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园林给水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00991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2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园林给水排水系统,包括地基、第一排水集水组件、第二排水集水组件和给水组件,所述第一排水集水组件包括蓄水池、支撑板、第一土工布、蓄排水板、第二土工布和土壤层,所述地基的上表面开设有所述蓄水池;在出现下雨情况时,淋在地面上的雨水渗透土壤层,进入第二土工布内,然后进入蓄排水板内,对雨水进行收集,当雨水过多时,蓄排水板内的水会通过第一土工布进入支撑板上,然后经过支撑板的引流槽进入蓄水池内,对雨水进行收集,防止雨水直接渗透入地下,通过设置集水沟,可以将地面上的集水通过集水沟进入集水井内,然后经过第一管体进入蓄水池内,完成对雨水的收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园林给水排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给水排水系统
,具体为一种城市园林给水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建设城市园林就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一种方法,城市绿化是对社会环境资本的投入,其经济回报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十分丰厚的,城市园林里的给水排水也十分重要,给水主要用于当园林内植物缺水时,通过给水系统为园林内的植物供给水源,排水系统主要用于当出现下雨时,能够将园林内的水及时排除,现有的排水系统在满足了排水需求时,不能对雨水进行收集,尤其是一些雨水多发地带,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提出一种城市园林给水排水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城市园林给水排水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城市园林给水排水系统,包括地基、第一排水集水机构、第二排水集水机构和给水机构,第一排水集水机构包括蓄水池、支撑板、第一土工布、蓄排水板、第二土工布和土壤层,地基的上表面开设有蓄水池,地基的上表面位于地基的两侧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土工布,第一土工布的上表面设有蓄排水板,蓄排水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土工布,第二土工布的上表面设有土壤层;所述集水井的上表面可拆卸连接有井盖,井盖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通孔;第二排水集水机构包括集水井、集水沟和第一管体,土壤层内均匀安装有集水井,土壤层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集水沟,集水沟与土壤层连通,集水井的下表面连通有第一管体,第一管体与蓄水池连通;所述集水井与集水沟的连接处安装有过滤板;给水机构包括水泵、第二管体、第三管体、第四管体、固定座和喷头,土壤层的上表面安装有水泵,水泵的抽水端连通有第二管体,第二管体的一端插入蓄水池内,水泵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三管体,第三管体的外侧壁均匀连通有第四管体。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管体的一端安装有喷头,第四管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座,固定座与土壤层固定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引流槽,引流槽与蓄水池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出现下雨情况时,淋在地面上的雨水渗透土壤层,进入第二土工布内,然后进入蓄排水板内,对雨水进行收集,当雨水过多时,蓄排水板内的水会通过第一土工布进入支撑板上,然后经过支撑板的引流槽进入蓄水池内,对雨水进行收集,防止雨水直接渗透入地下,通过设置集水沟,可以将地面上的集水通过集水沟进入集水井内,然后经过第一管体进入蓄水池内,完成对雨水的收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集水井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地基;11、蓄水池;12、支撑板;13、第一土工布;14、蓄排水板;15、第二土工布;16、土壤层;20、第二排水集水机构;21、集水井;211、井盖;212、通孔;22、集水沟;221、过滤板;23、第一管体;30、给水机构;31、水泵;32、第二管体;33、第三管体;34、第四管体;35、固定座;36、喷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技术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参阅附图可知:一种城市园林给水排水系统,包括地基1、第一排水集水机构、第二排水集水机构20和给水机构30。第一排水集水机构包括蓄水池11、支撑板12、第一土工布13、蓄排水板14、第二土工布15和土壤层16,地基1的上表面开设有蓄水池11,地基1的上表面位于地基1的两侧设有支撑板12,支撑板12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土工布13,第一土工布13的上表面设有蓄排水板14,蓄排水板14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土工布15,第二土工布15的上表面设有土壤层16。所述集水井21的上表面可拆卸连接有井盖211,井盖211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通孔212。实际工作时,本技术通过设置井盖211可以防止人们坠入集水井21内,通过设置通孔212,可以使雨水能够通过通孔212进行集水井21内。第二排水集水机构20包括集水井21、集水沟22和第一管体23,土壤层16内均匀安装有集水井21,土壤层16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集水沟22,集水沟22与土壤层16连通,集水井21的下表面连通有第一管体23,第一管体23与蓄水池11连通。所述集水井21与集水沟22的连接处安装有过滤板221;本技术通过设置过滤板221,可以对垃圾进行拦截,防止垃圾进入集水井21内。给水机构30包括水泵31、第二管体32、第三管体33、第四管体34、固定座35和喷头36,土壤层16的上表面安装有水泵31,水泵31的抽水端连通有第二管体32,第二管体32的一端插入蓄水池11内,水泵31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三管体33,第三管体33的外侧壁均匀连通有第四管体34。实际工作时,本技术通过以上设置,当需要对土壤上的植被进行浇水时,启动水泵31,水泵31通过第二管体32从蓄水池11内抽取水源,通过第三管体33进入第四管体34内。优选的,所述第四管体34的一端安装有喷头36,第四管体34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座35,固定座35与土壤层16固定连接。实际工作时,通过以上设置,可以将第四管体34固定在土壤层16上,通过设置喷头36,可以在浇水时,水源能够均匀喷洒出去。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板12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引流槽,引流槽与蓄水池11连通。本技术通过设置引流槽,可以将支撑板12上的水流入引流槽内,然后进入蓄水池11内。本实施例中:水泵31的型号为ISG50-12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为:在出现下雨情况时,淋在地面上的雨水渗透土壤层16,进入第二土工布15内,然后进入蓄排水板14内,对雨水进行收集,当雨水过多时,蓄排水板14内的水会通过第一土工布13进入支撑板12上,然后经过支撑板12的引流槽进入蓄水池11内,对雨水进行收集,防止雨水直接渗透入地下,通过设置集水沟22,可以将地面上的集水通过集水沟22进入集水井21内,然后经过第一管体23进入蓄水池11内,完成对雨水的收集,通过设置第二土工布15,可以隔离土壤,防止土壤进入蓄排水板14,通过设置井盖211可以防止人们坠入集水井21内,通过设置通孔212,可以使雨水能够通过通孔212进行集水井21内,通过设置过滤板221,可以对垃圾进行拦截,防止垃圾进入集水井21内,当需要对植被进行浇水时,启动水泵31,水泵31通过第二管体32从蓄水池11内抽取水源,通过第三管体33进入第四管体34内,对植被进行浇水,固定座35可以将第四管体34固定在土壤层16上,通过设置喷头36,可以在浇水时,水源能够均匀喷洒出去。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园林给水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基(1)、第一排水集水机构、第二排水集水机构(20)和给水机构(30),/n第一排水集水机构包括蓄水池(11)、支撑板(12)、第一土工布(13)、蓄排水板(14)、第二土工布(15)和土壤层(16),地基(1)的上表面开设有蓄水池(11),地基(1)的上表面位于地基(1)的两侧设有支撑板(12),支撑板(12)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土工布(13),第一土工布(13)的上表面设有蓄排水板(14),蓄排水板(14)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土工布(15),第二土工布(15)的上表面设有土壤层(16);/n第二排水集水机构(20)包括集水井(21)、集水沟(22)和第一管体(23),土壤层(16)内均匀安装有集水井(21),土壤层(16)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集水沟(22),集水沟(22)与土壤层(16)连通,集水井(21)的下表面连通有第一管体(23),第一管体(23)与蓄水池(11)连通;/n所述集水井(21)的上表面可拆卸连接有井盖(211),井盖(211)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通孔(212);/n所述集水井(21)与集水沟(22)的连接处安装有过滤板(221);/n给水机构(30)包括水泵(31)、第二管体(32)、第三管体(33)、第四管体(34)、固定座(35)和喷头(36),土壤层(16)的上表面安装有水泵(31),水泵(31)的抽水端连通有第二管体(32),第二管体(32)的一端插入蓄水池(11)内,水泵(31)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三管体(33),第三管体(33)的外侧壁均匀连通有第四管体(3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园林给水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基(1)、第一排水集水机构、第二排水集水机构(20)和给水机构(30),
第一排水集水机构包括蓄水池(11)、支撑板(12)、第一土工布(13)、蓄排水板(14)、第二土工布(15)和土壤层(16),地基(1)的上表面开设有蓄水池(11),地基(1)的上表面位于地基(1)的两侧设有支撑板(12),支撑板(12)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土工布(13),第一土工布(13)的上表面设有蓄排水板(14),蓄排水板(14)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土工布(15),第二土工布(15)的上表面设有土壤层(16);
第二排水集水机构(20)包括集水井(21)、集水沟(22)和第一管体(23),土壤层(16)内均匀安装有集水井(21),土壤层(16)的上表面均匀开设有集水沟(22),集水沟(22)与土壤层(16)连通,集水井(21)的下表面连通有第一管体(23),第一管体(23)与蓄水池(11)连通;
所述集水井(21)的上表面可拆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新肖福勤甑辉乐红茂李晓荣李爱君丁婧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市政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