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0974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22:14
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以使地下管廊结构具备地表雨水和管廊周边地下雨水的收集功能,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提高地表降水的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管廊侧面及顶面回填土的含水量,改善管廊所处的土壤环境。管廊主体结构的顶部设置细石混凝土找坡,且设置环绕细石混凝土找坡顶面和管廊主体结构外壁、底壁的结构防水层,在顶部结构防水层之上设置顶部透水层,并沿管廊主体结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连通顶部透水层、雨水箱涵的廊顶泄水管。地下基坑的底面混凝土垫层和两侧坡面上浇筑素混凝土层,在两侧素混凝土层上设置坡面透水层,并沿管廊主体结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连通坡面透水层、雨水箱涵的廊侧泄水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
本技术涉及地下管廊,特别涉及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
技术介绍
普通地下管廊设计中,地表雨水都是通过路面雨水口收集进入排水管道并汇入管廊中的雨水箱涵,这种常规方式只能收集地表雨水,不能收集管廊顶部及周边浸入土壤中的雨水,无法充分对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同时,管廊基坑采用常规放坡开挖、坡面喷射混凝土后,不利于管廊侧面及顶面回填土中雨水的排出,回填土长期处于潮湿状态,间接影响地下管廊的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以使地下管廊结构具备地表雨水和管廊周边地下雨水的收集功能,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提高地表降水的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管廊侧面及顶面回填土的含水量,改善管廊所处的土壤环境。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的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包括埋设于地下基坑内的管廊主体结构,管廊主体结构内在横向两侧设置雨水箱涵,其特征是:所述管廊主体结构的顶部设置细石混凝土找坡,且设置环绕细石混凝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包括埋设于地下基坑内的管廊主体结构(10),管廊主体结构(10)内在横向两侧设置雨水箱涵(11),其特征是:所述管廊主体结构(10)的顶部设置细石混凝土找坡(30),且设置环绕细石混凝土找坡(30)顶面和管廊主体结构(10)外壁、底壁的结构防水层(17),在顶部结构防水层(17)之上设置顶部透水层,并沿管廊主体结构(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连通顶部透水层、雨水箱涵(11)的廊顶泄水管(12);所述地下基坑的底面混凝土垫层(15)和两侧坡面上浇筑素混凝土层(20),在两侧素混凝土层(20)上设置坡面透水层,并沿管廊主体结构(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连通坡面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包括埋设于地下基坑内的管廊主体结构(10),管廊主体结构(10)内在横向两侧设置雨水箱涵(11),其特征是:所述管廊主体结构(10)的顶部设置细石混凝土找坡(30),且设置环绕细石混凝土找坡(30)顶面和管廊主体结构(10)外壁、底壁的结构防水层(17),在顶部结构防水层(17)之上设置顶部透水层,并沿管廊主体结构(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连通顶部透水层、雨水箱涵(11)的廊顶泄水管(12);所述地下基坑的底面混凝土垫层(15)和两侧坡面上浇筑素混凝土层(20),在两侧素混凝土层(20)上设置坡面透水层,并沿管廊主体结构(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连通坡面透水层、雨水箱涵(11)的廊侧泄水管(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细石混凝土找坡(30)的顶面坡向廊顶泄水管(12)上端口,找坡坡度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勇席林罗庆毛嘉川胡进李霖霖刘浩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