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通路口,包括:第一主干道和第二主干道,所述第一主干道和第二主干道互相垂直形成交叉路口,所述第一主干道包括第一右转道、第一直行道和第一左转道,所述第二主干道包括第二右转道、第二直行道和第二左转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直通路口直行车道和转弯车道、转弯车道之间互不相交,从而大大降低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整体提高了车辆通过交叉路口的效率,减少了车辆太多而发生拥堵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通路口
本技术属于道路路口规划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通路口。
技术介绍
现在城市的道路路口基本上都是十字红绿灯路口,每次通过需要交通信号灯的指示,路口处直行和转弯的车辆需要根据信号指示停车等待,同时由于停车和启动时的加速减速过程,造成了车辆通过道路路口的整体速度慢,容易造成堵车。并且交叉路口处由于转弯和直行车辆路线极易交叉,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且现有的路口对于车辆掉头有一定的困难,在车流量大的路口往往不允许掉头。这些因素导致了车辆通过道路路口不便且易于堵塞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直通路口,通过设置左转道和右转道使得道路路口车俩行驶路线不交叉,不依赖交通指示灯,并且方便车辆掉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直通路口,包括:第一主干道和第二主干道,所述第一主干道和第二主干道互相垂直形成交叉路口,所述第一主干道包括第一右转道、第一直行道和第一左转道,所述第二主干道包括第二右转道、第二直行道和第二左转道;所述第一直行道和第一右转道均位于地平面,所述第一左转道为独立高架桥结构,沿进入交叉路口方向呈上升趋势,沿驶出交叉路口方向与所述第二直行道持平,所述第二直行道整体位于地平面之上横跨交叉路口的水平面,所述第二右转道和第二左转道均为独立高架桥结构,沿进入交叉路口方向以及沿驶出交叉路口方向均呈下降趋势;所述第一右转道通过交叉路口汇入所述第二直行道前进方向的左侧,所述第一左转道通过交叉路口汇入所述第二直行道前进方向的右侧,所述第二右转道通过交叉路口汇入所述第一直行道前进方向的左侧,所述第二左转道通过交叉路口汇入所述第一直行道前进方向的右侧。优选地,所述第一左转道、第二右转道和第二左转道之间彼此互不相交。优选地,所述第一直行道相邻右侧设有第一右转道,所述第一直行道相邻左侧设有第一左转道,所述第二直行道相邻右侧设有第二右转道,所述第二直行道相邻左侧设有第二左转道。优选地,所述第一右转道、第一直行道、第一左转道、第二右转道、第二直行道和第二左转道均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行车道。优选地,所述第一左转道的起点位于地平面、终点位于所述第二直行道的水平面,所述第二右转道和第二左转道的起点均位于所述第二直行道的水平面,终点均位于地平面。优选地,所述第二直行道的水平面高于所述第一左转道的最高桥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交叉路口是交通事故多发区,而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直通路口直行车道和转弯车道、转弯车道之间互不相交,从而大大降低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直通路口直行和转弯的路线分明不相交,转弯车辆可不需交通信号灯的指示,直接通过交叉路口,直行的车辆只需注意直行的车辆,不用担心有车辆转弯,整体提高了车辆通过交叉路口的效率,减少了车辆太多而发生拥堵的情况。3、目前,城市道路多是程矩形网格状分布的,当车辆右转后下一个路口一般不会再右转,否则就相当于往回走了,可以直接在上一个路口右转。左转同理。因此车辆连续右转或左转的几率比较小,所以车辆右转接入内车道,车辆左转接入外车道,中间车道直行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车辆变道,提高安全性。4、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直通路口在交叉路口使得直行车辆在交叉路口便于调头,提高安全性。当某一个方向在路口处发生意外或者纯粹因为车辆太多而发生拥堵时,也可以先转去其他方向再调头回来重新选择方向。5、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直通路口应用广泛,如果交叉路口是六个或八个方向,可以分别用两个和三个这样的直通路口关联起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直通路口平面图。1、第一主干道,11、第一右转道,12、第一直行道,13、第一左转道;2、第二主干道,21、第二右转道,22、第二直行道,23、第二左转道;3、交叉路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的内容,但本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有必要理解的是,“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目标仅为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一种直通路口,包括:第一主干道1和第二主干道2,第一主干道1和第二主干道2互相垂直形成交叉路口3,第一主干道1包括第一右转道11、第一直行道12和第一左转道13,第二主干道2包括第二右转道21、第二直行道22和第二左转道23。第一直行道12相邻右侧设有第一右转道11,第一直行道12相邻左侧设有第一左转道13,第二直行道22相邻右侧设有第二右转道21,第二直行道22相邻左侧设有第二左转道23。第一直行道12和第一右转道11均位于地平面,第一左转道13为独立高架桥结构,沿进入交叉路口3方向呈上升趋势,沿驶出交叉路口3方向与第二直行道22持平,第二直行道22整体位于地平面之上横跨交叉路口3的水平面,第二右转道21和第二左转道23均为独立高架桥结构,沿进入交叉路口3方向以及沿驶出交叉路口方3向均呈下降趋势。第一左转道13的起点均位于地平面,终点位于第二直行道22的水平面,第二右转道21和第二左转道23的起点均位于第二直行道22的水平面,终点均位于地平面。第二直行道22的水平面高于第一左转道13的最高桥面。第一右转道11通过交叉路口3汇入第二直行道22前进方向的左侧,第一左转道13通过交叉路口3汇入第二直行道22前进方向的右侧,第二右转道21通过交叉路口3汇入第一直行道12前进方向的左侧,第二左转道23通过交叉路口3汇入第一直行道12前进方向的右侧。第一左转道13、第二右转道21和第二左转道23之间彼此互不相交。第一右转道11、第一直行道12、第一左转道13、第二右转道21、第二直行道22和第二左转道23均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行车道。以南北方向的主干道为第一主干道1、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为第二主干道2为例,对车辆行驶进行说明。第一主干道1和第二主干道2均为双向车道,即第一主干道1包含两组第一右转道11、第一直行道12和第一左转道13,第二主干道2包含两组第二右转道21、第二直行道22和第二左转道23。第二右转道21和第二左转道23的起点以及第二直行道22位于高于的地平面的水平面,其两端设有坡道与地平平面连接,使得车辆能够平缓驶入第二右转道21和第二左转道23的起点以及第二直行道22。假设车辆一从南向北行驶,需要直行通过交叉路口3,则车辆一沿第一直行道12直行通过交叉路口3即可,在通过交叉路口3时,无需依赖于交通信号灯的指示,可直接通过,大大减少了通过交叉路口3的时间,且降低了交通事故风险。假设车辆二从南向北行驶,需要在直行通过交叉路口3右转,则车辆二沿第一右转道12行驶,在通过交叉路口3时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通路口,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干道和第二主干道,所述第一主干道和第二主干道互相垂直形成交叉路口,所述第一主干道包括第一右转道、第一直行道和第一左转道,所述第二主干道包括第二右转道、第二直行道和第二左转道;/n所述第一直行道和第一右转道均位于地平面,所述第一左转道为独立高架桥结构,沿进入交叉路口方向呈上升趋势,沿驶出交叉路口方向与所述第二直行道持平,所述第二直行道整体位于地平面之上横跨交叉路口的水平面,所述第二右转道和第二左转道均为独立高架桥结构,沿进入交叉路口方向以及沿驶出交叉路口方向均呈下降趋势;/n所述第一右转道通过交叉路口汇入所述第二直行道前进方向的左侧,所述第一左转道通过交叉路口汇入所述第二直行道前进方向的右侧,所述第二右转道通过交叉路口汇入所述第一直行道前进方向的左侧,所述第二左转道通过交叉路口汇入所述第一直行道前进方向的右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通路口,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干道和第二主干道,所述第一主干道和第二主干道互相垂直形成交叉路口,所述第一主干道包括第一右转道、第一直行道和第一左转道,所述第二主干道包括第二右转道、第二直行道和第二左转道;
所述第一直行道和第一右转道均位于地平面,所述第一左转道为独立高架桥结构,沿进入交叉路口方向呈上升趋势,沿驶出交叉路口方向与所述第二直行道持平,所述第二直行道整体位于地平面之上横跨交叉路口的水平面,所述第二右转道和第二左转道均为独立高架桥结构,沿进入交叉路口方向以及沿驶出交叉路口方向均呈下降趋势;
所述第一右转道通过交叉路口汇入所述第二直行道前进方向的左侧,所述第一左转道通过交叉路口汇入所述第二直行道前进方向的右侧,所述第二右转道通过交叉路口汇入所述第一直行道前进方向的左侧,所述第二左转道通过交叉路口汇入所述第一直行道前进方向的右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成,
申请(专利权)人:陈金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