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4798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包括按照模切流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刀模和第二刀模,其中第一刀模包括第一刀模面板和设于第一刀模面板上凸起的内圈刀刃;第二刀模包括第二刀模面板和设于第二刀模面板上凸起的外圈刀刃,所述的外圈刀刃内部设有凸起的压合区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通过大压强使得锯齿状的线段型凸出将保护膜压于离型膜上,使得中部待排料区域中的离型膜与保护膜在线段型凸出处紧密的连接,在后续排料过程中仅仅增加中部待排料区域中保护膜和离型膜的粘粘力,而并不增加切割处的粘性,以此达到理想的排废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切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种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
技术介绍
外边框狭窄的双面胶产品内部有一大部分镂空区域,参见图1与图2,双面胶产品的下方贴有离型膜。由于制作过程中产品离型膜背衬的保护膜无法在切断后立即排废,因为若将此层保护膜排废后,产品镂空区过大且无支撑,会产生产品整体的变形。产品成品贴合在于成品料带离型膜上时,产品由料带离型膜支撑,所以可以在此步将保护膜排掉,蓝色离型膜可以随此层保护膜排废,具体的工艺流程参见附图3。但由于此层保护膜粘性不能过大,粘性过大时其切断处的仍然具有较大的粘性,究其原因为保护膜的粘性与其贴合面的胶黏材料有关,贴合材料越多,粘性越强,粘性增强虽然可以在排料时将离型膜轻松的带走,但其切割处的胶黏材料会将产品上的离型膜一起带走,而粘性低时,虽然不会带走产品上的离型膜,但会导致产品内部的离型膜不能百分百排掉,未排废干净的离型膜需要手工去除,会产生产品部分脏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是基于使用低粘度保护膜时,通过模具的设计仅仅增加中部待排料区域中保护膜和离型膜的粘粘力,而并不增加切割处的粘性,以此达到理想的排废效果。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中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包括按照模切流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刀模和第二刀模,其中:第一刀模包括第一刀模面板和设于第一刀模面板上凸起的内圈刀刃;第二刀模包括第二刀模面板和设于第二刀模面板上凸起的外圈刀刃,所述的外圈刀刃内部设有凸起的压合区域。第一刀模面板和第二刀模面板的四周还设有模具的固定孔。进一步地,所述的内圈刀刃和外圈刀刃均围成封闭的几何图形。进一步地,所述的外圈刀刃所围成的面积大于内圈刀刃所围成的面积。即外圈刀刃模切获得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外围轮廓,其中外围轮廓上还设有把手部。进一步地,所述的压合区域包括多条线段型凸出。进一步地,所述的线段型凸出为曲线、直线或折返线凸出中的一种或几种。设计线段型凸出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核心点,针对现有窄框双面胶产品模具无法实现单一的排出中部的废料,而不影响产品上的离型膜不被带下。本技术方案中的线段型凸出为较钝的模压刀,其为模压刀为宽度较窄的规则或不规则的线段型,其线段型的结构会使得模压时产生较大压强的同时保证其与保护膜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通过大压强使得线段型凸出将保护膜压于离型膜上,使得中部待排料区域中的离型膜与保护膜在凸出处紧密的连接,在后续排料过程中仅仅增加中部待排料区域中保护膜和离型膜的粘粘力,而并不增加切割处的粘性,以此达到理想的排废效果。进一步地,所述的线段型凸出与内圈刀刃的最小距离为0.5~2mm,在此范围内会取得较好的压合效果的同时不会影响内框的模切。进一步地,多条线段型凸出平行分布。进一步地,所述的内圈刀刃和外圈刀刃所围成的几何形状均为矩形,所述的压合区域的长度小于内圈刀刃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通过大压强使得线段型凸出将保护膜压于离型膜上,使得中部待排料区域中的离型膜与保护膜在线段型凸出处紧密的连接,在后续排料过程中仅仅增加中部待排料区域中保护膜和离型膜的粘粘力,而并不增加切割处的粘性,以此达到理想的排废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窄框双面胶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窄框双面胶产品未排掉离型膜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窄框双面胶产品的模压工艺流程图;图4为本技术中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刀模,2、第二刀模,3、固定孔,11、第一刀模面板,12、内圈刀刃,21、第二刀模面板,22、外圈刀刃,23、压合区域,231、线段型凸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本技术中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包括按照模切流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刀模1和第二刀模2,参见图4。第一刀模1部分:包括第一刀模面板11和设于第一刀模面板11上凸起的内圈刀刃12。第二刀模2部分:包括第二刀模面板21和设于第二刀模面板21上凸起的外圈刀刃22,所述的外圈刀刃22内部设有凸起的压合区域23。第一刀模面板11和第二刀模面板21的四周还设有模具的固定孔3,参见图4。内圈刀刃12和外圈刀刃22均围成封闭的几何图形。外圈刀刃22所围成的面积大于内圈刀刃12所围成的面积。即外圈刀刃22模切获得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外围轮廓,其中外围轮廓上还设有把手部,参见图2。压合区域23包括多条线段型凸出231。内圈刀刃12和外圈刀刃22所围成的几何形状均为矩形,所述的压合区域23的长度小于内圈刀刃12的长度。线段型凸出的设计:线段型凸出231为曲线、直线或折返线凸出中的一种或几种。设计线段型凸出231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核心点,针对现有窄框双面胶产品模具无法实现单一的排出中部的废料,而不影响产品上的离型膜不被带下。本技术方案中的线段型凸出231为较钝的模压刀,其为模压刀为宽度较窄的规则或不规则的线段型,其线段型的结构会使得模压时产生较大压强的同时保证其与保护膜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通过大压强使得线段型凸出231将保护膜压于离型膜上,使得中部待排料区域中的离型膜与保护膜在凸出处紧密的连接,在后续排料过程中仅仅增加中部待排料区域中保护膜和离型膜的粘粘力,而并不增加切割处的粘性,以此达到理想的排废效果。线段型凸出231与内圈刀刃12的最小距离为0.5~2mm,在此范围内会取得较好的压合效果的同时不会影响内框的模切,具体实施时,可将多条线段型凸出231平行分布。在具体压合过程的应用过程中,将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刀模1和第二刀模2应用于现有的模切流程中,参见图3,通过第一步的模切实现产品外围轮廓的模切,通过贴合机后去除辅助离型膜,第二步模切中使用第二刀模2通过大压强使得锯齿状的线段型凸出231将保护膜压于离型膜上,使得中部待排料区域中的离型膜与保护膜在线段型凸出231处紧密的连接,在后续排料过程中仅仅增加中部待排料区域中保护膜和离型膜的粘粘力,而并不增加切割处的粘性,在贴合机上去除保护膜,以此达到理想的排废效果。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揭示,不脱离本技术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模切流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n第一刀模(1),包括第一刀模面板(11)和设于第一刀模面板(11)上凸起的内圈刀刃(12);/n第二刀模(2),包括第二刀模面板(21)和设于第二刀模面板(21)上凸起的外圈刀刃(22),所述的外圈刀刃(22)内部设有凸起的压合区域(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模切流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
第一刀模(1),包括第一刀模面板(11)和设于第一刀模面板(11)上凸起的内圈刀刃(12);
第二刀模(2),包括第二刀模面板(21)和设于第二刀模面板(21)上凸起的外圈刀刃(22),所述的外圈刀刃(22)内部设有凸起的压合区域(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圈刀刃(12)和外圈刀刃(22)均围成封闭的几何图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圈刀刃(22)所围成的面积大于内圈刀刃(12)所围成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窄框双面胶产品的制备模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建国杜月华
申请(专利权)人:昊佰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