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9935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制冷装置、循环管道和立柱;制冷装置设置有冷却出口和冷却进口;循环管道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散热管道,进水管的一端与冷却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管道连接,出水管的一端与冷却进口连接,另一端与散热管道连接;所述立柱侧面的内侧设置有通槽,所述散热管道放置于所述通槽内,其中在所述立柱的端面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以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控制冷却液从所述冷却出口流出,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有效地对立柱进行散热,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床散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对机床立柱进行冷却散热的冷却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工作台工艺要求,只是考虑工作台的精度和性能,对于散热是不考虑,但是由于随着对于部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零件是放置在工作台上加工,工作台受热会影响加工零部件的精度,所以对工作台的降温是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通过在机床立柱内部设置散热管道,可以将加工过程中立柱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去,保证加工精度。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制冷装置、循环管道和立柱;所述制冷装置设置有冷却出口和冷却进口;所述循环管道包括上管道、下管道,进水管、出水管和散热管道,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冷却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管道连接,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冷却进口连接,另一端与散热管道连接;所述立柱侧面的内侧设置有通槽,所述散热管道放置于所述通槽内,其中在所述立柱的端面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以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控制冷却液从所述冷却出口流出。进一步地,所述冷却出口和所述冷却进口设置于所述制冷装置的一侧下端,所述制冷装置顶部设置有把手环,所述制冷装置底侧至少设置2个固定座;所述制冷装置内部设置有水泵和冷却装置。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管道为柔性导热金属软管。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管道为铜制软管或铝制软管。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为塑料管道。进一步地,所述立柱的一侧设置有出口和入口,分别用于放置所述散热管道的出水口连接端和进水口连接端。本技术的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立柱上设置通槽,通槽内部设置散热管道,将散热管道固定在立柱内部,散热管道连接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从而当冷却液从进水管进入后,流经散热管道时可以将立柱的热量带走,然后从出水管流回制冷装置,从而可以对立柱起到循环冷却作用,保证立柱及时散热,不会产生热量堆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循环管道安装在立柱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制冷装置、循环管道和立柱;制冷装置设置有冷却出口和冷却进口;循环管道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散热管道,进水管的一端与冷却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散热管道连接,出水管的一端与冷却进口连接,另一端与散热管道连接,立柱侧面的内侧设置有通槽,散热管道放置于通槽内,其中在立柱的端面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制冷装置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以根据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控制冷却液从冷却出口流出。由此,当启动制冷装置时,冷却出口将冷却液推入循环管道,散热管道通过热交换作用,将立柱和加工面上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液带走,冷却液从出水管流回制冷装置,从而制冷装置在其内部对冷却液进行再次制冷,并将冷却下来的冷却液提供给进水管,从而循环使用冷却液,并且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立柱表面的温度,对制冷装置进行开启/关闭的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对立柱进行实时监控,并进行循环冷却散热,有利于及时对立柱进行散热。这种循环散热装置,操作简单,维护方便。下面将对技术的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进行详细描述。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100中,包括制冷装置10、循环管道20、立柱30。制冷装置10用于对冷却液进行冷却,其设置有冷却出口11和冷却进口12,其中制冷后的冷却液从冷却出口11流出,并从冷却进口回流至制冷装置。循环管道20包括进水管21、出水管22和散热管道23,立柱30侧面的内侧设置有通槽(图中未标示),循环管道23放置于通槽内。立柱30端面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301,用以监测立柱30表面的温度,而制冷装置10还包括控制器15,控制器15和温度传感器301连接,以根据温度传感器301反馈的温度控制冷却液从冷却出口11流出。可以理解的是,散热管道23完全贯穿设置在立柱30内部,温度传感器301固定安装在立柱30的上端面。其中,当温度传感器301反馈的温度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器15控制制冷装置10开始工作,使得冷却液从冷却出口11流出,进而通过进水管21流至散热管道23,从而散热管道23通过冷却液的作用可以将立足30上的热量带走,有效地对立柱30进行散热。其中,该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以设置为50°或60°等。当温度传感器301反馈的温度数据低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器15控制制冷装置10停止工作。由此,可以根据立柱30的温度智能地控制立柱30的散热,在不需要散热时使得制冷装置10停止工作,有利于降低能耗。其中,冷却出口11和冷却进口12设置于制冷装置10一侧下端,制冷装置10顶部设置有把手环13,制冷装置10底侧至少设置2个固定座14;制冷机内部设置有水泵和冷却装置(图中未标示),可以理解的是,制冷装置10内部还存储有适量的冷却液,冷却液通过水泵的带动在循环管道20内做循环运动,固定座14用于将制冷装置10固定在预设位置,防止制冷装置10抖动,把手环13用于在搬运的时候提拉。散热管道23设置有进水口连接端231和出水口连接端232,可以理解的是,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可分别通过螺纹方式连接在冷却出口11、冷却入口12上,也可以是嵌入,保证连接端不漏水即可。具体地,进水管21一端固定连接于冷却出口11上,出水管22一端固定连接于冷却进口12上,进水管21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进水口连接端231,出水管21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出水口连接端232。可以理解的是,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的长度和布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只需保证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两端部相应固定连接在冷却出口11、冷却进口12、进水口连接端231和出水口连接端232即可。立柱30的一侧设置有出口和入口,分别用于放置所述出水口连接端232和进水口连接端231,可以理解的是,立柱30的出入口(图中未标示)可以在立柱的30的正面也可以是侧面。其中,散热管道23和进水管21、出水管22可以采用同一种柔性导热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不同材料制成。例如,散热管道23可以是金属软管,具体可以为铜制软管道或铝制软管道,可以理解的是,铝和铜是导热性能较佳的导热材料,嵌入立柱30的铜管道或铝管道更容易吸收立柱30上的热量,从而便于散热,提高散热效果。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可以为非导热管道,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都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装置、循环管道和立柱;/n所述制冷装置设置有冷却出口和冷却进口;/n所述循环管道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散热管道,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冷却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管道连接,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冷却进口连接,另一端与散热管道连接;/n所述立柱侧面的内侧设置有通槽,所述散热管道放置于所述通槽内,其中在所述立柱的端面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以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控制冷却液从所述冷却出口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装置、循环管道和立柱;
所述制冷装置设置有冷却出口和冷却进口;
所述循环管道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散热管道,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冷却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管道连接,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冷却进口连接,另一端与散热管道连接;
所述立柱侧面的内侧设置有通槽,所述散热管道放置于所述通槽内,其中在所述立柱的端面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以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控制冷却液从所述冷却出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床立柱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出口和所述冷却进口设置于所述制冷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蒙昌敏陈广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钶锐锶数控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