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08489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餐系统,包括食料存储装置、烹饪装置及出餐装置,食料存储装置包括储料架及送料机构,储料架设有纵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存储位及第一输送组件;送料机构包括转接位、以及用于将食料容器从转接位移出的第二输送组件,送料机构可相对于储料架移动,使得转接位与对应存储位的出口相对接,第一输送组件用于将食料容器从存储位移出至转接位;烹饪装置包括烹饪器,烹饪器能够烹饪来自食料存储装置的食料;出餐装置用于将烹饪器烹饪好的食物送至出餐口。该制餐系统能够实现食料的存储及输送,且可将食料烹饪成食物并送出,能够自动完成食物制造及输送的全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节约人力成本。

Meal prepa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餐系统
本技术涉及智能烹饪
,特别是涉及一种制餐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多样化,餐饮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为了节约顾客点餐时间,越来越多的食物被套餐化,而人们也越来越接受套餐食物;同时为了提高烹饪食物的效率,越来越多餐饮业已进行标准化作业。但目前的制餐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仍需人工参与,不利于节约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制餐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节约人力成本。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制餐系统,包括食料存储装置,所述食料存储装置包括储料架及送料机构,所述储料架设有纵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存储位及第一输送组件;所述送料机构包括转接位、以及用于将所述食料容器从所述转接位移出的第二输送组件,所述送料机构可相对于所述储料架移动,使得所述转接位与对应所述存储位的出口相对接,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用于将食料容器从所述存储位移出至所述转接位;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烹饪器,所述烹饪器能够烹饪来自所述食料存储装置的食料;及出餐装置,所述出餐装置用于将所述烹饪器烹饪好的食物送至出餐口。上述制餐系统使用时,能够利用食料存储装置进行食料的存储及输出,即可通过送料机构将食料直接或间接地输送至烹饪器中,该烹饪器能够将该食料烹饪成相应的食物,然后利用出餐装置将食物送至出餐口,人们可以自动在出餐口取餐。如此,该制餐系统能够实现食料的存储及输送,且可将食料烹饪成食物并送出,能够自动完成食物制造及输送的全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节约人力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制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实施例中的食料存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倒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一实施例中的出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一实施例中输送通道与取餐件的配合示意图;图10为图8所示的取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支撑体的放大示意图;图12为图8所示的第二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一实施例中的出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8所示的出餐机构的出餐示意图;图15为一实施例中分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所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食料存储装置;20、食料容器;30、烹饪装置;40、盛餐件;50、出餐装置;60、移动装置;62、输送平台,64、通槽,66、载板,68、传动单元;70、供食机。100、储料架;110、存储位;120、第一输送组件;122、第一输送带;124、第一传动结构;126、第二存储平台;200、送料机构;210、转接位;212、第一转接平台;220、第二输送组件;222、第二推动件;224、第二伸缩器;230、第三伸缩器;240、导向结构;250、第一对位单元;300、倒料机构;310、输送单元;312、进料端;314、出料口;316、限位条;318、限位通道;320、翻转单元;322、固定部;324、第二驱动器;330、对接单元;332、限位件;302、阻挡体;304、推体;334、第四伸缩器;340、回收单元;350、第二对位单元;400、烹饪器;410、电热锅;412、入口;500、出餐机构;510、夹持单元;512、夹持部;514、夹块;516、驱动器;520、第一驱动单元;522、连接件;524、传动件;526、动力源;530、出餐口;540、餐门;600、取餐机构;610、取餐件;612、安装体;614、支撑体;602、限位槽;604、导入部;606、配合部;620、第二驱动单元;622、导向结构;624、皮带轮结构;626、位置检测单元;630、第三驱动单元;640、检测单元;650、安装支架。700、分盘机构;710、支撑架;720、分离组件;722、螺杆;722a、螺旋槽;724、支撑结构;726、分离通道;730、驱动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中涉及的“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需要说明的是,“食料容器20”为一种能够盛放食料的容器,其具体形状可以有多种,如呈盘状结构、碟形结构、盒状结构、杯状结构等形状,可根据食料类型进行选择。此外,“盛餐件40”为一种能够盛放食物的容器,方便食物的输送,其具体形状可以有多种,如呈盘状结构、盒状结构、杯状结构等形状,可根据食物类型进行选择。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制餐系统,该制餐系统包括食料存储装置10、烹饪装置30及出餐装置50。如此,当人们点餐时,存储在食料存储装置10内的食料,可以输送至烹饪装置30中的烹饪器中进行烹饪,然后通过出餐装置50将烹饪好的食物送出给点餐人。该制餐系统能够实现食料的存储及输送,且可将食料烹饪成食物并送出,能够自动完成食物制造及输送的全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节约人力成本。该烹饪器可以为任意一种能够对食料进行加工的烹饪设备,如炒锅、电热锅、蒸笼、电饭煲、凉拌器等等。一实施例中,当食料为凉拌食物时,该烹饪器可以为具有搅拌功能的凉拌器。如图5所示,另一实施例中,该烹饪器400为电热锅410,能够对食物进行加热烹饪。具体地,该电热锅410的上端设有入口412,下端设有出口,且该电热锅410可以翻转,便于对其进行清洗。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一实施例中,该烹饪装置30还包括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食料存储装置,所述食料存储装置包括用于存储食料的储料架、以及用于将所述储料架的食料输送至预设位置的送料机构;/n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烹饪器,所述烹饪器能够烹饪来自所述食料存储装置的食料;及/n出餐装置,所述出餐装置用于将所述烹饪器烹饪好的食物送至出餐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食料存储装置,所述食料存储装置包括用于存储食料的储料架、以及用于将所述储料架的食料输送至预设位置的送料机构;
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烹饪器,所述烹饪器能够烹饪来自所述食料存储装置的食料;及
出餐装置,所述出餐装置用于将所述烹饪器烹饪好的食物送至出餐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移动盛餐件的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能够将所述盛餐件移动至所述烹饪器的出口下方及所述出餐装置的进餐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烹饪器间隔设置的供食机,所述移动装置还能够将所述盛餐件移动至所述供食机的出口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离机构,包括支撑架、分离组件及第一驱动组件,所述分离组件包括可自转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至少两根螺杆,所有所述螺杆间隔设置形成支撑餐盘的支撑结构,所述螺杆设有用于与所述餐盘滑动配合的螺旋槽;及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螺杆转动,使得所有所述螺杆的螺旋槽相配合形成分离通道,所述移动装置还能够将所述分离通道分离出来的盛餐件移动至供食机的出口下方或烹饪器的出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载板及传动单元,所述传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载板在所述供食机的出口与所述分离通道的出口之间往复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餐装置包括出餐机构及取餐机构,所述出餐机构设有所述出餐口,所述出餐机构包括夹持单元及第一驱动单元,所述夹持单元包括用于固定盛餐件的夹持部、用于驱动所述夹持部打开或关闭的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夹持单元的夹持部移动至所述出餐口;及所述取餐机构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盛餐件的取餐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取餐件上下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符海明邓善贤田卓建彭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智源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