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伟城专利>正文

一种带有中置双减震结构和后插减震结构的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0565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中置双减震结构和后插减震结构的车架,包括中管,所述中管内部中空,设置有开口槽;所述中管靠近上部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在中管下部通过补强片设置五通圆管;所述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上分别套有左限位片、右限位片,左限位片、右限位片分别通过左前减震器模块、右前减震器模块与中置连杆连接;所述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上分别设置有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且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上均设置有上连接杆,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均与上连接杆连接;所述五通圆管对称设置有左后连接杆和右后连接杆,左后连接杆和右后连接杆分别通过左后减震器模块、右后减震器模块与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中置双减震结构和后插减震结构的车架
本技术涉及电动自行车减震
,具体为一种带有中置双减震结构和后插减震结构的车架。
技术介绍
全球都在提倡绿色出行,电动自行车可有效避免大气污染,已经成为绿色出行、便捷轻松的短途代步工具。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面对不同的路况和紧凑型放置空间需求,使用者需要电动自行车具有较好的减震性和折叠功能,用以提高骑行的舒适度以及折叠功能方便其放置在更小的空间里。在中国专利号“ZL200520074578.7”公开的一种“电动自行车折叠车架”公开的一种车架减震结构,因更多已属于现有的公开技术,再次不做赘述。也有在上述专利基础上做修改的,如中国专利号为:201821739480.3、201821816070.4的两个专利,同样是在车架上后插与后轮连接口之间设置的减震。该结构虽然达到了后轮减震的功能,但是其严重直接导致了后轮连接口的受力过载以及其所述的轴座和连接口连接繁琐强度不够等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其铰接的U形后插连接杆支架围绕的可旋转轴心到后轮连接口之间距离太短导致受力时力臂受力太大容易断裂,并且其U形后插连接杆所围绕的旋转底座与其所描述的电池支撑板连接强度不够减震受力时容易出现断裂支撑板变形断裂挤压电池等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中置双减震结构和后插减震结构的车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中置双减震结构和后插减震结构的车架,包括中管,所述中管内部中空,设置有开口槽;所述中管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在中管下部通过补强片设置五通圆管,五通圆管与中置连杆连接;所述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侧面分别设置有左上连接杆和右上连接杆,且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上均设置有环形连接杆,左上连接杆和右上连接杆均与环形连接杆连接;所述五通圆管下侧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中设置有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套筒通过第二螺丝连杆设置有左连接片和右连接片,左连接片、右连接片分别与左下连接杆、右下连接杆连接,左下连接杆、右下连接杆分别通过第一减震器模块、第二减震器模块与左上连接杆、右上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横管、第二横管上分别套有左限位片、右限位片,左限位片、右限位片分别通过第三减震器模块、第四减震器模块与中置连杆连接。优选的,所述左上连接杆和右上连接杆均呈“V”字型结构,且在二者的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杆;在中管底部设置有“L”型电池放置板,电池放置板与第二加强杆固定连接;所述电池放置板两个面之间的夹角为90°,电池放置板对应面与中管之间呈1°夹角,电池放置板底面与中管上方之间的夹角为91°。优选的,所述环形连接杆呈“U”字型结构,其“U”型结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上;在环形连接杆上依次设置有挡环、第一固定限位垫板、第二固定限位垫板和第三固定限位垫板。优选的,所述左限位片、右限位片之间通过第三螺丝连杆设置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与第三减震器模块、第四减震器模块连接。优选的,所述中置连杆连接有车架折叠盒,在车架折叠盒上设置有中置限位器;所述中置限位器中通过第四螺丝连杆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与第三减震器模块、第四减震器模块连接。优选的,所述五通圆管上方设置有左固定片和右固定片,左固定片和右固定片之间通过第一螺丝连杆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与中置连杆连接。优选的,所述左下连接杆、右下连接杆均呈“J”字型结构,且左下连接杆、右下连接杆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杆,第一加强杆上设置有固定孔;左下连接杆、右下连接杆两端截面上分别设置左下限位器、右下限位器,左下限位器、右下限位器分别通过第五螺丝连杆、第七螺丝连杆与第一减震器模块、第二减震器模块连接。优选的,在左下连接杆、右下连接杆弯折处分别设置有左钩爪和右钩爪。优选的,所述左上连接杆、右上连接杆上分别设置左上限位器、右上限位器,左上限位器、右上限位器分别通过第六螺丝连杆、第八螺丝连杆与第一减震器模块、第二减震器模块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受力震动时,中置连杆相对中管弹性摆动、左右下连接杆及左右连接片相对中管及左右上连接杆做弹性摆动,左右下连接杆端部截面与左右下限位器直接连接,达到了连接的简洁性以及连接面的加大也大大增加了此处的牢固程度,左钩爪、右钩爪与对应侧的左下连接杆、右下连接杆弯折处连接,钩爪不直接与左下限位器、右下限位器固定,可以独立受力,保护了狗爪受力的强度和安全性,电池放置板的位置可以沿着中管上下移动后在固定,离地高度可以调节,方便降低电池盒高度从而降低重心高度和座位高度,从而达到多重双减震,减震效果明显,骑行舒适度明显增加,安全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中管;2、第一横管;3、第二横管;4、左限位片;5、第一套筒;6、第二套筒;7、中置限位器;8、中置连杆;9、转动杆;10、第一螺丝连杆;11、左固定片;12、五通圆管;13、补强片;14、第三套筒;15、第二螺丝连杆;16、安装座;17、左连接片;18、右连接片;19、电池放置板;20、左下连接杆;21、右下连接杆;22、第一加强杆;23、固定孔;24、左下限位器;25、右下限位器;26、左钩爪;27、右钩爪;28、左上连接杆;29、右上连接杆;30、环形连接杆;31、挡环;32、第一固定限位垫板;33、第二固定限位垫板;34、第三固定限位垫板;35、左上限位器;36、右上限位器;37、车架折叠盒;38、第一减震器模块;39、第二减震器模块;40、右限位片;41、第二加强杆;42、第三螺丝连杆;43、第三减震器模块;44、第四减震器模块;45、第四螺丝连杆;46、开口槽;47、第五螺丝连杆;48、第六螺丝连杆;49、第七螺丝连杆;50、第八螺丝连杆;51、右固定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铰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中置双减震结构和后插减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管(1),所述中管(1)内部中空,设置有开口槽(46);所述中管(1)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横管(2)和第二横管(3),在中管(1)下部通过补强片(13)设置五通圆管(12),五通圆管(12)与中置连杆(8)连接;所述第一横管(2)和第二横管(3)侧面分别设置有左上连接杆(28)和右上连接杆(29),且第一横管(2)和第二横管(3)上均设置有环形连接杆(30),左上连接杆(28)和右上连接杆(29)均与环形连接杆(30)连接;所述五通圆管(12)下侧设置有安装座(16),安装座(16)中设置有第三套筒(14);所述第三套筒(14)通过第二螺丝连杆(15)设置有左连接片(17)和右连接片(18),左连接片(17)、右连接片(18)分别与左下连接杆(20)、右下连接杆(21)连接,左下连接杆(20)、右下连接杆(21)分别通过第一减震器模块(38)、第二减震器模块(39)与左上连接杆(28)、右上连接杆(29)连接;所述第一横管(2)、第二横管(3)上分别套有左限位片(4)、右限位片(40),左限位片(4)、右限位片(40)分别通过第三减震器模块(43)、第四减震器模块(44)与中置连杆(8)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中置双减震结构和后插减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管(1),所述中管(1)内部中空,设置有开口槽(46);所述中管(1)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横管(2)和第二横管(3),在中管(1)下部通过补强片(13)设置五通圆管(12),五通圆管(12)与中置连杆(8)连接;所述第一横管(2)和第二横管(3)侧面分别设置有左上连接杆(28)和右上连接杆(29),且第一横管(2)和第二横管(3)上均设置有环形连接杆(30),左上连接杆(28)和右上连接杆(29)均与环形连接杆(30)连接;所述五通圆管(12)下侧设置有安装座(16),安装座(16)中设置有第三套筒(14);所述第三套筒(14)通过第二螺丝连杆(15)设置有左连接片(17)和右连接片(18),左连接片(17)、右连接片(18)分别与左下连接杆(20)、右下连接杆(21)连接,左下连接杆(20)、右下连接杆(21)分别通过第一减震器模块(38)、第二减震器模块(39)与左上连接杆(28)、右上连接杆(29)连接;所述第一横管(2)、第二横管(3)上分别套有左限位片(4)、右限位片(40),左限位片(4)、右限位片(40)分别通过第三减震器模块(43)、第四减震器模块(44)与中置连杆(8)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中置双减震结构和后插减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连接杆(28)和右上连接杆(29)均呈“V”字型结构,且在二者的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杆(41);在中管(1)底部设置有“L”型电池放置板(19),电池放置板(19)与第二加强杆(41)固定连接;所述电池放置板(19)两个面之间的夹角为90°,且电池放置板(19)对应面与中管(1)之间呈1°夹角,电池放置板(19)底面与中管(1)上方之间的夹角为9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中置双减震结构和后插减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连接杆(30)呈“U”字型结构,其“U”型结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横管(2)和第二横管(3)上;在环形连接杆(30)上依次设置有挡环(31)、第一固定限位垫板(32)、第二固定限位垫板(33)和第三固定限位垫板(34)。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伟城
申请(专利权)人:何伟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