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静脉置管溶栓导管收纳装置,包括收纳筒和固定片,收纳筒的底部固定有底板,底板的顶面开设有圆形槽,底板的底面设置有别针,底板通过连接带与固定片连接,固定片的中部固定有导管固定套,固定片上开设有若干过针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方面利用导管固定套固定溶栓导管,另一方面利用收纳筒对扯出的溶栓导管进行收纳,整体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颈内静脉置管溶栓导管收纳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
,具体涉及一种颈内静脉置管溶栓导管收纳装置。
技术介绍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血管疾病,常常危机患者生命,以往临床上大多给予抗凝、全身溶栓等治疗,但治疗效果较差,并发症较多,难以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提升。近年来,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治疗蓬勃发展,其创伤小、恢复快且并发症少,其实施过程如下:先经颈内静脉实施髂股静脉插管术:将5F导管从右侧颈静脉插入,通过导管鞘,在健侧骼总静脉将单弯导管、超滑导丝插入,实施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下腔静脉、对侧骼静脉入口处的情况进行评估,对患侧骼静脉实施选择性插管,插管成功后进行造影,对血栓与髂静脉及其内血流进行观察,以此为依据对下腔静脉滤器是否需放置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留置溶栓导管置管成功后在手术室进行初始溶栓:使用20ml生理盐水对20万单位的尿激酶进行溶解,从溶栓导管处快速进行推注,以经过肝素化处理的生理盐水实施封管。保留溶栓导管,对外露溶栓导管部分采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固定后将患者送至病房。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溶栓,约需14天左右时间为患者进行溶栓药物治:50毫升的生理盐水加入尿激酶10万或者20万单位,q8小时或者q12小时,30分钟脉冲式泵入,每天60~160万单位尿激酶,每次溶栓结束对溶栓导管进行维护并肝素封管。患者在溶栓期间每3~5天实施1次造影复查,根据患者静脉血栓溶栓情况,对溶栓导管进行留置长度和位置调整,已确定对近心端血栓进一步溶栓,保证其疗效,但每次调整溶栓导管长度,均需皮肤穿刺缝线固定导管,皮肤反复穿刺,增加患者感染几率。溶栓导管长度为150cm,其外露部分长度根据患者血栓位置不同及患者身高不同而略有差异。溶栓导管外露部分,目前多盘曲后用粘性绷带固定在患者颈部,因溶栓导管弹性张力大,粘性绷带固定不牢固,固定方法简单,使溶栓导管易弹开松脱,导致患者反复胶带换药固定,患者置管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率高达25.49%!溶栓导管外露部分如固定不牢固易出现打折、移位甚至在患者活动时发生导管脱管情况!脱出后则需重新放置导管,对患者身体及经济都将产生较大影响!现有的粘性绷带固定效果差,因导管直接插入患者颈内静脉,容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全身感染后果严重!现有的溶栓导管及固定方式无法确定溶栓导管外露部分长度,不方便判断溶栓导管前端位置及后期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以对溶栓导管进行安全固定的颈内静脉置管溶栓导管收纳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颈内静脉置管溶栓导管收纳装置,包括收纳筒和固定片,收纳筒的底部固定有底板,底板的顶面开设有圆形槽,底板的底面设置有别针,底板通过连接带与固定片连接,固定片的中部固定有导管固定套,固定片上开设有若干过针孔,导管固定套上开设有裂口,导管固定套的内侧面设有橡胶层;收纳筒的外壁开设有进管口,收纳筒的顶部设有顶盖,且顶盖与收纳筒之间为转动配合,顶盖的顶部设有转柄,顶盖上开设有出管口,顶盖的底面固定有两根缠绕柱,两根缠绕柱关于顶盖的圆心对称设置,两根缠绕柱的下端均伸入圆心槽内。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一方面利用导管固定套固定溶栓导管,另一方面利用收纳筒对扯出的溶栓导管进行收纳,整体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颈内静脉置管溶栓导管收纳装置,包括收纳筒1和固定片2,收纳筒1的底部固定有底板3,底板3的顶面开设有圆形槽4,底板3的底面设置有别针,底板3通过连接带5与固定片2连接,固定片2的中部固定有导管固定套6,固定片2上开设有若干过针孔7,导管固定套6上开设有裂口,导管固定套6的内侧面设有橡胶层;收纳筒1的外壁开设有进管口8,收纳筒1的顶部设有顶盖9,且顶盖9与收纳筒1之间为转动配合,顶盖9的顶部设有转柄10,顶盖9上开设有出管口11,顶盖9的底面固定有两根缠绕柱12,两根缠绕柱12关于顶盖9的圆心对称设置,两根缠绕柱12的下端均伸入圆形槽4内。本技术具体使用步骤为:先将溶栓导管穿过导管固定套6的裂口后固定在导管固定套6上,其中溶栓导管的外径等于导管固定套6的内径,导管固定套6的内侧设置橡胶层,能够增加溶栓导管与导管固定套6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溶栓导管的稳定性,防止其沿轴向方向移动,接着将固定片2缝在病人的体壁;然后将溶栓导管外露部分收纳在收纳筒1内,具体操作为:将溶栓导管通过进管口8穿入收纳筒1内,然后穿过两根缠绕柱12之间后,再从出管口11穿出,将溶栓导管从出管口11穿出的部分固定在顶盖9上,最后将底板3通过别针固定在病人的衣服上即可,至此完成装置的安装;随着溶栓的不断进行,需要间隔地向外扯出溶栓导管,此时即可旋转转柄10,转动顶盖9,将溶栓导管缠绕在两根缠绕柱12上,扯出的溶栓导管即可被收纳于收纳筒1内,本技术的收纳筒1可以采用透明的PVC材料制成,这样便于观察收纳筒1内溶栓导管的长度。本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颈内静脉置管溶栓导管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筒和固定片,收纳筒的底部固定有底板,底板的顶面开设有圆形槽,底板的底面设置有别针,底板通过连接带与固定片连接,固定片的中部固定有导管固定套,固定片上开设有若干过针孔,导管固定套上开设有裂口,导管固定套的内侧面设有橡胶层;/n收纳筒的外壁开设有进管口,收纳筒的顶部设有顶盖,且顶盖与收纳筒之间为转动配合,顶盖的顶部设有转柄,顶盖上开设有出管口,顶盖的底面固定有两根缠绕柱,两根缠绕柱关于顶盖的圆心对称设置,两根缠绕柱的下端均伸入圆心槽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颈内静脉置管溶栓导管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筒和固定片,收纳筒的底部固定有底板,底板的顶面开设有圆形槽,底板的底面设置有别针,底板通过连接带与固定片连接,固定片的中部固定有导管固定套,固定片上开设有若干过针孔,导管固定套上开设有裂口,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纪妹,王洋,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