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光加湿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352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光加湿机构,所述压光单元包括立架,所述立架上设置紧邻的下辊和上辊;所述加湿单元包括加湿平台、加湿模块和进料模块;所述加湿平台拼接在立架上,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架设在加湿平台上的加湿器,所述加湿器上开设有指向织物的雾化喷口,所述进料模块包括进料驱动源、下进料轮和上进料轮,所述进料驱动源设置在加湿平台上,且其自由端与下进料轮连接,两组所述下进料轮和上进料轮分别设置在加湿平台的两侧,所述下进料轮潜入加湿平台内部,且部分凸出加湿平台,所述上进料轮紧邻在下料进轮的上方,两组所述进料模块分别设置在加湿器的两侧。其能够快速进料,并均匀加湿,加湿均匀性好,水分和添加剂的位置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光加湿机构
本技术涉及加湿机构,具体涉及一种压光加湿机构。
技术介绍
为提升织物的光泽度,需要对织物进行压光。压光时,一般使织物通过两根相互作用的辊之间。在进行压光前,通常要调整织物的湿度,或者额外添加一些增加光泽度或压光效果的添加剂。同时,在进行辊压光前,织物通常已经进行过预压光,织物的表面光滑,其在下输送辊上输送的速度较慢,在双侧输送辊输送时,又会挤压织物,使水分或添加剂被赶出,影响压光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光加湿机构,其能够快速进料,并均匀加湿,加湿均匀性好,水分和添加剂的位置稳定。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光加湿机构,包括压光单元和加湿单元;所述压光单元包括立架,所述立架上设置紧邻的下辊和上辊;所述加湿单元包括加湿平台、加湿模块和进料模块;所述加湿平台拼接在立架上,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架设在加湿平台上的加湿器,所述加湿器上开设有指向织物的雾化喷口,所述进料模块包括进料驱动源、下进料轮和上进料轮,所述进料驱动源设置在加湿平台上,且其自由端与下进料轮连接,两组所述下进料轮和上进料轮分别设置在加湿平台的两侧,所述下进料轮潜入加湿平台内部,且部分凸出加湿平台,所述上进料轮紧邻在下料进轮的上方,两组所述进料模块分别设置在加湿器的两侧。作为优选的,所述加湿平台上沿横向开设有进料槽,所述进料槽内穿设有滑动轴,所述进料驱动源的自由端连接在滑动轴上,所述下进料轮和上进料轮均滑动设置在滑动轴上,所述下进料轮与滑动轴之间设置有键。作为优选的,所述下进料轮上设置有下进料轮轴,所述下进料轮轴上套设有套轴,所述套轴上固定设置有稳定翼和上进料轮架,所述上进料轮设置在上进料轮架上,所述加湿平台上沿着横向开设有稳定翼滑槽,所述稳定翼滑动设置在稳定翼滑槽内。作为优选的,两个所述稳定翼分别设置在套轴的两侧,所述稳定翼滑槽分别开设在进料槽的两个侧壁上,两个所述稳定翼分别伸入一个稳定翼滑槽内。作为优选的,所述加湿平台的端面上设置有弧状的拼接平台,所述拼接平台指向下辊和上辊之间。作为优选的,所述加湿平台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加湿器支架,所述加湿器的两端分别架设在两个加湿器支架上。作为优选的,所述加湿器具有互为镜像的两个,位于下方的所述加湿器的上表面的最高点与加湿平台的上表面等高。作为优选的,两个所述加湿器相对的面设置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呈圆弧状,且来料方向的距离大于去料方向的距离。作为优选的,所述压光单元包括热压模块;所述立架上设置有横梁和压光驱动源,所述下辊套设在下辊轴上,所述上辊套设在上辊轴上,所述下辊和上辊中空,且外周面紧密接触,所述下辊与压光驱动源的自由端连接;所述热压模块包括钢架和加热架,两个所述钢架分别设置在下辊轴和上辊轴上,所述钢架的自由端沿着上辊的轴线方向设置有一排压力轮,所述压力轮分别抵推在下辊和上辊的内周面上,且两排所述压力轮的中心轴线位于下辊和上辊的中心轴线之间,四个所述中心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两个加热架分别设置在下辊轴和上辊轴上,所述加热架上设置有加热棒,两组所述加热棒分别邻近下辊和上辊的内周面。作为优选的,所述钢架内沿着下辊的轴线方向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轮轴,所述压力轮穿设在轮轴上,所述压力轮收容在凹槽内,且部分伸出凹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加湿模块,能够对织物进行加湿,并附加压光添加剂,保证压光的效果;并通过雾化喷洒的方式进行加湿,能够提高加湿的均匀性。2、本技术通过设置进料模块,能够快速的进料,同时避免与织物过多的接触,织物的表面均匀性好,加湿后的水分和添加剂能够得到良好的保留。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加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纵向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A-A处的横向剖视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压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压光单元的纵向剖视示意图;图7为压光单元的横向剖视示意图。其中,1-压光单元,10-立架,11-横梁,20-下辊轴,21-下辊,22-上辊轴,23-上辊,24-从动轮,25-压光驱动源,26-主动轮,27-皮带,30-钢架,31-轮轴,32-压力轮,33-加热架,34-加热棒,40-滑槽,41-滑块,42-弹簧,43-螺栓;5-加湿单元,50-支撑架,51-加湿平台,52-拼接平台,53-加湿器支架,54-加湿器,55-雾化喷口,56-导向面,60-进料驱动源,61-进料槽,62-滑动轴,63-下进料轮,64-下进料轮轴,65-套轴,66-上进料轮架,67-稳定翼,68-稳定翼滑槽,69-上进料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光加湿机构,包括压光单元1和加湿单元5。参照图1~图4所示,上述加湿单元5包括加湿平台51、加湿模块和进料模块。上述加湿平台51拼接在立架10上。加湿模块包括架设在加湿平台51上的加湿器54。加湿器54上开设有指向织物的雾化喷口55。进料模块包括进料驱动源60、下进料轮63和上进料轮69。进料驱动源60设置在加湿平台51上,且其自由端与下进料轮63连接。两组下进料轮63和上进料轮69分别设置在加湿平台51的两侧。下进料轮63潜入加湿平台52内部,且部分凸出加湿平台52。上进料轮69紧邻在下料进轮63的上方。两组进料模块分别设置在加湿器54的两侧。以上优化的结构,加湿器54能够对经过的织物进行加湿;两组进料模块能够分别在加湿器54的前后进行进料,且进料时仅与织物的两侧边缘接触,避免织物在夹持进料时,其上加湿的水分被驱赶、挤压,从而丧失加湿效果;其加湿速度快,进料时能够良好的保持加湿后的湿度和均匀性。上述加湿平台51上沿横向开设有进料槽61。进料槽61内穿设有滑动轴62。进料驱动源60的自由端连接在滑动轴62上。下进料轮63和上进料轮69均滑动设置在滑动轴62上。下进料轮63与滑动轴62之间设置有键。滑动轴62能够带动下进料轮63自转,而不带动上进料轮69公转。其能够允许相对的两组下进料轮63和上进料轮69进行滑动,以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从而适用不同宽度的织物,通用性强。具体的,上述下进料轮63上设置有下进料轮轴64。下进料轮轴64上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光加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光单元和加湿单元;/n所述压光单元包括立架,所述立架上设置紧邻的下辊和上辊;/n所述加湿单元包括加湿平台、加湿模块和进料模块;所述加湿平台拼接在立架上,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架设在加湿平台上的加湿器,所述加湿器上开设有指向织物的雾化喷口,所述进料模块包括进料驱动源、下进料轮和上进料轮,所述进料驱动源设置在加湿平台上,且其自由端与下进料轮连接,两组所述下进料轮和上进料轮分别设置在加湿平台的两侧,所述下进料轮潜入加湿平台内部,且部分凸出加湿平台,所述上进料轮紧邻在下料进轮的上方,两组所述进料模块分别设置在加湿器的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光加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光单元和加湿单元;
所述压光单元包括立架,所述立架上设置紧邻的下辊和上辊;
所述加湿单元包括加湿平台、加湿模块和进料模块;所述加湿平台拼接在立架上,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架设在加湿平台上的加湿器,所述加湿器上开设有指向织物的雾化喷口,所述进料模块包括进料驱动源、下进料轮和上进料轮,所述进料驱动源设置在加湿平台上,且其自由端与下进料轮连接,两组所述下进料轮和上进料轮分别设置在加湿平台的两侧,所述下进料轮潜入加湿平台内部,且部分凸出加湿平台,所述上进料轮紧邻在下料进轮的上方,两组所述进料模块分别设置在加湿器的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光加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平台上沿横向开设有进料槽,所述进料槽内穿设有滑动轴,所述进料驱动源的自由端连接在滑动轴上,所述下进料轮和上进料轮均滑动设置在滑动轴上,所述下进料轮与滑动轴之间设置有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光加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进料轮上设置有下进料轮轴,所述下进料轮轴上套设有套轴,所述套轴上固定设置有稳定翼和上进料轮架,所述上进料轮设置在上进料轮架上,所述加湿平台上沿着横向开设有稳定翼滑槽,所述稳定翼滑动设置在稳定翼滑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光加湿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稳定翼分别设置在套轴的两侧,所述稳定翼滑槽分别开设在进料槽的两个侧壁上,两个所述稳定翼分别伸入一个稳定翼滑槽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光加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传应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育时纺织整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