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及地下车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3365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建筑物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及地下车库。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包括混凝土面层、抗水板和多个阻断结构,混凝土面层位于抗水板的上方,阻断结构的一端与抗水板固定连接,阻断结构的另一端延伸至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多个阻断结构将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至抗水板之间的区域分隔成多个互不连通的子区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阻断结构将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至抗水板之间的区域分隔成多个互不连通的子区域,防止自抗水板的裂缝渗漏出来的地下水从一个子区域漫流至其他子区域,从而锁定抗水板出现开裂的区域,发现问题即可局部处理,节约成本,缩短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及地下车库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建筑物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及地下车库。
技术介绍
对于地下建筑物底板施工,以地下车库为例,通常的做法是自下向上依次进行素土夯实层、混凝土垫层、砂浆找平层、防水层、保护层、自防水钢筋混凝土抗水板、混凝土面层及环氧地坪装饰层的施工。为了防止混凝土面层受温度及应力集中等不利因素影响而产生混凝土收缩裂缝,一般要求混凝土面层按一定间距设置分隔缝。合理间距的分隔缝,可有效地减少混凝土面层出现收缩裂缝。然而,当地下水位较高、抗水板承受的水头压力较大、防水层失效或局部失效以及垫层、找平层和抗水板局部存在裂缝缺陷的时候,地下水会逐渐渗漏至混凝土面层,在水头压力作用下,渗漏上来的地下水在抗水板与混凝土面层之间的间隙或空腔中无组织漫流,加之汽车运行等荷载作用,抗水板与混凝土面层之间的间隙或空腔进一步增大,在间隙中的水的压力与汽车运行荷载的共同作用下,会导致混凝土面层大面积开裂、破损并出现渗漏水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地下车库的观感与使用。而当混凝土面层大面积开裂后,无法寻找抗水板的渗漏部位,只能将混凝土面层全部铲除,找到抗水板开裂的部位并对其进行封堵,然后重做混凝土面层及装饰层,这种方式不仅施工周期长、造价高,而且还严重影响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混凝土面层大面积开裂后,无法寻找抗水板的渗漏部位,只能将混凝土面层全部铲除,找到抗水板开裂的部位并对其进行封堵,然后重做混凝土面层及装饰层,不仅施工周期长、造价高,而且还严重影响正常使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车库,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混凝土面层大面积开裂后,无法寻找抗水板的渗漏部位,只能将混凝土面层全部铲除,找到抗水板开裂的部位并对其进行封堵,然后重做混凝土面层及装饰层,不仅施工周期长、造价高,而且还严重影响正常使用的技术问题。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包括混凝土面层、抗水板和多个阻断结构,所述混凝土面层位于所述抗水板的上方,所述阻断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抗水板固定连接,所述阻断结构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多个所述阻断结构将所述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至所述抗水板之间的区域分隔成多个互不连通的子区域。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混凝土面层的内部设置有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用于将从所述子区域中的所述抗水板的裂缝渗出的水排至集水坑。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引流通道包括主通道和支通道,所述主通道和所述支通道分别贯穿多个所述子区域,所述支通道与所述主通道连通。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混凝土面层具有后浇带,所述后浇带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阻断结构。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靠近所述后浇带的位置设置有主通道和支通道,所述主通道的轴线与其所靠近的所述后浇带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支通道的轴线与所述后浇带的长度方向垂直,且所述支通道穿过所述后浇带。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支通道的内部设置有虹吸排水板,所述虹吸排水板的虹吸槽的槽口朝向所述抗水板,且所述虹吸排水板的虹吸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通道的长度方向一致。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阻断结构为防水隔板,所述防水隔板的板面与所述抗水板的板面垂直,所述防水隔板的上端端面与所述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齐平,所述抗水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插槽,所述防水隔板的下端插入所述插槽中。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防水隔板的板面与所述插槽的槽壁的内表面粘接。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地坪装饰层。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地下车库,包括所述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地下车库还包括多个按行列排布的立柱,多个所述阻断结构按照地下车库的柱网轴线布置,其中,所述子区域为由四个立柱以及将所述四个立柱顺次连接在一起的阻断结构构成的矩形区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包括混凝土面层、抗水板和多个阻断结构,所述混凝土面层位于所述抗水板的上方,所述阻断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抗水板固定连接,所述阻断结构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多个所述阻断结构将所述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至所述抗水板之间的区域分隔成多个互不连通的子区域。基于该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通过设置多个阻断结构,将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至抗水板之间的区域分隔成多个互不连通的子区域,阻断自抗水板的裂缝渗漏出来的地下水在抗水板与混凝土面层之间流动的漫流通道,防止渗漏出来的地下水从一个子区域漫流至其他子区域,从而能够锁定抗水板出现开裂渗漏的区域,发现问题后,即可进行局部处理,为后期维护带来极大的便利,节约维护成本,缩短施工周期,减小了维护期间对正常使用的影响。例如,当某个子区域的混凝土面层出现裂缝时,说明该子区域中的抗水板出现了裂缝,此时,只对该子区域的混凝土面层、抗水板进行维护施工即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车库,由于使用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能够阻断自抗水板的裂缝渗漏出来的地下水在抗水板与混凝土面层之间的漫流通道,防止渗漏出来的地下水从一个子区域漫流至其他子区域,从而能够锁定抗水板出现开裂渗漏的区域,发现问题后,即可进行局部处理,为后期维护带来极大的便利,节约维护成本,缩短施工周期,减小了维护期间对地下车库正常使用的影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中的阻断结构与立柱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中的主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中的支通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中的支通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地下车库的俯视图。图标:101-混凝土面层;102-抗水板;103-防水隔板;104-主通道;105-支通道;106-子区域;107-第一后浇带;108-第二后浇带;109-雨水篦子;110-虹吸排水板;111-虹吸槽;112-支撑模板;113-肋板;114-透水缺口;115-立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面层、抗水板和多个阻断结构,所述混凝土面层位于所述抗水板的上方,所述阻断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抗水板固定连接,所述阻断结构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多个所述阻断结构将所述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至所述抗水板之间的区域分隔成多个互不连通的子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面层、抗水板和多个阻断结构,所述混凝土面层位于所述抗水板的上方,所述阻断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抗水板固定连接,所述阻断结构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多个所述阻断结构将所述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至所述抗水板之间的区域分隔成多个互不连通的子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面层的内部设置有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用于将从所述子区域中的所述抗水板的裂缝渗出的水排至集水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通道包括主通道和支通道,所述主通道和所述支通道分别贯穿多个所述子区域,所述支通道与所述主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面层具有后浇带,所述后浇带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阻断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建筑物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后浇带的位置设置有主通道和支通道,所述主通道的轴线与其所靠近的所述后浇带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支通道的轴线与所述后浇带的长度方向垂直,且所述支通道穿过所述后浇带。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建兵田志鹏陈雪莲黄世文凌程建肖承波高忠伟欧洋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