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机构及电池模组生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02808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属于电池生产制造领域,涉及一种转向机构及电池模组生产系统,包括底座、移动装置与回转装置;移动装置与回转装置均安装于底座上;移动装置包括移动驱动件与齿条,移动驱动件设置于底座上,移动驱动件的输出端与齿条连接并驱动齿条移动;回转装置包括回转本体以及与回转本体转动连接的输出齿轮,回转本体设置于底座上,输出齿轮与齿条啮合连接,输出齿轮的上端面用以放置待转向工件,以使移动驱动件通过驱动齿条来进一步驱动输出齿轮转动,带动待转向工件转向。该转向机构结构简单,输出齿轮与齿条啮合传动可以实现对待转向工件的自动转向,避免人工去搬运电池模组,提升生产效率和杜绝人工操作存在的安全隐患,节省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机构及电池模组生产系统
本申请涉及电池生产制造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机构及电池模组生产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力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模组的产能需求日益增大,相关配套自动化设备的便捷、高效以及安全性都尤为重要。在电池模组的自动化生产制造过程中,在生产线布置的厂房面积有限或者需要规避厂房的一些障碍物的情况下,电池模组组装工位流转方向会出现需要直角转弯来满足实际生产线需求,用于承托电池模组的模组托盘也就需要跟着组装线的流转方向进行转向变道进行流转。然而目前一般的操作方式是在生产组装线上设立人工位去人为搬运调整模组托盘的转向,显然这样会降低生产效率,人工成本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用于承托电池模组的模组托盘进行转向的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机构,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底座、移动装置与回转装置;所述移动装置与所述回转装置均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移动驱动件与齿条,所述移动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移动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齿条连接并驱动所述齿条移动;所述回转装置包括回转本体以及与所述回转本体转动连接的输出齿轮,所述回转本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连接,所述输出齿轮的上端面用以放置待转向工件,以使所述移动驱动件通过驱动所述齿条来进一步驱动所述输出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待转向工件转向。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转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固设于所述底座上的辅助转向组件,所述辅助转向组件设置于所述输出齿轮的外围,所述辅助转向组件的顶部与所述输出齿轮的上端面平齐。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转向组件包括支撑柱与滚珠,所述支撑柱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滚珠部分容置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滚珠可相对所述凹槽滚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转向组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辅助转向组件均匀布置于所述输出齿轮的外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装置还包括滑动副与齿条连接件;所述齿条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齿条连接;所述滑动副设置于所述底座在位于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移动驱动件之间的位置,且所述滑动副与所述移动驱动件的输出端移动方向平行,所述齿条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滑动副上,所述移动驱动件驱动所述齿条随所述滑动副在水平方向上往复移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转本体包括轴承支撑座、齿轮连接座、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所述轴承支撑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由上至下设置于所述轴承支撑座的内壁,所述齿轮连接座的下端的外壁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壁,所述齿轮连接座的上端的外壁固设有所述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的上端面与所述齿轮连接座的上端端面平齐。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向机构还包括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设置于所述移动驱动件的输出端运行方向的一侧,用以对待转向工件转动到位时进行缓冲。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安装座与两个缓冲器,所述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移动驱动件的输出端运行方向的一侧;所述安装座包括底板与分别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的两个侧板,所述两个侧板相互连接,且所述两个侧板不相平行,所述两个缓冲器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侧板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个侧板在各自位于所述缓冲器的侧边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当待转向工件转向到限位部时限制待转向工件的转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生产系统,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池模组生产系统包括上述的转向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机构及电池模组生产系统。该转向机构通过移动驱动件带动齿条移动,由于齿条与输出齿轮啮合,因此,齿条移动带动输出齿轮转动,从而带动置于输出齿轮上端面的待转向工件转动,控制齿条移动距离可以控制待转向工件的转动角度,从而将待转向工件转动到预设的角度。该转向机构结构简单,通过齿条与输出齿轮啮合传动可以实现对待转向工件的自动转向,可以避免使用人工去搬运电池模组,提升生产效率和杜绝人工操作存在的安全隐患,节省人力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转向机构未转向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转向机构转向90°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回转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转向机构;100、底座;200、移动装置;210、移动驱动件;220、齿条;230、滑动副;231、直线导轨;232、第一滑块;233、第二滑块;240、齿条连接件;300、回转装置;310、回转本体;311、轴承支撑座;312、齿轮连接座;313、第一轴承;314、第二轴承;320、输出齿轮;330、辅助转向组件;331、支撑柱;332、滚珠;400、缓冲装置;410、缓冲器;420、安装座;421、底板;422、侧板;430、限位部;500、模组托盘;600、电池模组。具体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例如,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安装于”或“设置于”或“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或间接位于该另一个元件上。例如,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或间接连接到该另一个元件上。此外,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移动装置与回转装置;所述移动装置与所述回转装置均安装于所述底座上;/n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移动驱动件与齿条,所述移动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移动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齿条连接并驱动所述齿条移动;所述回转装置包括回转本体以及与所述回转本体转动连接的输出齿轮,所述回转本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连接,所述输出齿轮的上端面用以放置待转向工件,以使所述移动驱动件通过驱动所述齿条来进一步驱动所述输出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待转向工件转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移动装置与回转装置;所述移动装置与所述回转装置均安装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移动驱动件与齿条,所述移动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移动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齿条连接并驱动所述齿条移动;所述回转装置包括回转本体以及与所述回转本体转动连接的输出齿轮,所述回转本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连接,所述输出齿轮的上端面用以放置待转向工件,以使所述移动驱动件通过驱动所述齿条来进一步驱动所述输出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待转向工件转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固设于所述底座上的辅助转向组件,所述辅助转向组件设置于所述输出齿轮的外围,所述辅助转向组件的顶部与所述输出齿轮的上端面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转向组件包括支撑柱与滚珠,所述支撑柱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滚珠部分容置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滚珠可相对所述凹槽滚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转向组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辅助转向组件均匀布置于所述输出齿轮的外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还包括滑动副与齿条连接件;所述齿条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齿条连接;
所述滑动副设置于所述底座在位于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移动驱动件之间的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佳斌钟贤芬杨义平党辉高云松黄祥虎高云峰
申请(专利权)人: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