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00525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包括:座椅、支架、前移动部和后移动部;在所述支架的上端设置座椅,且支架与座椅之间通过插销连接;在所述支架的前端设置前移动部;在所述支架的后端设置后移动部。本装置设计合理,使用便利,功能多样,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和使用需要来改变婴儿车的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
本技术涉及婴儿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
技术介绍
婴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同的婴儿车,现有的婴儿车只能满足婴儿在成长阶段的一部分需求,结构设置不合理,功能单一,导致使用寿命短,造成资源浪费,且使用不方便,在使用上对于女性,老人而言也存在着操作的复杂性,一些年纪稍大的老人甚至不会使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者对婴儿车也出现多样化的需求,单一化的使用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婴儿车多样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内容: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包括:座椅、支架、前移动部和后移动部;在所述支架的上端设置座椅,且支架与座椅之间通过插销连接;在所述支架的前端设置前移动部;在所述支架的后端设置后移动部。优选的是,所述支架包括滑架、滑杆、限位器和对接块;在所述滑架的左右两侧的底端均设置凹槽;在所述凹槽内设置限位器;所述滑杆设置在限位器内;在所述滑杆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对接块;所述限位器包括限位座、限位扣和卡簧;在所述限位座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扣设置在限位槽内;所述滑杆卡在限位座和限位扣之间;所述滑杆内侧开设有齿槽,且齿槽与限位扣相配合;在所述滑杆的背面与限位扣之间设置卡簧。优选的是,所述固定爪呈U型;在所述对接块的前端设置固定爪,且固定爪与对接块之间通过爪钩连杆连接;所述爪钩连杆呈矩形,且在爪钩连杆的中部四个面上分别开设卡槽;在所述卡槽后端的对接块上设置限位卡块和卡簧,且限位卡块的位置与卡槽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卡槽与限位卡块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卡簧分别抵在限位卡块和对接块上。优选的是,还包括支撑杆;所述前移动部和后移动部均包括压板、滚轮和挡块;在所述压板的两侧设置滚轮;在所述压板的上端中部设置挡块;在所述前移动部的挡块的顶端设置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挡块之间通过支撑杆旋转件固定;在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方向盘;所述固定爪卡合在挡块两侧的压板上,且通过绑带固定。优选的是,还包括支撑杆;所述前移动部和后移动部均包括压板、滚轮和挡块;在所述压板的两侧设置滚轮;在所述压板的上端中部设置挡块;所述支撑杆分别设置在前移动部和后移动部的挡块上,且与挡块之间通过支撑杆旋转件连接,并且支撑杆垂直于地面;所述前移动部和后移动部上的支撑杆分别设置在支架前后侧的对接块的底端。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杆旋转件包括卡套、对接套、限位环、压簧和按键;所述卡套与对接套之间相配合;在所述卡套和对接套之间设置限位环和压簧;在所述卡套的外侧壁上设置按键,且按键与限位环之间相配合。优选的是,所述座椅包括座垫、靠背和把手;在所述座垫的上端后侧设置靠背;所述座垫与靠背之间通过翻折连接件连接;所述把手夹持在翻折连接件上,且与翻折连接件之间活动连接;所述座垫固定在滑架上,且通过拉环活动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翻折连接件包括拉手、拉线、限位块、卡件和拉簧;所述拉手设置在靠背的后侧;在所述拉手的底端设置拉线;在所述拉线的底端设置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通过拉簧与卡件相连;所述卡件卡扣在靠背与座垫的结合处。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装置设计合理,使用便利,功能多样,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和使用需要来改变婴儿车的形状;当需要变成卡丁车的时候,只需要把固定爪与前、后移动部结合即可;当需要变成推车时,只需要把支撑杆固定在对接块的底部;当需要把婴儿座椅单独的放置在一个位置时,可以拆卸前、后移动部,然后调节固定爪,使之竖直的支撑在地面上。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固定爪与对接块之间的连接爆炸图。图5是支架的爆炸图。图6是支撑杆旋转件的爆炸图。图7是翻折连接件的爆炸图。图8是把手与座垫的爆炸图。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座椅,11-座垫,12-靠背,13-把手,14-拉环,2-支架,21-滑架,22-滑杆,23-限位座,24-限位扣,25-卡簧,26-对接块,27-凹槽,3-前移动部,31-压板,32-滚轮,33-挡块,4-后移动部,5-支撑杆旋转件,51-卡套,52-对接套,53-限位环,54-压簧,55-按键,6-翻折连接件,61-拉手,62-拉线,63-限位块,64-卡件,65-拉簧,7-固定爪,71-爪钩连杆,72-绑带,73-限位卡块,74-卡槽,75-卡簧,8-支撑杆,81-方向盘。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至8所示,在支架2的上端设置座椅1,且支架2与座椅1之间通过插销连接,在支架2的前端设置前移动部3,在支架2的后端设置后移动部4。通过在支架2的底端设置移动部,便于带动本装置的移动。支架2包括滑架21、滑杆22、限位器和对接块26;在滑架21的左右两侧的底端均设置凹槽27,在凹槽27内设置限位器;滑杆22设置在限位器内,在滑杆22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对接块26;限位器包括限位座23、限位扣24和卡簧25;在限位座23上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扣24设置在限位槽内,滑杆22卡在限位座23和限位扣24之间,滑杆22内侧开设有齿槽,且齿槽与限位扣24相配合;在滑杆22的背面与限位扣24之间设置卡簧25。当需要调节滑架的位置时,捏动限位扣24推动卡簧25压缩,使之限位扣24从滑杆22的齿槽内滑出,此时推动滑架21在滑杆22上移动,以此来改变位置,当调节到合适的位置时,松开限位扣24,此时卡簧25回弹把限位扣24继续挤压在齿槽内。固定爪7呈U型;在对接块26的前端设置固定爪7,且固定爪7与对接块26之间通过爪钩连杆71连接,爪钩连杆71呈矩形,且在爪钩连杆71的中部四个面上分别开设卡槽74,在卡槽74后端的对接块26上设置限位卡块73和卡簧75,且限位卡块73的位置与卡槽74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卡槽74与限位卡块73的形状相匹配,卡簧75分别抵在限位卡块73和对接块26上。固定爪7与爪钩连杆71的固定连接,当需要调节固定爪7的位置时,拨动限位卡块73,使限位卡块73与爪钩连杆71上的卡槽74分开,此时调节固定爪7到合适的位置,然后松开限位卡块73,使限位卡块73卡合在卡槽74内,对固定爪7进行限位。本装置还包括支撑杆8;前移动部3和后移动部4均包括压板31、滚轮32和挡块33,在压板31的两侧设置滚轮32,在压板31的上端中部设置挡块33,在前移动部3的挡块的顶端设置支撑杆8,且支撑杆8与挡块33之间通过支撑杆旋转件5固定;在支撑杆8的顶端设置方向盘81,通过设置方向盘81可以改变车的位置,固定爪7卡合在挡块33两侧的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支架、前移动部和后移动部;在所述支架的上端设置座椅,且支架与座椅之间通过插销连接;在所述支架的前端设置前移动部;在所述支架的后端设置后移动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支架、前移动部和后移动部;在所述支架的上端设置座椅,且支架与座椅之间通过插销连接;在所述支架的前端设置前移动部;在所述支架的后端设置后移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滑架、滑杆、限位器和对接块;在所述滑架的左右两侧的底端均设置凹槽;在所述凹槽内设置限位器;所述滑杆设置在限位器内;在所述滑杆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对接块;所述限位器包括限位座、限位扣和卡簧;在所述限位座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扣设置在限位槽内;所述滑杆卡在限位座和限位扣之间;所述滑杆内侧开设有齿槽,且齿槽与限位扣相配合;在所述滑杆的背面与限位扣之间设置卡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架与前移动部和后移动部之间均通过固定爪连接;所述前移动部和后移动部均包括压板、滚轮和挡块;在所述压板的两侧设置滚轮;在所述压板的上端中部设置挡块;在所述前移动部的挡块的顶端设置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挡块之间通过支撑杆旋转件固定;在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方向盘;所述固定爪卡合在挡块两侧的压板上,且通过绑带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双平衡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爪呈U型;在所述对接块的前端设置固定爪,且固定爪与对接块之间通过爪钩连杆连接;所述爪钩连杆呈矩形,且在爪钩连杆的中部四个面上分别开设卡槽;在所述卡槽后端的对接块上设置限位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瑞伟肖刚生刘云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博安母婴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