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9991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包括驱动装置、编制箱体、花毂固定装置和飞轮固定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于编制箱体内,所述花毂固定装置、飞轮固定装置设于编制箱体上,所述编制箱体包括驱动放置腔、花毂限位腔和飞轮移动腔,所述飞轮移动腔设于飞轮固定装置上,所述驱动放置腔设于驱动装置上,所述花毂限位腔设于花毂固定装置上且设于驱动放置腔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自行车编圈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该装置通过设置三组飞轮固定装置,且该三组飞轮固定装置呈三角形设置,使得自行车在编制过程中飞轮与花毂保持同一水平面,节省了用户调节飞轮位置的时间,同时通过设置驱动使得该装置可以调节以便适应不同尺寸的飞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
本技术属于自行车编圈
,具体是指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
技术介绍
最常用的自行车轮组是用辐条将轮圈和花毂上的凸缘连接而成,传统的轮组左辐条和右辐条的数目是一样的,轮组调好辐条后,左辐条和右辐条的轴向分力之和与右辐条轴向分力之和相等,轮组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对于后花鼓,由于右边有飞轮或者塔式棘轮,使得花毂的右凸缘更靠近轮圈的中心平面,辐条与轮圈中心平面的夹角更小,在同样的张力情况下右辐条产生的轴向分力比左辐条的轴向分力要小得多,若要两边辐条的轴向力平衡,右辐条必须承受的张力要大得多,因此经常出现右辐条断裂的情况,改变左右辐条的数量,让右辐条的数量多于左辐条的数量,就能使右辐条张力不增加而轴向合力增加,在不增加辐条张力的情况下加大右辐条产生的轴向分力之和,大大减小右辐条断裂的情况,由于改变了左右辐条的数目,原来的传统编圈结构相应改变,业内对新的编圈结构有着较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难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该装置通过设置三组飞轮固定装置,且该三组飞轮固定装置呈三角形设置,使得自行车在编制过程中使飞轮与花毂保持同一水平面,节省了用户调节飞轮位置的时间与精力,同时通过设置驱动使得该装置可以调节以便适应不同尺寸的飞轮。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包括驱动装置、编制箱体、花毂固定装置和飞轮固定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于编制箱体内,所述花毂固定装置设于编制箱体上,所述飞轮固定装置设于编制箱体上且设于花毂固定装置的两边,所述编制箱体包括驱动放置腔、花毂限位腔和飞轮移动腔,所述飞轮移动腔设于飞轮固定装置上,所述驱动放置腔设于驱动装置上,所述花毂限位腔设于花毂固定装置上且设于驱动放置腔的上方,所述飞轮移动腔设有两组,所述驱动放置腔设于两组飞轮移动腔之间,所述飞轮移动腔上设有直径调节口,所述直径调节口设有两组,所述驱动装置提供驱动,所述花毂固定装置固定花毂,所述飞轮固定装置固定飞轮,所述直径调节口调节飞轮固定装置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飞轮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轮一、固定轮支架一、固定轮二、固定轮支架二、移动支杆、转动螺杆和移动滑杆,所述移动滑杆设于飞轮移动腔内,所述转动螺杆贯穿飞轮移动腔设于驱动装置上,所述转动螺杆设于移动滑杆的上方,所述移动支杆滑动设于移动滑杆上,所述转动螺杆贯穿移动支杆设置,所述移动支杆贯穿直径调节口设置,所述固定轮支架一设于移动支杆上,所述固定轮一铰接设于固定轮支架一上,所述固定轮支架二设于编制箱体上,所述固定轮二铰接设于固定轮支架二上,所述固定轮一固定飞轮,所述固定轮二固定飞轮,所述移动支杆调节飞轮之间的直径,所述移动滑杆控制移动支杆的移动。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轮支架二设于两组直径调节口之间。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主动轮、转动轮和从动轮,所述电机设于驱动放置腔的底部,所述主动轮设于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转动轮设于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主动轮设于电机和转动轮之间,所述从动轮啮合设于主动轮上,所述转动螺杆设于从动轮上,所述花毂固定装置啮合设于转动轮上,所述电机提供驱动,所述从动轮转动带动飞轮固定装置移动。进一步地,所述花毂固定装置包括升降螺杆和花毂固定件,所述升降螺杆啮合设于转动轮上,所述花毂固定件设于升降螺杆上,所述升降螺杆控制花毂固定件的升降。进一步地,所述从动轮设有两组,所述转动螺杆设有两组,所述移动滑杆设有两组,所述升降螺杆设有两组,所述花毂固定件设有两组,所述固定轮一设有两组,所述固定轮支架一设有两组,所述移动支杆设有两组。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支杆呈长方体设置,所述直径调节口呈长方体槽状设置,所述固定轮支架一呈U型设置,所述花毂固定件呈U型设置,所述花毂固定件的体积小于所述固定轮支架一的体积,所述转动螺杆呈螺杆状设置,所述移动滑杆呈圆柱体滑杆设置,所述转动螺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移动滑杆的长度,所述升降螺杆呈螺杆状设置,所述固定轮二和所述固定轮支架二设于两组升降螺杆之间。采用上述结构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该装置通过设置三组飞轮固定装置,且该三组飞轮固定装置呈三角形设置,使得飞轮与花毂永远处于同心状态,节省了用户调节飞轮位置的时间与精力,同时通过设置驱动使得该装置可以调节以便适应不同尺寸的飞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1、驱动装置,2、编制箱体,3、花毂固定装置,4、飞轮固定装置,5、驱动放置腔,6、花毂限位腔,7、飞轮移动腔,8、直径调节口,9、固定轮一,10、固定轮支架一,11、固定轮二,12、固定轮支架二,13、移动支杆,14、转动螺杆,15、移动滑杆,16、电机,17、主动轮,18、转动轮,19、从动轮,20、升降螺杆,21、花毂固定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技术所述的技术特征或连接关系没有进行详细描述的部分均为采用的现有技术。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包括驱动装置1、编制箱体2、花毂固定装置3和飞轮固定装置4,所述驱动装置1设于编制箱体2内,所述花毂固定装置3设于编制箱体2上,所述飞轮固定装置4设于编制箱体2上且设于花毂固定装置3的两边,所述编制箱体2包括驱动放置腔5、花毂限位腔6和飞轮移动腔7,所述飞轮移动腔7设于飞轮固定装置4上,所述驱动放置腔5设于驱动装置1上,所述花毂限位腔6设于花毂固定装置3上且设于驱动放置腔5的上方,所述飞轮移动腔7设有两组,所述驱动放置腔5设于两组飞轮移动腔7之间,所述飞轮移动腔7上设有直径调节口8,所述直径调节口8设有两组。所述飞轮固定装置4包括固定轮一9、固定轮支架一10、固定轮二11、固定轮支架二12、移动支杆13、转动螺杆14和移动滑杆15,所述移动滑杆15设于飞轮移动腔7内,所述转动螺杆14贯穿飞轮移动腔7设于驱动装置1上,所述转动螺杆14设于移动滑杆15的上方,所述移动支杆13滑动设于移动滑杆15上,所述转动螺杆14贯穿移动支杆13设置,所述移动支杆13贯穿直径调节口8设置,所述固定轮支架一10设于移动支杆13上,所述固定轮一9铰接设于固定轮支架一10上,所述固定轮支架二12设于编制箱体2上,所述固定轮二11铰接设于固定轮支架二12上。所述固定轮支架二12设于两组直径调节口8之间。所述驱动装置1包括电机16、主动轮17、转动轮18和从动轮19,所述电机16设于驱动放置腔5的底部,所述主动轮17设于电机16的输出轴上,所述转动轮18设于电机16的输出轴上,所述主动轮17设于电机16和转动轮18之间,所述从动轮19啮合设于主动轮17上,所述转动螺杆14设于从动轮19上,所述花毂固定装置3啮合设于转动轮18上。所述花毂固定装置3包括升降螺杆20和花毂固定件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装置、编制箱体、花毂固定装置和飞轮固定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于编制箱体内,所述花毂固定装置设于编制箱体上,所述飞轮固定装置设于编制箱体上且设于花毂固定装置的两边,所述编制箱体包括驱动放置腔、花毂限位腔和飞轮移动腔,所述飞轮移动腔设于飞轮固定装置上,所述驱动放置腔设于驱动装置上,所述花毂限位腔设于花毂固定装置上且设于驱动放置腔的上方,所述飞轮移动腔设有两组,所述驱动放置腔设于两组飞轮移动腔之间,所述飞轮移动腔上设有直径调节口,所述直径调节口设有两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装置、编制箱体、花毂固定装置和飞轮固定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于编制箱体内,所述花毂固定装置设于编制箱体上,所述飞轮固定装置设于编制箱体上且设于花毂固定装置的两边,所述编制箱体包括驱动放置腔、花毂限位腔和飞轮移动腔,所述飞轮移动腔设于飞轮固定装置上,所述驱动放置腔设于驱动装置上,所述花毂限位腔设于花毂固定装置上且设于驱动放置腔的上方,所述飞轮移动腔设有两组,所述驱动放置腔设于两组飞轮移动腔之间,所述飞轮移动腔上设有直径调节口,所述直径调节口设有两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轮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轮一、固定轮支架一、固定轮二、固定轮支架二、移动支杆、转动螺杆和移动滑杆,所述移动滑杆设于飞轮移动腔内,所述转动螺杆贯穿飞轮移动腔设于驱动装置上,所述转动螺杆设于移动滑杆的上方,所述移动支杆滑动设于移动滑杆上,所述转动螺杆贯穿移动支杆设置,所述移动支杆贯穿直径调节口设置,所述固定轮支架一设于移动支杆上,所述固定轮一铰接设于固定轮支架一上,所述固定轮支架二设于编制箱体上,所述固定轮二铰接设于固定轮支架二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行车编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轮支架二设于两组直径调节口之间。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节余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阿琳达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