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头超短零件的冷成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07871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头超短零件的冷成型方法,首先由夹钳夹持零件杆部的传统传递方法改为夹钳夹持零件头部进行零件传递;采用浮动式上顶针,增加了夹钳的有效张开距离,使夹钳可以正常张开;这样就可以用冷成型的方法连续生产超短零件,不用增加车断工序,减少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头超短零件的冷成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头超短零件的冷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每个冷镦机都限定有生产零件的长度范围,比如春日设备CBF-84S可生产的最短法兰面螺栓为15mm(设备使用说明书介绍-主要是夹钳来不及张开,无法传递零件造成的),杆长小于15mm的螺栓就要增加车断工序。如图1所示,正常的零件1由夹钳2夹住零件1杆部在冷镦机各工位之间进行传递。如图2所示超短零件3,当超短零件3进入模具时,夹钳2需要及时张开,由于夹钳2与超短零件3的头部距离太短,夹钳2还未完全张开时就会碰到工位上的模具,造成零件损伤,还会损坏夹钳,无法生产零件。
技术实现思路
在冷成型制造中,超短零件需要增加车断工序;本专利技术方法就是在四工位冷镦机上实现大头超短零件的冷成型,取消车断工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头超短零件的冷成型方法,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一工位零件的长度=原材料的长度=26mm,一工位零件通过一工位模具进行挤压,一工位夹钳的宽度为5mm,冷镦过程中夹钳可以正常张开;第二步:一工位零件挤压成型后得到二工位零件,二工位零件的杆部长度为8.9mm、头部长度为22mm,选择使用15mm宽的二工位夹钳夹住二工位零件的头部部分在二工位模具上进行挤压,则二工位夹钳在冷镦的过程中可以正常张开;第三步:二工位零件挤压成型后得到三工位零件,三工位零件的杆部长度为9mm、头部长度为15mm,同理二工位,选择使用15mm宽的三工位夹钳夹住三工位零件的头部部分在三工位模具上进行挤压,为了使夹钳能及时张开,三工位模具内的上顶针为浮动式结构,浮动式上顶针用于增大夹钳的张开距离;第四步:三工位零件挤压后通过四工位模具进行精整,完成加工;所述四工位的精整模具内的上顶针为浮动式结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限定,所述三工位模具和四工位模具的结构相同,主要由第二上模、第二上顶针和第二弹簧、第二顶模和第二下顶杆组成,第二上模内设有浮动腔和第二成型腔,第二上顶针和第二弹簧设置在浮动腔内,第二弹簧的一端抵靠在第二上顶针的后端上,第二弹簧对第二上顶针起浮动作用,第二上顶针的工作端从第二成型腔内延伸出,第二顶模内设有第二定位腔和第二顶料腔,第二下顶杆位于第二顶料腔内,第二下顶杆用于顶出第二定位腔内的零件。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1.首先由夹钳夹持零件杆部的传统传递方法改为夹钳夹持零件头部进行零件传递;2.采用浮动式上顶针,增加了夹钳的有效张开距离,使夹钳可以正常张开;这样就可以用冷成型的方法连续生产超短零件,不用增加车断工序,减少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
技术介绍
中的正常零件结构图。图2是
技术介绍
中的超短零件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一工位加工状态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二工位加工状态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三工位加工状态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四工位加工状态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一工位和二工位的模具结构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三工位和四工位的模具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大头超短零件的冷成型方法,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如图3所示,一工位零件101的长度=原材料的长度(棒料)=26mm,一工位零件101通过一工位模具102进行挤压,一工位夹钳103的宽度为5mm,冷镦过程中夹钳103可以正常张开;所述夹钳103的宽度也可以理解为夹钳夹持部的厚度;第二步:如图4所示,一工位零件挤压成型后得到二工位零件201,二工位零件201的杆部长度为8.9mm、头部长度为22mm,如果二工位夹钳202夹住二工位零件的杆部,冷镦过程中肯定无法及时张开,考虑到二工位夹钳202的张开问题,选择使用15mm宽的二工位夹钳202夹住二工位零件201的头部部分在二工位模具203上进行挤压,则二工位夹钳202在冷镦的过程中可以正常张开;第三步:如图5所示,二工位零件挤压成型后得到三工位零件301,三工位零件301的杆部长度为9mm、头部长度为15mm,同理二工位,也必须使用15mm宽的三工位夹钳302夹住零件301头部,由于三工位零件301头部长度不足,在冷镦过程中,三工位夹钳302因张开不及时容易与三工位模具303发生碰撞;为了使三工位夹钳302能及时张开,必须增加夹钳的张开时间(即增加三工位零件301头部的长度尺寸),但是零件301头部用料由产品图纸决定,无法增加;如图5所示,三工位零件301的杆部长度为9mm、头部长度为15mm,三工位模具303的成型腔深度为8mm,三工位模具303内的上顶针伸出长度为10mm,夹钳302的张开距离为:15+9-15-8=1mm;1mm是指上顶针与零件接触后,夹钳与上顶针的间距值;为了使夹钳305及时张开,采用上顶针为浮动式结构的三工位模具,由上顶针将三工位零件301顶进成型腔内,这时三工位夹钳302的有效张开距离就增加为10+9=19mm,则夹钳305可以正常张开,19mm是指上顶针与零件接触后,夹钳与上顶针的间距值;第四步:如图6所示,三工位零件304挤压后得到四工位零件401,四工位同理三工位;四工位零件401的杆部长度为9mm、头部长度为16mm,三工位模具403内的上顶针伸出长度为16mm,为了使15mm宽的四工位夹钳402能及时张开,采用上顶针为浮动式结构的四工位模具403;如图7所示,所述一工位模具102和203二工位模具的结构相同,主要由第一上模1021、第一上顶针1022和第一上顶杆1023、第一顶模1024和第一下顶杆1025组成,第一上模内设有第一顶针腔和第一顶杆腔,第一上顶针和第一上顶杆分别设置在第一顶针腔和第一顶杆腔内,第一上顶针和第一上顶杆为一体式结构,第一上顶针的工作端从第一上模内延伸出,第一上顶针和第一上顶杆随第一上模一起运动,第一顶模内设有第一成型腔1026和第一顶料腔,第一下顶杆位于第一顶料腔内,第一下顶杆用于顶出第一顶料腔内的零件;工作时,夹钳夹持零件定位于第一顶模的上方,第一上顶杆通过液压力将零件推入第一顶模成型腔内进行挤压,同时,夹钳张开,挤压后,第一下顶杆通过液压力将毛坯件顶出第一顶模内;如图8所示,所述三工位模具303和四工位模具403的结构相同,主要由第二上模3031、第二上顶针3032和第二弹簧3033、第二顶模3034和第二下顶杆3035组成,第二上模内设有浮动腔和第二成型腔3036,第二上顶针和第二弹簧设置在浮动腔内,第二弹簧的一端抵靠在第二上顶针的后端上,第二弹簧对第二上顶针起浮动作用,第二上顶针的工作端从第二成型腔内延伸出,第二顶模内设有第二定位腔和第二顶料腔,第二下顶杆位于第二顶料腔内,第二下顶杆用于顶出第二定位腔内的零件;工作时,夹钳夹持零件定位于第二顶模的上方,第二上顶针通过液压力顶住零件,同时,第二上顶针通过形变的第二弹簧进行回缩,第二弹簧的弹力能使第二上顶针保持顶住零件的状态;因第二上顶针为浮动状态,从而避免了夹钳与模具发生碰撞的问题,能使夹钳及时张开;当零件进入第二成型腔内完成挤压后,第二上模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头超短零件的冷成型方法,具体步骤如下:/n第一步:一工位零件的长度=原材料的长度=26mm,一工位零件通过一工位模具进行挤压,一工位夹钳的宽度为5mm,冷镦过程中夹钳可以正常张开;/n第二步:一工位零件挤压成型后得到二工位零件,二工位零件的杆部长度为8.9mm、头部长度为22mm,选择使用15mm宽的二工位夹钳夹住二工位零件的头部部分在二工位模具上进行挤压,则二工位夹钳在冷镦的过程中可以正常张开;/n第三步:二工位零件挤压成型后得到三工位零件,三工位零件的杆部长度为9mm、头部长度为15mm,同理二工位,选择使用15mm宽的三工位夹钳夹住三工位零件的头部部分在三工位模具上进行挤压,为了使夹钳能及时张开,三工位模具内的上顶针为浮动式结构,浮动式上顶针用于增大夹钳的张开距离;/n第四步:三工位零件挤压后通过四工位模具进行精整,完成加工;所述四工位的精整模具内的上顶针为浮动式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头超短零件的冷成型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一工位零件的长度=原材料的长度=26mm,一工位零件通过一工位模具进行挤压,一工位夹钳的宽度为5mm,冷镦过程中夹钳可以正常张开;
第二步:一工位零件挤压成型后得到二工位零件,二工位零件的杆部长度为8.9mm、头部长度为22mm,选择使用15mm宽的二工位夹钳夹住二工位零件的头部部分在二工位模具上进行挤压,则二工位夹钳在冷镦的过程中可以正常张开;
第三步:二工位零件挤压成型后得到三工位零件,三工位零件的杆部长度为9mm、头部长度为15mm,同理二工位,选择使用15mm宽的三工位夹钳夹住三工位零件的头部部分在三工位模具上进行挤压,为了使夹钳能及时张开,三工位模具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舰杜宏斌李玉涛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紧固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