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结构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7815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蜂窝结构体,其能够抑制压力损失增加,并且,可期待升温性提高。该蜂窝结构体具备柱状的蜂窝结构部,该柱状的蜂窝结构部具备:配设成包围多个隔室(2)的多孔质的隔壁(1)、以及配设成围绕隔壁(1)的外周壁,该多个隔室(2)从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形成流体的流路,在隔壁(1)中的构成隔着隔室(2)而对置的2边的隔壁(1)分别具有按向隔室(2)内延伸的方式突出的突起部(21),将突起部(21)的顶部(25)的宽度设为W1,将该突起部(21)的底部(26)的宽度设为W2时,W1>W2,并且,W2除以W1得到的值、即W2/W1为0.5~0.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蜂窝结构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蜂窝结构体。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特别优选用作对废气净化用的催化剂进行担载的催化剂载体的蜂窝结构体。
技术介绍
近年来,整个社会中,针对环境问题的意识有所提高。因此,在使燃料燃烧而产生动力的
中,开发出从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废气中除去氮氧化物等有害成分的各种各样的技术。例如,开发出从自汽车的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中除去氮氧化物等有害成分的各种各样的技术。在像这样从废气中除去有害成分时,通常使用催化剂使有害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转化为比较无害的其他成分。并且,作为用于担载废气净化用的催化剂的催化剂载体,使用蜂窝结构体。以往,作为该蜂窝结构体,提出了具备蜂窝结构部的蜂窝结构体,该蜂窝结构部具有区划形成多个隔室的多孔质的隔壁,该多个隔室形成流体的流路。作为像这样的蜂窝结构体,出于使隔壁的几何学表面积增大的目的,提出了如下蜂窝结构体,该蜂窝结构体中设置有自隔壁向内侧突出的翅片(fin)(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2-26629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对于像专利文献1那样的蜂窝结构体,通过设置于隔壁的翅片,能够使隔壁的几何学表面积增大。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那样的翅片的配置中,存在很多因为翅片而导致隔室内的有效用作流路的空间被堵塞的部分,气流容易停滞。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1个隔室内气流发生局部集中,特别是,在汽车的行驶模式(Drivingmode)时的高负荷下,导致排放(Emissions)恶化。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实施的。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蜂窝结构体,其能够特别优选用作对废气净化用的催化剂进行担载的催化剂载体。特别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排放恶化、且可期待净化性能提高的蜂窝结构体。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示出的蜂窝结构体。[1]一种蜂窝结构体,其中,具备柱状的蜂窝结构部,该柱状的蜂窝结构部具有:配设成包围多个隔室的多孔质的隔壁、以及配设成围绕所述隔壁的外周壁,该多个隔室从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形成流体的流路,在特定的所述隔室中设有从所述隔壁向所述隔室的内部突出的一对突起部,该突起部是在构成所述隔室的所述隔壁中相对置的至少一组所述隔壁处,从第一边和第二边向所述隔室的内部突出,并在该隔室延伸的方向上连续地设置,将所述突起部的顶部的宽度设为W1,将该突起部的底部的宽度设为W2时,W1>W2,且,W2除以W1得到的值、即W2/W1为0.5~0.9。[2]根据[1]所述的蜂窝结构体,其中,在特定的所述隔室内,将所述突起部的高度设为H2,将所述突起部的高度方向上的所述隔室的开口宽度设为H1时,满足下式(1)的关系。式(1):15%≤H2/H1×100%≤40%[3]根据[1]或[2]所述的蜂窝结构体,其中,在特定的所述隔室内,将从设置于所述第一边的所述突起部的所述顶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所述第一边引垂线得到的点设为P,将从所述点P至所述第一边的两端为止的距离设为L1、L2(其中,L1≥L2),并且,将从设置于所述第二边的所述突起部的所述顶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所述第二边引垂线得到的点设为Q,将从所述点Q至所述第二边的两端为止的距离设为L3、L4(其中,L3≥L4),满足下式(2)的关系。式(2):L2/L1+L4/L3≥1[4]根据[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蜂窝结构体,其中,所述隔壁的厚度为0.05~0.153mm。[5]根据[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蜂窝结构体,其中,所述突起部的所述顶部的宽度W1为0.0127~0.203mm。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具有设置成向隔室内突出的突起部,因此,通过突起部能够使隔壁的几何学表面积增大。另外,如上所述,突起部构成为:W2/W1为0.5~0.9,位于隔室的中心部侧的各突起部的顶部的宽度相对变大。因此,在气体流速快的隔室的中央部侧,能够使突起部与气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相对于突起部活跃地进行热交换的区域增加,可期待作为催化剂载体的蜂窝结构体的升温性提高。此外,各突起部的底部的宽度相对变小,因此,蜂窝结构体整体轻量化,热容量变小,所以可期待升温性进一步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入端面的俯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A-A’截面的截面图。图4是将图2所示的流入端面的一部分(区域R)放大并示意性地示出的俯视图。图5是将图4的一部分进一步放大的放大俯视图。图6是将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流入端面的一部分放大并示意性地示出的放大俯视图。图7是将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流入端面的一部分放大并示意性地示出的放大俯视图。图8是将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流入端面的一部分放大并示意性地示出的放大俯视图。符号说明1:隔壁,2:隔室,2a:特定隔室,10:蜂窝结构部,11:第一端面,12:第二端面,20:外周壁,21:突起部,25:顶部,26:底部,100:蜂窝结构体,H1:开口宽度(隔室的开口宽度),H2、H2a、H2b:高度(突起部的高度),L1、L2、L3、L4:距离,P:点(从设置于第一边的突起部的顶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第一边引垂线得到的点),Q:点(从设置于第二边的突起部的顶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第二边引垂线得到的点),θ:角度(突起部的侧面所成的角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为: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通常知识对以下的实施方式加以适当的变更、改良等得到的实施方式也落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1)蜂窝结构体: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图1~图5所示的蜂窝结构体100。蜂窝结构体100具备柱状的蜂窝结构部10。此处,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入端面的俯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A-A’截面的截面图。图4是将图2所示的流入端面的一部分(区域R)放大并示意性地示出的俯视图。图5是将图4的一部分进一步放大的放大俯视图。蜂窝结构部10具有:配设成包围多个隔室2的多孔质的隔壁1、以及配设成围绕该隔壁1的外周壁20,该多个隔室2从第一端面11延伸至第二端面12,形成流体的流路。并且,如图4及图5所示,隔壁1具有突起部21、21,该突起部21、21按向隔室2内延伸的方式突出,并且,在隔室2延伸的方向上连续地设置。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蜂窝结构体100中,在包围一个隔室2的隔壁1中的构成隔着隔室2而对置的2边的隔壁1分别具有1个突起部21。本说明书中,“对置的2边”是指:处于平行的位置关系的2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蜂窝结构体,其中,/n具备柱状的蜂窝结构部,该柱状的蜂窝结构部具有:配设成包围多个隔室的多孔质的隔壁、以及配设成围绕所述隔壁的外周壁,该多个隔室从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形成流体的流路,/n在特定的所述隔室中设有从所述隔壁向所述隔室的内部突出的一对突起部,该突起部是在构成所述隔室的所述隔壁中相对置的至少一组所述隔壁处,从第一边和第二边向所述隔室的内部突出,并在该隔室延伸的方向上连续地设置,/n将所述突起部的顶部的宽度设为W1,将该突起部的底部的宽度设为W2时,W1>W2,且,W2除以W1得到的值、即W2/W1为0.5~0.9。/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123 JP 2019-0096691.一种蜂窝结构体,其中,
具备柱状的蜂窝结构部,该柱状的蜂窝结构部具有:配设成包围多个隔室的多孔质的隔壁、以及配设成围绕所述隔壁的外周壁,该多个隔室从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形成流体的流路,
在特定的所述隔室中设有从所述隔壁向所述隔室的内部突出的一对突起部,该突起部是在构成所述隔室的所述隔壁中相对置的至少一组所述隔壁处,从第一边和第二边向所述隔室的内部突出,并在该隔室延伸的方向上连续地设置,
将所述突起部的顶部的宽度设为W1,将该突起部的底部的宽度设为W2时,W1>W2,且,W2除以W1得到的值、即W2/W1为0.5~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结构体,其中,
在特定的所述隔室内,将所述突起部的高度设为H2,将所述突起部的高度方向上的所述隔室的开口宽度设为H1时,满足下式(1)的关系,
式(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室佑基木下尚志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