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物滞留模块的循环供水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
,具体为一种基于生物滞留模块的循环供水方法。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现有海绵城市的雨水花园施工工艺复杂,施工质量无法把控,导致雨水花园渗透性,水质净化效果无法满足海绵城市要求,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出现了模块化、单元化的生物净化滞留模块,如申请号为201821276437.8,名称为“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场地铺装的生物净化滞留带”的技术中所提到的“生物净化单元”,这种单元化的滞留模块制造方便,而且便于管理,但是却不能做到对净化后的雨水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生物滞留模块的循环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通过生物滞留模块收集降水,外界降水依次从生物滞留模块的介质土层和碎石层向下渗透,渗透至底部的水流至蓄水壳内进行储存,当蓄水壳内盛满水后,多出的水渗入盲管内,并沿盲管和波纹管组成的排水通道收集至蓄水池内;/nS2:土壤干燥性检测,在各个生物滞留模块内分别设置一个湿度检测盒,并对每个湿度检测盒进行编号,各湿度检测盒能够检测其所在模块内土壤的干湿度,并将信号反馈至云端管理中心;/nS3:云端管理中心对各个湿度检测盒反馈的信号进行处理分析,信号每隔一段时间反馈一次,或者主动调取,根据反馈的干湿度值的大小与正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物滞留模块的循环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生物滞留模块收集降水,外界降水依次从生物滞留模块的介质土层和碎石层向下渗透,渗透至底部的水流至蓄水壳内进行储存,当蓄水壳内盛满水后,多出的水渗入盲管内,并沿盲管和波纹管组成的排水通道收集至蓄水池内;
S2:土壤干燥性检测,在各个生物滞留模块内分别设置一个湿度检测盒,并对每个湿度检测盒进行编号,各湿度检测盒能够检测其所在模块内土壤的干湿度,并将信号反馈至云端管理中心;
S3:云端管理中心对各个湿度检测盒反馈的信号进行处理分析,信号每隔一段时间反馈一次,或者主动调取,根据反馈的干湿度值的大小与正常值进行比较,判断各生物滞留模块处的干湿度情况,根据反馈结果为干燥的生物滞留模块的数量占总模块数量的比值,判断整体区域内的干湿度情况,根据比值的从低到高将干燥等级依次分为:低级、中级、高级,并根据干燥等级对模块及其所在区域进行不同形式的供水;
S4:针对“低级”干燥程度,通过模块内循环供水系统进行供水,供水方法为:云端管理中心发出控制信号,使气泵通电,同时向对应的干燥模块的控制器发送信号,使该干燥模块的进气电磁阀通电打开,从而向该干燥模块的蓄水壳内加气使其内部气压升高,将水从供水管上端压出至该模块内部介质土层的上方;
针对“中级”干燥程度,通过区域外循环供水系统进行供水,供水方法为:云端管理中心发出控制信号,使水泵通电,抽取蓄水池内的水,并通过喷头将水喷洒至整体区域内;
针对“高级”干燥程度,同时采用“低级”和“中级”的供水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滞留模块的循环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滞留模块包括:
模块主体,用于模块的支撑定型;
主体内衬,设置在模块主体的四壁及底壁处,用于承载模块主体的内部介质,并具有透气性和透水性;
内部介质,包括设置在模块下半部30~50cm的碎石层、以及设置在模块上半部30~50cm的颗粒介质土层,介质土直接铺在碎石的上方;
盲管,横穿在碎石层的中下部,其两端从模块主体的侧壁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滞留模块的循环供水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的湿度检测盒包括盒体、湿度传感器、控制器、无线通讯装置、以及太阳能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年,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清创智慧海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