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刚度适应型预制混凝土板桩复合地基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12865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刚度适应型预制混凝土板桩复合地基,包括预制板桩结构,预制板桩结构包括一号板桩、二号板桩、三号板桩、四号板桩、七号板桩和八号板桩,多组预制板桩结构通过榫卯连接组合的结构外部设置有天然地基土体,利用多组预制板桩结构合围成的单元内部土体作为天然地基土体的单元增强体,沉入地基形成具有对土体围挡约束作用的复合地基,沉桩过程采用锤击或静压沉桩,随着多组预制板桩结构的不断沉入,天然地基土体和单元内部土体会受到挤密而密实,多组预制板桩结构合围形成的每个单元内部土体作为约束结构,可以约束板桩内部的侧限土体防止侧向变形,进一步减小侧限单元结构内部土体的竖向沉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尤其涉及一种刚度适应型预制混凝土板桩复合地基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预制混凝土板桩复合地基是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式,其施工方法是将预制混凝土板桩打入地下,通过板桩的插入和压实作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这种地基处理方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土壤和地质条件,特别是一些软弱地基和不良地质情况,预制混凝土板桩的制作材料通常是混凝土和钢材,其形状和尺寸根据具体需求和地质条件进行设计,在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静压、振动或锤击等方式将预制混凝土板桩打入地下。

2、存在以下问题:建筑行业中复合地基通常在筏形基础、承台范围内按一定间距均匀布置圆形或方形增强体,因增强体需要在一定间距下进行布置,严重影响了地基的加固效果,因截面有限的增强体间隔设置而对桩间土侧向约束不强,未能约束桩间土而因竖向压缩而产生的侧向变形,进而降低了桩间土的强度发挥,同时复合地基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往往因间隔布设的增强体未根据荷载分布,从而增加了基础差异沉降的风险或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刚度适应型预制混凝土板桩复合地基,包括预制板桩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桩结构(1)包括一号板桩(4)、二号板桩(9)、三号板桩(10)、四号板桩(11)、五号板桩(12)、六号板桩(13)、七号板桩(14)和八号板桩(15),多组预制板桩结构(1)通过榫卯连接组合的结构外部设置有天然地基土体(2),多组预制板桩结构(1)通过榫卯连接组合的结构内部设置有单元内部土体(3),多组一号板桩(4)和二号板桩(9)首尾连接组成围合结构(16),三号板桩(10)、五号板桩(12)和七号板桩(14)交叉连接组成一号格栅结构(17),四号板桩(11)和两组八号板桩(15)交叉连接组成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刚度适应型预制混凝土板桩复合地基,包括预制板桩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桩结构(1)包括一号板桩(4)、二号板桩(9)、三号板桩(10)、四号板桩(11)、五号板桩(12)、六号板桩(13)、七号板桩(14)和八号板桩(15),多组预制板桩结构(1)通过榫卯连接组合的结构外部设置有天然地基土体(2),多组预制板桩结构(1)通过榫卯连接组合的结构内部设置有单元内部土体(3),多组一号板桩(4)和二号板桩(9)首尾连接组成围合结构(16),三号板桩(10)、五号板桩(12)和七号板桩(14)交叉连接组成一号格栅结构(17),四号板桩(11)和两组八号板桩(15)交叉连接组成二号格栅结构(18),三号板桩(10)、五号板桩(12)和七号板桩(14)交叉连接组成一号挡土结构(19),三号板桩(10)、六号板桩(13)和七号板桩(14)交叉连接组成二号挡土结构(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刚度适应型预制混凝土板桩复合地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板桩(4)、二号板桩(9)、三号板桩(10)、四号板桩(11)、五号板桩(12)、六号板桩(13)、七号板桩(14)和八号板桩(15)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桩尖(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刚度适应型预制混凝土板桩复合地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板桩(4)、二号板桩(9)和六号板桩(13)内壁一端均开设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卡槽(6),所述一号板桩(4)、二号板桩(9)、三号板桩(10)和七号板桩(14)外壁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凸楞(7),所述第一凸楞(7)外壁和第一卡槽(6)内壁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刚度适应型预制混凝土板桩复合地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四号板桩(11)、五号板桩(12)、六号板桩(13)和八号板桩(15)外壁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凸楞(21),所述三号板桩(10)外壁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凸楞(21),所述四号板桩(11)、五号板桩(12)、七号板桩(14)和八号板桩(15)内壁一端均开设有上下贯穿有第二卡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印杨衍王鹏汪锦林康景文李晓岑任鹏刘泳钢马杰刘永红崔长飞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