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3562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28
本申请涉及减震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包括基体连接部、外壳连接部和减震筋;所述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均为筒状结构,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套装在一起,且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间隙配合,所述减震筋安装于所述间隙内,所述减震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体连接部、另一端连接于外壳连接部,所述减震筋为弹性结构。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减震垫一般只能在该减震垫的厚度的方向上起到减震作用,在其他方向上难以起到减震作用的问题,提供一种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本申请涉及减震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技术介绍
为了对车辆内部环境进行降温,车辆一般都安装有冷却装置,在车辆运行使,冷却装置会随着车辆的颠簸产生振动,在冷却装置与整车连接的位置会产生碰撞产生噪音。为此,目前在冷却装置通常会通过减震垫与整车连接,但现有的减震垫一般只能在该减震垫的厚度的方向上起到减震作用,在其他方向上难以起到减震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减震垫一般只能在该减震垫的厚度的方向上起到减震作用,在其他方向上难以起到减震作用的问题,提供一种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减震垫,包括基体连接部、外壳连接部和减震筋;所述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均为筒状结构,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套装在一起,且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间隙配合,所述减震筋安装于所述基体连接部与所述外壳连接部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减震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体连接部、另一端连接于外壳连接部,所述减震筋为弹性结构。可选地,所述减震筋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线倾斜。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减震筋的长度方向上减震筋能够产生较大范围的弹力变化,进而能够提供较大幅度的缓冲,是减震筋用于减震的主要方向,相对于使减震筋的长度方向仅为基体连接部的轴向或径向,使减震筋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线倾斜,使减震筋在器长度上所产生的弹力既能够产生轴向上的分量又能产生径向上的分量,进而在轴向和径向上均能获得较好的缓冲效果。可选地,所述减震筋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相交。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减震筋能够主要用于在基体连接部的轴向和径向进行减震。可选地,所述减震筋有至少两个。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一个以上、数量适当的减震筋能够提供更好的减震效果。可选地,所述减震筋有四个,各所述减震筋在所述基体连接部的周向上均匀分布。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进而获得较理想的减震效果。可选地,所述减震筋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基体连接部设置,所述第二面背离所述基体连接部设置;所述减震垫具有纵向截面,所述纵向截面与所述第一面相交形成第一交线,所述纵向截面与所述第二面相交形成第二交线;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小于等于40度,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小于等于40度。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假设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为Z向,X向和Y向为垂直于Z向的两个方向,且X向和Y向之间垂直,且通过对减震筋与基体连接部之间位置关系的设置,使减震垫在Z向、X向和Y向这三个方向上的刚度基本一致,进而使减震垫在这三个方向上的减震效果基本能够达到一致。可选地,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度小于等于30度,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度小于等于30度。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减震垫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刚度更加接近,能够达到的减震效果更加一致。可选地,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1度。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减震垫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刚度更加接近,能够达到的减震效果更加一致。可选地,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4度。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减震垫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刚度更加接近,能够达到的减震效果更加一致。当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1度,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4度时,减震垫在上述三个方向上的刚度最接近或几乎相同,能够达到的减震效果最接近或几乎相同。可选地,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外壳连接部的轴向上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外壳连接部的轴向上的另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均为弹性结构。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整车运行时,减震垫轴向上的两端通常会与外部产生碰撞或挤压,当设置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时,这种碰撞和挤压会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进行缓冲,进而获得较好的减震效果。可选地,所述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均为弹性结构。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进而使减震垫整体均能够起到减震效果。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减震垫组件,包括上述的减震垫,所述外壳为筒状结构,且所述外壳套装在所述外壳连接部外,所述外壳与所述外壳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为硬质结构并用于固定于模块。可选地,所述外壳连接部包括在轴向上分布的整体段和连接于所述整体段的分体段,所述分体段有至少两个,各所述分体段沿所述整体段的周向分布,并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分体段之间形成卡缝;所述减震筋的个数与所述分体段的个数相对应,且各所述减震筋与各所述分体段的位置一一对应连接。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分体段能够与专门的减震筋连接,进而适当的增加分体段与减震筋的变形范围,进而获得较大的弹力变化范围,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可选地,所述减震垫包括第一限位部,在各所述分体段远离所述整体段的一端均安装有所述第一限位部。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与分体段之间形成台阶结构。可选地,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个数与所述卡缝的个数相同,且各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各所述卡缝一一对应的卡合。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整车运行时,减震垫与外壳之间可能会出现周向的扭力,通过第一限位凸起与卡缝的配合则能够分担这一扭力,进而提高减震垫与外壳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可选地,在所述基体连接部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个数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个数相同,且各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一一对应的相对设置。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整车运行时,如果出现基体连接部相对外壳连接部运动并使第一限位凸起与第二限位凸起发生碰撞,在第一限位凸起与第二限位凸起之间也能产生一定减震作用。可选地,包括内衬,所述内衬包括均为圆柱形的伸入段和限位段,所述伸入段和所述限位段在轴向上分布且同轴设置,所述伸入段位于所述基体连接部内,所述限位段的横截面直径大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内径,且所述限位段与所述基体连接部抵接,所述内衬为硬质结构并用于与基体固定连接。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当采用内衬使整车与减震垫之间间接连接时,则能够比较容易的采用硫化成型工艺将内衬与减震垫连接到一起,并采用硬质结构的内侧与整车连接,获得较理想的连接强度。可选地,所述内衬具有在轴向上贯穿所述伸入段和限位段的第一内孔。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可通过螺栓等杆状连接件贯穿第一内孔,连接减震垫组件和整车。可选地,包括安装于所述限位段的垫片,所述垫片包括圆盘部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安装于所述圆盘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减震垫,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连接部、外壳连接部和减震筋;所述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均为筒状结构,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套装在一起,且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间隙配合,所述减震筋安装于所述基体连接部与所述外壳连接部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减震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体连接部、另一端连接于外壳连接部,所述减震筋为弹性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减震垫,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连接部、外壳连接部和减震筋;所述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均为筒状结构,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套装在一起,且所述基体连接部与外壳连接部间隙配合,所述减震筋安装于所述基体连接部与所述外壳连接部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减震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体连接部、另一端连接于外壳连接部,所述减震筋为弹性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连接部和外壳连接部均为弹性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筋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线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筋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筋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筋的数量为四个,各所述减震筋在所述基体连接部的周向上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筋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基体连接部设置,所述第二面背离所述基体连接部设置;
所述减震垫具有纵向截面,所述纵向截面与所述第一面相交形成第一交线,所述纵向截面与所述第二面相交形成第二交线;
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小于等于40度,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度小于等于40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度小于等于30度,且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度小于等于30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1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基体连接部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24度。


11.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减震垫,所述外壳为筒状结构,且所述外壳套装在所述外壳连接部外,所述外壳与所述外壳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为硬质结构并用于固定于模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震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连接部包括在轴向上分布的整体段和连接于所述整体段的分体段,所述分体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婷婷龚耿标徐耀挺卢道枫潘梦涵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