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上设有鼻胃管固定槽,鼻胃管固定槽两侧的固定座上分别设有鼻胃管粘扣和粘扣卡槽,靠近粘扣卡槽的固定座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可调节固定带,靠近鼻胃管粘扣的固定座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可调节固定带。第一可调节固定带远离固定座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带,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耳后固定装置;所述第二可调节固定带远离固定座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带,第二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耳后固定装置;第一耳后固定装置和第二耳后固定装置均为弧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一体式设计,外观简洁明了,使用方便,减少了多余复杂部件对患者造成的困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或者医疗辅助装置
,主要涉及一种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临床对于鼻胃管的固定使用最多的固定方法是使用3M胶带,将鼻胃管直接粘贴于患者鼻部,但由于患者鼻部出汗,胶带常常很快就会脱落,影响固定效果。部分患者粘贴胶带后还会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少数医院会采取绳子固定的方式,先用绳子固定鼻胃管再系于患者头后。此种方式虽固定较胶带固定牢固,但存在压疮风险,尤其是对于头发剃去的病人,并且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现有技术的鼻胃管固定装置多数外观较为复杂,部件较多,使用及携带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在确保有效固定鼻胃管的同时,更加注重佩戴时患者的舒适感,降低压疮等风险。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上设有鼻胃管固定槽,鼻胃管固定槽两侧的固定座上分别设有鼻胃管粘扣和粘扣卡槽,靠近粘扣卡槽的固定座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可调节固定带,靠近鼻胃管粘扣的固定座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可调节固定带。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可调节固定带远离固定座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带,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耳后固定装置;所述第二可调节固定带远离固定座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带,第二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耳后固定装置;第一耳后固定装置和第二耳后固定装置均为弧形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耳后固定装置远离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有粘扣接环;所述第二耳后固定装置远离第二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有头后固定带,头后固定带的另一端连接有头后粘扣;粘扣接环设有可穿插头后粘扣的接环孔。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可调节固定带远离固定座的端部设有卡装第一连接带的第一卡扣,第一连接带设有与第一卡扣匹配的第一卡孔;第二可调节固定带远离固定座的端部设有卡装第二连接带的第二卡扣,第二连接带设有与第二卡扣匹配的第二卡孔。作为优选,所述鼻胃管粘扣的内端面设有鼻胃管粘扣毛面,粘扣卡槽上设有与鼻胃管粘扣毛面匹配的粘扣卡槽勾面。作为优选,所述头后粘扣靠近末端的外端面设有粘扣毛面,靠近粘扣毛面的头后粘扣的外端面设有粘扣勾面。作为优选,所述鼻胃管固定槽的内侧设有若干个凸起。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耳后固定装置和第二耳后固定装置上分别设有透气孔。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耳后固定装置和第二耳后固定装置均为软硅胶材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一体式设计,外观简洁明了,使用方便,减少了多余复杂部件对患者造成的困扰。固定带可伸缩调节,与耳后固定装置相配合,更好的贴合人头面部结构,更好的提升固定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头后粘扣和粘扣接环的连接示意图;图中:1-鼻胃管固定槽、2-第一可调节固定带、3-第二可调节固定带、4-第二连接带、5-第二卡扣、6-第二耳后固定装置、7-头后固定带、8-头后粘扣、9-粘扣接环、10-鼻胃管粘扣、11-粘扣卡槽、12-第一卡扣、13-第一连接带、14-第一耳后固定装置;801-粘扣勾面、802-粘扣毛面;901-接环孔。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2:一种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上设有鼻胃管固定槽1,鼻胃管固定槽1两侧的固定座上分别设有鼻胃管粘扣10和粘扣卡槽11。鼻胃管粘扣10的内端面设有鼻胃管粘扣10毛面,粘扣卡槽11上设有与鼻胃管粘扣10毛面匹配的粘扣卡槽11勾面。鼻胃管固定槽1的内侧设有若干个凸起,防止鼻胃管滑落,提高固定效果。靠近粘扣卡槽11的固定座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可调节固定带2,靠近鼻胃管粘扣10的固定座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可调节固定带3。第一可调节固定带2远离固定座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带13,第一连接带13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耳后固定装置14。第二可调节固定带3远离固定座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带4,第二连接带4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耳后固定装置6。第一耳后固定装置14和第二耳后固定装置6均为弧形结构。第一耳后固定装置14远离第一连接带13的另一端连接有粘扣接环9;第二耳后固定装置6远离第二连接带4的另一端连接有头后固定带7,头后固定带7的另一端连接有头后粘扣8;粘扣接环9设有可穿插头后粘扣8的接环孔901。头后固定带7采用无纺布材质,通过粘扣调节达到使患者舒适的松紧程度。第一可调节固定带2远离固定座的端部设有卡装第一连接带13的第一卡扣12,第一连接带13设有与第一卡扣12匹配的第一卡孔;第二可调节固定带3远离固定座的端部设有卡装第二连接带4的第二卡扣5,第二连接带4设有与第二卡扣5匹配的第二卡孔。采用卡装设计,使装置可根据患者情况调节长度,方便使用。头后粘扣8靠近末端的外端面设有粘扣毛面802,靠近粘扣毛面802的头后粘扣8的外端面设有粘扣勾面801。第一耳后固定装置14和第二耳后固定装置6上分别设有透气孔;起到较好的透气效果。第一耳后固定装置14和第二耳后固定装置6均为软硅胶材质,佩戴较为舒适。使用说明:参见本申请的说明书附图,使用时,将患者的鼻胃管放入鼻胃管固定槽1中,通过调节鼻胃管粘扣10可以将鼻胃管固定。然后将第一耳后固定装置14挂到患者的一个耳朵上,将第二耳后固定装置6挂到患者的另一个耳朵上,然后将头后粘扣8从粘扣接环9的粘扣孔中穿过,将整个装置固定在患者的头上,由于设有头后固定带7,所以头后粘扣8和粘扣接环9位于患者的一侧,避免患者在躺下时顶到患者的头部,佩戴较为舒适。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鼻胃管固定部分采用卡槽和粘扣固定的方式,摒弃了临床采用胶布粘贴的方式,在保证固定效果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了鼻部皮肤过敏的风险。2、固定带可伸缩调节,配合耳后固定装置,使整个装置更好的贴合于患者头面部,加强了对鼻胃管的固定效果,同时可使患者更加舒适。3、头后固定带采用无纺布材质,透气舒适,粘扣设置于侧面,减少对患者睡眠休时的影响,采用粘扣固定也避免了目前临床系带方式可能造成的压疮风险,使用也更加简便。4、耳后固定装置采用软硅胶材质,可更好的贴合于患者耳后,提升固定效果,同时由于质地较软还可有效避免压疮,同时设置通气孔免于透气,提高舒适度。5、本技术采用一体式设计,整体外观更加简洁明了,使用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携带。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上设有鼻胃管固定槽,鼻胃管固定槽两侧的固定座上分别设有鼻胃管粘扣和粘扣卡槽,靠近粘扣卡槽的固定座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可调节固定带,靠近鼻胃管粘扣的固定座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可调节固定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上设有鼻胃管固定槽,鼻胃管固定槽两侧的固定座上分别设有鼻胃管粘扣和粘扣卡槽,靠近粘扣卡槽的固定座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可调节固定带,靠近鼻胃管粘扣的固定座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可调节固定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调节固定带远离固定座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带,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耳后固定装置;所述第二可调节固定带远离固定座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带,第二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耳后固定装置;第一耳后固定装置和第二耳后固定装置均为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后固定装置远离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有粘扣接环;所述第二耳后固定装置远离第二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有头后固定带,头后固定带的另一端连接有头后粘扣;粘扣接环设有可穿插头后粘扣的接环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可调节鼻胃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调节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娇妍,胡悦,宗莹,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