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8801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包括控制房、电机柜、基柱、承柱、滑轨、滑模、波纹履带、溶解氧监测传感器、齿轮传动轴及硬塑扇叶,所述控制房通过电缆连接电机柜,所述滑轨固定安装于承柱的顶端,所述基柱固定连接承柱的底端,所述电机柜安装于承柱上,所述电机柜的输出端连接齿轮传动轴,所述滑模的内侧连接波纹履带,所述波纹履带与齿轮传动轴啮合连接,所述硬塑扇叶安装于滑模的上端,所述溶解氧监测传感器安装于电机柜上并与电机柜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水体易分层、自净效率低、推流范围小、驳岸环境扰动大、修复成本高的问题,保障水体时刻循环溶氧充足,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水景观的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体循环与增氧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
技术介绍
新时代背景下,景观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到河道与湖泊,水环境的生态修复运行期间离不开水体的长效循环与富氧。得益于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历史文化,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固有无水不成景,无水不成园,因此也有“无水不园,园因水活”一说。小到几百,大到上万平方的水面,如此令人心旷神怡,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水体环境如何保障其水质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园林中的水体,大都以封闭或半封闭为主,水体长时间的静置,极易降低水体底层溶解氧的含量,造成底层水体因缺氧而腐化变质,产生硫化物、胺类等化学物质。静止水体在夏季,水体表层也会出现水华等现象,藻类物质漂浮于水面,在高温、强光条件下,繁殖迅速,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致使水质状况快速降低,透明度降低,水生动物类死亡,异味迸发,整体水体环境感观越来越差。目前市场主流的推流与增氧设备有喷泉式增氧曝气、微孔增氧曝气、纳米增氧曝气、传统推流增氧曝气,其相应的缺点如下:1、喷泉式增氧曝气对底层上升体力不够大,对深水区增氧效果不理想,曝气机位于水体表面,噪音大。2、微孔增氧曝气与纳米增氧曝气的曝气范围较小,其曝气主要依靠曝气管路来实现,曝气管路在停止运行期间管道内易进水,孔口易堵塞,容易造成曝气无法再次启用。且相关曝气机需布设于驳岸上,设备运行期间,噪音明显,扰动较大。3、传统的推流增氧技术主要以点的形式布设在水下,推流范围较小,且每台都需设置独立的控制管线与驳岸上的电控柜相连,电控柜数量设置较多,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且不易控制。4、以上市场主流的技术均需人为控制,人工成本较高,且不易实时了解水体溶氧情况,易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对于一种自动化促水体循环与增氧的技术或设备趋于亟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化水下轨道推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本专利技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水体易分层、自净效率低、推流范围小、驳岸环境扰动大、修复成本高等问题,保障水体时刻循环溶氧充足,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水景观的提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包括控制房、电机柜、基柱、承柱、滑轨、滑模、波纹履带、溶解氧监测传感器、齿轮传动轴及硬塑扇叶,所述控制房通过电缆连接所述电机柜,所述承柱沿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设置为若干个,所述滑轨固定安装于所述承柱的顶端,所述基柱固定连接所述承柱的底端,所述电机柜安装于所述承柱上,所述电机柜的上端设置有齿轮传动轴,所述电机柜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齿轮传动轴,所述滑模滑动安装于所述滑轨上,所述滑模的内侧连接所述波纹履带,所述波纹履带与所述齿轮传动轴啮合连接,所述硬塑扇叶安装于所述滑模的上端,所述溶解氧监测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电机柜上并与所述电机柜电连接。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滑模的主体为矩形结构,所述滑模的下端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两侧连接所述波纹履带,所述滑模的中部设置有U型槽,所述滑轨配合安装于所述U型槽内,所述U型槽与所述通槽连通。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U型槽沿周向镶嵌设置有滑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滑模设置为若干个,相邻的所述滑模通过钢丝绳连接,每个所述滑模上安装一个所述硬塑扇叶。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硬塑扇叶与所述滑模的顶部倾斜设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相邻的所述滑模通过四根钢丝绳连接,每根钢丝绳的两端设置有安装旋转头,所述安装旋转头螺纹拧入所述滑模内。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房包括木屋、通风扇及智能控制柜,所述木屋的顶部与四周做防水处理,所述通风扇安装于所述木屋的任意一面,所述智能控制柜安装于所述木屋内且电连接所述电机柜。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机柜包括柜体及电动机,所述柜体采用防水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电动机的脚座安装于所述柜体内,输出端伸出所述柜体连接所述齿轮传动轴。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缆包括PE管、电线及信号传输线,所述电线及信号传输线连接所述控制房及电机柜,所述PE管包裹于所述电线及所述信号传输线的外部,所述PE管的室外段埋深300mm。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基柱采用混凝土材料制作而成,所述承柱采用热铸锌方钢制作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通过水下溶解氧监测传感器实时检测水体下层的溶解氧含量,传入控制房内的控制柜的控制程序中,根据预先设定的数值,自动化开启电机柜内的电动机,带动滑模移动,实现轨道式推流,解决了水体自然分层的问题,使表层高温富氧水体扩散至水体底部,激发底层生物活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防止磷的厌氧释放,含蓝绿藻的表层水在底部弱光低温环境下,生长繁殖受到抑制而衰减。(2)本专利技术在不改变水下地形、驳岸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增氧效率高、循环效率高、维护方便、投资较少的自动化促水体循环与增氧装置,为水环境生态治理与长效保障做好坚实的基础工作,克服了现有水体循环与增氧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3)本专利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现现有水体易分层、自净效率低、推流范围小、驳岸环境扰动大、修复成本高的问题,保障水体时刻循环溶氧充足,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水景观的提升。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自动化效率高、建设效果好、建设成本低廉、施工方便、维护管理简便等优点,体现生态、低碳、环保等理念,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特别适合在封闭与半封闭的水域水面、较深的水体内推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的局部放大图之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的局部放大图之二。图4为本专利技术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的局部放大图之三。图5为本专利技术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的局部放大图之四。图6为本专利技术电机柜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一。图7为本专利技术电机柜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二。图8为本专利技术滑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一。图9为本专利技术滑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二。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控制房1、电缆2、电机柜3、齿轮传动轴31、承柱4、螺栓口41、波纹履带5、钢丝绳6、滑模7、滑轮71、通槽72、U型槽73、硬塑扇叶8、滑轨9、溶解氧监测传感器10、基柱1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房、电机柜、基柱、承柱、滑轨、滑模、波纹履带、溶解氧监测传感器、齿轮传动轴及硬塑扇叶,所述控制房通过电缆连接所述电机柜,所述承柱沿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设置为若干个,所述滑轨固定安装于所述承柱的顶端,所述基柱固定连接所述承柱的底端,所述电机柜安装于所述承柱上,所述电机柜的上端设置有齿轮传动轴,所述电机柜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齿轮传动轴,所述滑模滑动安装于所述滑轨上,所述滑模的内侧连接所述波纹履带,所述波纹履带与所述齿轮传动轴啮合连接,所述硬塑扇叶安装于所述滑模的上端,所述溶解氧监测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电机柜上并与所述电机柜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房、电机柜、基柱、承柱、滑轨、滑模、波纹履带、溶解氧监测传感器、齿轮传动轴及硬塑扇叶,所述控制房通过电缆连接所述电机柜,所述承柱沿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设置为若干个,所述滑轨固定安装于所述承柱的顶端,所述基柱固定连接所述承柱的底端,所述电机柜安装于所述承柱上,所述电机柜的上端设置有齿轮传动轴,所述电机柜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齿轮传动轴,所述滑模滑动安装于所述滑轨上,所述滑模的内侧连接所述波纹履带,所述波纹履带与所述齿轮传动轴啮合连接,所述硬塑扇叶安装于所述滑模的上端,所述溶解氧监测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电机柜上并与所述电机柜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模的主体为矩形结构,所述滑模的下端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两侧连接所述波纹履带,所述滑模的中部设置有U型槽,所述滑轨配合安装于所述U型槽内,所述U型槽与所述通槽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槽沿周向镶嵌设置有滑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化水下轨道推流式水体循环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模设置为若干个,相邻的所述滑模通过钢丝绳连接,每个所述滑模上安装一个所述硬塑扇叶。


5.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奇峰唐利刘新静姜娟郑如霞石普霖隋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