体的底部设有四支撑腿,四个所述支撑腿的下方均设有支撑块,四个所述支撑块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与相对的支撑腿之间均设有减震机构。优选地,所述第二加热棒的功率大于第一加热棒的功率,所述第一加热棒位于第二加热棒的下方。优选地,所述箱体为网状结构。优选地,所述减震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柱内部的中空腔,所述中空腔内滑动连接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与中空腔的内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所述矩形块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贯穿支撑柱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支撑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腿与支撑柱之间固定连接有套设在支撑杆外侧的阻尼弹簧。优选地,四个所述支撑腿的上端均通过熔融与除氧器本体的底部相连接。优选地,所述除氧器本体的上端设有排汽管。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在第一加热棒的作用下,可以对除氧器本体自身加热,如此可以减小低温水和高温水蒸汽同时进入除氧器内部造成除氧器设备自身上下温差过大而引发的震动,可以对除氧器本体进行保护。2、本技术,通过第二加热棒和蒸汽可以同时对水进行加热,加热效果好且效率高。3、本技术,通过沸石,使得水不会暴沸,使得除氧器本体遇到特殊工况时不易震动,实现对除氧器本体的保护。4、本技术,当除氧器本体自身受到外界影响而震动时,通过减震弹簧可以对矩形块、支撑杆和支撑腿进行减震,进而实现对除氧器本体的减震,减少外界对除氧器本体的影响;通过阻尼弹簧可以实现对减震弹簧进行阻尼,保证除氧器本体震动时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合理,其通过混合加热的方式,可以对低温水进行快速加热,也可以减少除氧器本体的震动,实现对其的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混合加热式除氧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图中:1除氧器本体、2输送管、3连接管、4鼓泡管、5蒸汽孔、6第一加热棒、7第二加热棒、8箱体、9沸石、10支撑腿、11支撑柱、12支撑块、13中空腔、14矩形块、15支撑杆、16减震弹簧、17阻尼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参照图1-2,新型混合加热式除氧器,包括除氧器本体1,除氧器本体1的上端设有排汽管,除氧器本体1内设有输送管2,输送管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互连通的连接管3,连接管3与蒸汽设备的排出口相连接;连接管3贯穿除氧器本体1设置,输送管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互连通的多个鼓泡管4,鼓泡管4的侧壁下端贯穿设有蒸汽孔5,使蒸汽能够从水箱底部均匀的加热水温,以达到辅助除氧的目的。除氧器本体1的内底部设有箱体8和两个第一加热棒6,箱体8为网状结构,箱体8内设有沸石9,防止遇到特殊工况导致除氧器本体1内的水暴沸导致除氧器本体1震动;除氧器本体1的内壁安装有多个第二加热棒7,第二加热棒7的功率大于第一加热棒6的功率,第一加热棒6位于第二加热棒7的下方。除氧器本体1的底部设有四支撑腿10,四个支撑腿10的上端均通过熔融与除氧器本体1的底部相连接;四个支撑腿10的下方均设有支撑块12,四个支撑块12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1,支撑柱11通过焊接与支撑块12的上端固定连接。四个支撑柱11与相对的支撑腿10之间均设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柱11内部的中空腔13,中空腔13内滑动连接有矩形块14,矩形块14与中空腔13的内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16,矩形块1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5,支撑杆15贯穿支撑柱11并与其滑动连接,支撑杆15的上端与支撑腿10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腿10与支撑柱11之间固定连接有套设在支撑杆15外侧的阻尼弹簧17。本技术中,对除氧器本体1内部的水进行加热前,首先控制外部电源给第一加热棒6通电,在第一加热棒6的作用下,可以对除氧器本体1自身加热,如此可以减小低温水和高温水蒸汽同时进入除氧器内部造成除氧器设备自身上下温差过大而引发的震动,可以对除氧器本体1进行保护。当除氧器本体1内的水量适量时,第一加热棒6断电,第二加热棒7通电,通过第二加热棒7和蒸汽可以同时对水进行加热,加热效果好且效率高;相对于只通过蒸汽加热水的优点,因为蒸汽通入水中之后部分蒸汽会鼓泡脱离水内,蒸汽的热量并不能有效的利用,而通过第二加热棒7可以对水进行有效且高效的加热,热量损失较小,如此通过混合加热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对水的加热效率。当遇到特殊工况,导致压力降低,由于水温下降不明显,除氧器本体1内的水会处于沸腾状态,通过沸石9,使得水不会暴沸,使得除氧器本体1不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混合加热式除氧器,包括除氧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器本体(1)内设有输送管(2),所述输送管(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互连通的连接管(3),所述连接管(3)贯穿除氧器本体(1)设置,所述输送管(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互连通的多个鼓泡管(4),所述鼓泡管(4)的侧壁下端贯穿设有蒸汽孔(5),所述除氧器本体(1)的内底部设有箱体(8)和两个第一加热棒(6),所述箱体(8)内设有沸石(9),所述除氧器本体(1)的内壁安装有多个第二加热棒(7),所述除氧器本体(1)的底部设有四支撑腿(10),四个所述支撑腿(10)的下方均设有支撑块(12),四个所述支撑块(12)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1),四个所述支撑柱(11)与相对的支撑腿(10)之间均设有减震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混合加热式除氧器,包括除氧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器本体(1)内设有输送管(2),所述输送管(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互连通的连接管(3),所述连接管(3)贯穿除氧器本体(1)设置,所述输送管(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互连通的多个鼓泡管(4),所述鼓泡管(4)的侧壁下端贯穿设有蒸汽孔(5),所述除氧器本体(1)的内底部设有箱体(8)和两个第一加热棒(6),所述箱体(8)内设有沸石(9),所述除氧器本体(1)的内壁安装有多个第二加热棒(7),所述除氧器本体(1)的底部设有四支撑腿(10),四个所述支撑腿(10)的下方均设有支撑块(12),四个所述支撑块(12)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1),四个所述支撑柱(11)与相对的支撑腿(10)之间均设有减震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混合加热式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棒(7)的功率大于第一加热棒(6)的功率,所述第一加热棒(6)位于第二加热棒(7)的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迟增彬仲文京徐润超陈晓丽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华泰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