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5362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地铁站安全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屏蔽门的中心线两侧的升降隔断;两升降隔断之间形成下车通道,另外两侧形成上车通道;所述升降隔断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带动其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撑柱以及与支撑柱套接并沿其升降的升降箱,所述升降箱还连接升降隔断。借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称设置在屏蔽门的中心线两侧的升降隔断;两升降隔断之间形成下车通道,另外两侧形成上车通道;升降隔断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带动其升降的升降机构。在客流高峰时间段,很好的分流了上、下车的客流,避免二者出现拥挤,提高了上下车的效率,也降低了因拥挤造成踩踏事故的发生机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
本技术涉及地铁站安全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地铁出行,因此上下班的客流高峰时间段也给轨道交通带来客流压力。以北京市为例,高峰时期多处站点人满为患。尤其是地铁到站时,上、下车的人流交织在一起造成极大的拥挤,经常出现乘客挤不上车的现象。虽然站台方配备大量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但是此种情况还是有引发踩踏事故的风险。给地铁站的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通过对称设置在屏蔽门的中心线两侧的升降隔断;两升降隔断之间形成下车通道,另外两侧形成上车通道;升降隔断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带动其升降的升降机构。在客流高峰时间段,很好的分流了上、下车的客流,避免二者出现拥挤,提高了上下车的效率,也降低了因拥挤造成踩踏事故的发生机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屏蔽门的中心线两侧的升降隔断;两升降隔断之间形成下车通道,另外两侧形成上车通道;所述升降隔断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带动其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撑柱以及与支撑柱套接并沿其升降的升降箱,所述升降箱还连接升降隔断。根据本技术的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所述升降箱内设置有升降齿轮,所述支撑柱上对应设有用于与升降齿轮啮合连接的齿条。根据本技术的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所述升降齿轮为两个;每一升降齿轮分别同轴连接一转换齿轮,且两转换齿轮相互啮合连接;所述转换齿轮通过驱动齿轮传动连接升降电机。根据本技术的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所述驱动齿轮与转换齿轮的传动比为1:3-5。根据本技术的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所述升降电机为伺服电机。根据本技术的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所述两升降隔断为平行设置,且二者的距离不小于70cm。根据本技术的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所述两升降隔断的距离为80~90cm。根据本技术的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所述两升降隔断的夹角为95-105°。根据本技术的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所述两升降隔断的夹角为100°。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通过对称设置在屏蔽门的中心线两侧的升降隔断;两升降隔断之间形成下车通道,另外两侧形成上车通道;升降隔断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带动其升降的升降机构。在客流高峰时间段,很好的分流了上、下车的客流,避免二者出现拥挤,提高了上下车的效率,也降低了因拥挤造成踩踏事故的发生机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B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B-B向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图中,1-升降隔断,11-封盖;2-升降机构,21-支撑柱,22-升降齿轮,23-升降箱,24-升降电机,25-驱动齿轮,26-转换齿轮;3-屏蔽门,4-站台。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说明书提到的上、下、左、右等方向或位置关系,是为更好的结合附图描述技术方案,以便读者理解,实际实施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此描述。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屏蔽门3的中心线两侧的升降隔断1;两升降隔断1之间形成下车通道,另外两侧形成上车通道;升降隔断1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带动其升降的升降机构2。地铁到站前升降隔断1升起,在站台4上形成分流通道。地铁到站后,屏蔽门3打开,下车的乘客从中间的通道下车,上车的乘客分别从外侧通道上车。很好的分流了上、下车的客流,避免二者出现拥挤,提高了上下车的效率,也降低了因拥挤造成的踩踏事故。结合图2,升降隔断1落下后,缩入站台4的容纳坑中,方便站台4上的人员走动。更好的,升降隔断1的顶部设置有封盖11,方便乘客的滚轮箱顺利跨越。参见图4,升降机构2包括支撑柱21以及与支撑柱21套接并沿支撑柱21升降的升降箱23,升降箱23还连接升降隔断1;再参见图3,升降箱23内设置有升降齿轮22,支撑柱21上对应设有用于与升降齿轮22啮合连接的齿条;通过控制升降齿轮22的转动实现升降箱23的升降。为使升降过程平稳,升降齿轮22为两个;每一升降齿轮22分别同轴连接一转换齿轮26,且两转换齿轮26相互啮合连接;转换齿轮26通过驱动齿轮25传动连接升降电机24。进一步的,升降电机24为伺服电机,便于实现升降控制。更好的,驱动齿轮25与转换齿轮26的传动比为1:3-5,减轻升降电机24的载荷,并且避免升降隔断1因升降速度过快而误伤乘客。由于屏蔽门3的最大开距通常为2.8米,为均匀上、下车客流。本技术的两升降隔断1为平行设置,且二者的距离不小于70cm,本技术优选采用80~90cm,此距离可以满足两个乘客并行,也可以满足携带行李的乘客顺利行进,便于乘客快速疏散。参见图5,本技术的两升降隔断1的夹角为95-105°,本技术优选为100°。两升降隔断1呈开放状态,便于乘客快速下车,将车厢内空间腾出方便上车乘客快速上车。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通过对称设置在屏蔽门的中心线两侧的升降隔断;两升降隔断之间形成下车通道,另外两侧形成上车通道;升降隔断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带动其升降的升降机构。在客流高峰时间段,很好的分流了上、下车的客流,避免二者出现拥挤,提高了上下车的效率,也降低了因拥挤造成踩踏事故的发生机率。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在屏蔽门的中心线两侧的升降隔断;两升降隔断之间形成下车通道,另外两侧形成上车通道;所述升降隔断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带动其升降的升降机构;/n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撑柱以及与支撑柱套接并沿其升降的升降箱,所述升降箱还连接升降隔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在屏蔽门的中心线两侧的升降隔断;两升降隔断之间形成下车通道,另外两侧形成上车通道;所述升降隔断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带动其升降的升降机构;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撑柱以及与支撑柱套接并沿其升降的升降箱,所述升降箱还连接升降隔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箱内设置有升降齿轮,所述支撑柱上对应设有用于与升降齿轮啮合连接的齿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站人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齿轮为两个;每一升降齿轮分别同轴连接一转换齿轮,且两转换齿轮相互啮合连接;所述转换齿轮通过驱动齿轮传动连接升降电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峰曲淑玲赵英张格妍毕全尧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信捷轨道交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