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提篮的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56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婴儿提篮的固定结构,将提篮固定于婴儿车的乘坐部中,其中,该固定结构由一本体及二限位架所组成;    所述限位架,于婴儿车二前车杆及二后车杆的中段分别固设一关节,于二平行的关节间各跨设有一撑杆,并于前车杆的二关节间枢设一可活动升降的提杆;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固定于提篮中央,对应夹持固定于上述的提杆中段,由顶座、壳体、作用块、扣块及二锁块组成;该顶座,其水平段对应平贴于提篮的底部,于其四边角各预设一圆孔,另,于该顶座的垂直段内侧等距固设数道转角形成圆弧状的肋条;该壳体,组设于顶座下方的中空盒体,此壳体的顶面对应贴合于顶座的水平段,于其四边角各设一凸耳且凸耳中央预设一圆孔,且该壳体下方为一侧具开口的中空舱室,此舱室的二垂直侧壁各预设一供二枢杆横跨穿设的跑道形孔,于舱室水平面上方,即舱室的内部中央设一凸条,并于舱室水平面的底部中央后半段固设一中空胴体,此胴体内则可容置一弹性体,又于该胴体二侧各预设一卵形穴,此卵形穴的前端较尖窄端形成一斜凹面,而其后端较宽幅端则预设一贯穿至舱室内的透孔,再,于二卵形穴外侧各预设一长穿孔;该作用块为容置于壳体舱室内并可前后滑移的块体,于其二侧边设一跑道形孔,且于该作用块前端下缘突设一延伸夹板,而后端则固设二以供弹性体套设突肋,并于该作用块的底部中段预设一滑道,滑道两侧各预设一凹槽,其凹槽前段并形成一斜面;该扣块,组设于壳体下方的凵形块体,其两侧上方延设有二可对应穿入壳体长穿孔的穿板,该二穿板上缘二边角各预设一穿孔,且于此扣块的侧壁开设一凹部,其凹部前侧并保留一抵板,又,于凹部二侧各预设一容穴,该容穴内部则分别可供弹性体容纳者;该锁块,介于扣块与壳体间且容置于扣块容穴内的短柱体,于该锁块的下段突设一凸柱以供容穴内的弹性体上端套设,另于其上段突设一顶柱,该顶柱则可于壳体的卵形穴中移动;    限位架,固定于提篮底部、对应于本体的二侧位置,其下方两端分别固设一短柱。(*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婴儿提篮的固定结构,特别指一种可将婴儿提篮确实地固定在婴儿车上,以有效防止其滑动移位及倾斜摇晃,以及充分备具方便实用性与安全进步性的产品。
技术介绍
习用婴儿提篮的固定结构,见台湾公告86202670专利案,于提篮两侧的侧壁与供提把枢接的延伸板隔设成一套合槽,且套合槽内的侧壁适当处具有嵌孔,该固定块于一套块内套设枢接一嵌扣体,该嵌扣体一端形成中空的嵌块以便于内套设一弹簧,且弹簧另端与套块顶抵,而嵌扣体另端凸具按压块以穿过套块于对应处的通孔,另,套块旁侧连设一弯弧状的卡合部;藉此,可利用卡合部与婴儿伞车的骨架两侧套设而将固定块固定,并将提篮的套合槽与固定块的套块套设而使嵌块弹性嵌入嵌孔,即可将提篮固定于婴儿伞车上。根据上述习用提篮的固定结构及其图1可知,其仅固定于该提篮的中段处,而另外两端则没有任何支撑物可供支撑提篮的底部,因此,当婴儿躺卧于该提篮内时将会产生类似跷跷板上下摇晃或前后滑移的情形发生,如此,婴儿在前进中的婴儿车中的危险性将大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习用提篮固定结构的缺失弊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种可以稳固固定婴儿提篮的固定结构。本技术提供一种婴儿提篮的固定结构,将提篮固定于婴儿车的乘坐部中,其中,该固定结构由一本体及二限位架所组成;所述限位架,于婴儿车工前车杆及二后车杆的中段分别固设一关节,于二平行的关节间各跨设有一撑杆,并于前车杆的二关节间枢设一可活动升降的提杆;所述本体,固定于提篮中央,对应夹持固定于上述的提杆中段,由顶座、壳体、作用块、扣块及二锁块组成;该顶座,其水平段对应平贴于提篮的底部,于其四边角各预设一圆孔,另,于该顶座的垂直段内侧等距固设数道转角形成圆弧状的肋条;该壳体,组设于顶座下方的中空盒体,此壳体的顶面对应贴合于顶座的水平段,于其四边角各设一凸耳且凸耳中央预设一圆孔,且该壳体下方为一侧具开口的中空舱室,此舱室的二垂直侧壁各预设一供二枢杆横跨穿设的跑道形孔,于舱室水平面上方,即舱室的内部中央设一凸条,并于舱室水平面的底部中央后半段固设一中空胴体,此胴体内则可容置一弹性体,又于该胴体二侧各预设一卵形穴,此卵形穴的前端较尖窄端形成一斜凹面,而其后端较宽幅端则预设一贯穿至舱室内的透孔,再,于二卵形穴外侧各预设一长穿孔;该作用块为容置于壳体舱室内并可前后滑移的块体,于其二侧边设一跑道形孔,且于该作用块前端下缘突设一延伸夹板,而后端则固设二以供弹性体套设突肋,并于该作用块的底部中段预设一滑道,滑道两侧各预设一凹槽,其凹槽前段并形成一斜面;该扣块,组设于壳体下方的ㄩ形块体,其两侧上方延设有二可对应穿入壳体长穿孔的穿板,该二穿板上缘二边角各预设一穿孔,且于此扣块的侧壁开设一凹部,其凹部前侧并保留一抵板,又,于凹部二侧各预设一容穴,该容穴内部则分别可供弹性体容纳者;该锁块,介于扣块与壳体间且容置于扣块容穴内的短柱体,于该锁块的下段突设一凸柱以供容穴内的弹性体上端套设,另于其上段突设一顶柱,该顶柱则可于壳体的卵形穴中移动;限位架,固定于提篮底部、对应于本体的二侧位置,其下方两端分别固设一短柱。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提篮放置于婴儿车上时,除可垂直固定外,二相对限位架间的短柱则可靠抵于婴儿车的二撑杆外侧,进而夹持定位防止提篮往前或往后滑移,达到稳步固定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与婴儿车组合的平面示意图。图2本技术固定于婴儿提篮底部的立体示意图。图3本技术本体的立体分解图。图4本技术壳体的另一角度立体外观图。图5本技术扣块的另一角度立体外观图。图6本技术的本体的构件组合平面仰视图。图7图6的A-A剖面视图。图8图6的B-B剖面视图。图9图6的C-C剖面视图。图10本技术的作动示意图(一)。图11本技术的作动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的固定结构固定于提篮1的底部,再利用此固定结构将提篮1固定于婴儿车2的乘坐部中,其中,该固定结构由一本体3及二限位架4所组成;其中于婴儿车2二前车杆21及二后车杆22的中段分别固设一关节23、24,于二平行的关节23、24间各跨设有一撑杆231、241,并于前车杆21的二关节23间枢设一可活动升降的提杆232;本体3〔请同时参阅图3〕,固定于提篮1中央,可对应夹持固定于上述的提杆232中段,主要由顶座31、壳体32、作用块33、扣块34及二锁块35组成;该顶座31为一呈﹁形的板块,其水平段可对应平贴于提篮1的底部,于其四边角各预设一圆孔311,另,于该顶座31的垂直段内侧等距固设数道转角形成圆弧状的7字形肋条312;该壳体32〔请同时参阅图3、图4〕,组设于顶座31下方的中空盒体,此壳体32的顶面对应贴合于顶座31的水平段,于其四边角各设一凸耳320,凸耳320中央预设一圆孔3201可与顶座31的圆孔311对齐后供铆固杆3202穿贯,以将顶座31与壳体32一并固定于提篮1底部,且该壳体32下方为一侧具开口的中空舱室321,此舱室321的二垂直侧壁各预设一跑道形孔3211以供二枢杆3212横跨穿设,且于舱室321水平面上方,即舱室321的内部中央成型一矩方形的凸条3213,并于舱室321水平面的底部中央后半段固设一中空胴体322,此胴体322内则可容置一弹性体3221,又于该胴体322二侧各预设一卵形穴323,此卵形穴323的前端较尖窄端形成一斜凹面3231,而其后端较宽幅端则预设一贯穿至舱室321内的透孔3232,再,于二卵形穴323外侧各预设一矩方形的长穿孔324;该作用块33容置于壳体32舱室321内并可前后滑移的块体,于其二侧边对应壳体32跑道形孔3211的位置也挖设一跑道形孔331,且于该作用块33前端下缘突设一延伸夹板332,而后端则固设二呈十字形的突肋333,其突肋333可供弹性体3331套设,并于该作用块33的底部中段预设一滑道334,滑道334两侧各预设一凹槽335,其凹槽335前段并形成一斜面3351;该扣块34(请同时参阅图3、图5〕,组设于壳体32下方的ㄩ形块体,其两侧上方延设有二可对应穿入壳体32长穿孔324的穿板341,该二穿板341上缘二边角各预设一穿孔3411,且于此扣块34的侧壁开设一呈∪形的凹部342,其凹部342前侧并保留一抵板343,又,于凹部342二侧各预设一开口朝上的容穴344,该容穴344内部则分别可供弹性体345容纳;该锁块35,介于扣块34与壳体32间且容置于扣块34容穴344内的短柱体,于该锁块35的下段突设一凸柱351以供容穴344内的弹性体345上端套设,另于其上段突设一顶端呈圆头状的顶柱352,该顶柱352则可于壳体32的卵形穴323中移动;限位架4〔复请参阅图2〕,固定于提篮1底部、对应于本体3的二侧位置,其下方两端分别固设一短柱41,当提篮1放置于婴儿车2上时,二相对限位架4间的短柱41则可靠抵于婴儿车2的二撑杆231、241外侧,进而形成夹持定位防止提篮1往前或往后滑移的目的。装设实施时〔请参阅图3、图6〕,首先需将作用块33的二突肋333套上弹性体3331,再把该作用块33置入壳体32的舱室321中,此时该作用块33的滑道334与舱室321的凸条3213互相套合住,再于壳体32的胴体322内置入弹性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全凯
申请(专利权)人:蔚冠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