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8239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包括两透明的引导管、夹持钳和C型钳,引导管由第一弧形管壁和第二弧形管壁组成,第一弧形管壁和第二弧形管壁的第一连接端可旋转固定连接,另一第二连接端通过磁性材料可拆卸连接;引导管套设于待缝合神经血管的末端,引导管与末端的断面齐平的一端设有第一磁性材料;引导管上设有多个贯穿引导管管壁的缝针导入孔,缝针导入孔靠近断面,并沿径向均匀分布;缝针导入孔和断面之间的引导管管壁上设有多个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沿径向均匀分布。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可以辅助医师规范合格地完成显微外科修复,并提高缝合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在修复重建外科以及显微外科的临床以及实验室工作中,神经血管等细微结构的缝合修补非常有难度,资历尚浅的医师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修复。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在偏远地区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的非常缺乏,这一因素将更难保证患者能得到妥善显微外科处理。专利CN201911098010.2提供了一种血管缝合器,通过设置了半圆块,通过两个半圆块中的挤压块将血管的两端挤压到缺口的内壁上以此来完成夹取的目的,且右侧的半圆块左右滑动确定好需要拉伸的距离后,利用移动螺丝,将其固定,使得本专利技术可以将血管固定以及拉伸。但是该专利中没有公开其是否可以应用于神经血管,也没有公开控制进针深度和进针间距的方式。因此,提供一种可以固定神经血管的待缝合的两端,可以控制缝合操作中进针深度和进针间距的技术手段,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出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包括两透明的引导管、夹持钳和C型钳,所述引导管由第一弧形管壁和第二弧形管壁组成,所述第一弧形管壁和第二弧形管壁的第一连接端可旋转固定连接,另一第二连接端通过磁性材料可拆卸连接;所述引导管套设于待缝合神经血管末端,所述引导管与所述待缝合神经血管末端的断面齐平的一端设有第一磁性材料;所述引导管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引导管管壁的缝针导入孔,所述缝针导入孔靠近所述断面,并沿径向均匀分布;所述缝针导入孔和所述断面之间的所述引导管管壁上穿设有多个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所述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沿径向均匀分布。优选的,所述引导管的内壁上设有柔软透明的凝胶状聚氯乙烯。优选的,所述引导管靠近所述断面一端的所述凝胶状聚氯乙烯的厚度大于另一端。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形管壁和第二弧形管壁外表面的弧峰处延伸出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一侧设有一凹槽;所述夹持钳的钳头为扁平极薄铲状结构,插入所述凹槽中。优选的,所述凹槽内设有磁性材料,所述钳头也设有磁性材料。优选的,所述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包括贯穿在所述引导管管壁的固定柱,一弹簧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并卡设于所述固定柱最外端和所述引导管外表面之间。优选的,所述C型钳,包括两半圆型钳头。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形管壁和第二弧形管壁靠近第一连接端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二磁性材料。优选的,引导管为具有强度的聚氯乙烯塑料。优选的,一所述引导管上设有4个所述缝针导入孔、4个所述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采用设有磁性材料的引导管,以非损伤的方式将待缝合神经血管的两端进行固定,避免缝合时神经血管因不易控制而滑掉;(2)进一步使用C型钳夹紧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的内端将神经血管的两断面保持在中心位置的水平线上,方便进一步的缝合操作;(3)缝针导入孔径向均匀分布在引导管的管壁上,能够以均匀对称的方式缝合神经血管,对患者的预后也有帮助;(4)缝针导入孔的中心轴可相对于水平线有一定的倾斜角,根据医师的需要引导进针的角度;(5)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可以帮助资历尚浅的医师规范合格地完成显微外科修复,对显微外科的高难度缝合进行标准化,保证在医疗条件不发达地区的患者也能得到合格的治疗。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种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种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的左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C型钳固定在引导管上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夹持钳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两引导器固定待缝合神经血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在引导管上应用C型钳后待缝合神经血管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次缝合时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次缝合时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凝胶状聚氯乙烯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凝胶状聚氯乙烯的剖视图;1-引导管,11-第一弧形管壁,12-第二弧形管壁,13-第一连接端,14-第二连接端,15-缝针导入孔,16-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161-固定柱,162-弹簧,17-突出部,171-凹槽,2-夹持钳,21-钳头,3-C型钳,31-半圆型钳头,4-凝胶状聚氯乙烯,5-第一磁性材料,6-第二磁性材料,7-待缝合神经血管。具体实施方式在缝合神经血管这一细微结构时,主要难度在于待缝合两端没有固定,缝合时容易滑掉,有一辅助装置对待缝合神经血管的两端进行固定,对于显微外科操作的新手来说,治疗效果会有显著的提升。此外,对于保质保量的完成修复,控制合理的进针深度和进针间距也是重要标准,过深容易损伤神经轴突,过浅则缝合不稳定。本专利技术采用设有缝针导入孔15的两透明的引导管1对待缝合神经血管的两端进行固定,通过径向均匀设计的缝针导入孔15,控制进针间距和进针深度。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如图1-3中,包括两透明的引导管1、夹持钳2和C型钳3,引导管1由第一弧形管壁11和第二弧形管壁12组成,第一弧形管壁11和第二弧形管壁12的第一连接端13可旋转固定连接,另一第二连接端14通过磁性材料可拆卸连接;引导管1套设于待缝合神经血管7末端,引导管1与待缝合神经血管7末端的断面齐平的一端设有第一磁性材料5;引导管1上设有多个贯穿引导管1管壁的缝针导入孔15,缝针导入孔15靠近断面,并沿径向均匀分布;缝针导入孔15和断面之间的引导管1管壁上穿设有多个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16,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16沿径向均匀分布。一种具体的应用实施方式中,将两透明的引导管1分别套设在待缝合的神经血管7的末端,引导管1靠近断面的一端与断面保持齐平,引导管1靠近断面的一端设有第一次磁性材料5;两引导管1上的第一磁性材料5极性不同且相互吸引,这样就能使两待缝合神经血管7进行对合,如图5中,并进行下一步的精密缝合。如图1-2中所示,第一弧形管壁11和第二弧形管壁12优选为两对称的半圆柱型,第一弧形管壁11和第二弧形管壁12组合成引导管1;第一弧形管壁11和第二弧形管壁12的第一连接端13可旋转固定连接,使得第一弧形管壁11可相对于第二弧形管壁12旋转。此外,第一弧形管壁11和第二弧形管壁12靠近第一连接端13的外表面分别设有极性相反可相互吸引的的第二磁性材料6,能在引导管1开启时维持其开启状态。如图1-2中所示,另一第二连接端14通过磁性材料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端14中的第一弧形管壁11和第二弧形管壁12的接触面上分别设有极性相反可相互吸引的磁性材料,在引导管1关闭时维持其关闭状态。如图2-3中,C型钳3作用在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16的外端时,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16的内端将待缝合神经血管7的两断面固定在中心位置的水平线上,如图6中,缝针导入孔15导入的缝针可以经过神经鞘膜部分以及血管壁,避免了徒手缝合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透明的引导管(1)、夹持钳(2)和C型钳(3),所述引导管(1)由第一弧形管壁(11)和第二弧形管壁(12)组成,所述第一弧形管壁(11)和第二弧形管壁(12)的第一连接端(13)可旋转固定连接,另一第二连接端(14)通过磁性材料可拆卸连接;所述引导管(1)套设于待缝合神经血管(7)末端,所述引导管(1)与所述待缝合神经血管(7)末端的断面齐平的一端设有第一磁性材料(5);所述引导管(1)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引导管(1)管壁的缝针导入孔(15),所述缝针导入孔(15)靠近所述断面,并沿径向均匀分布;所述缝针导入孔(15)和所述断面之间的所述引导管(1)管壁上穿设有多个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16),所述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16)沿径向均匀分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透明的引导管(1)、夹持钳(2)和C型钳(3),所述引导管(1)由第一弧形管壁(11)和第二弧形管壁(12)组成,所述第一弧形管壁(11)和第二弧形管壁(12)的第一连接端(13)可旋转固定连接,另一第二连接端(14)通过磁性材料可拆卸连接;所述引导管(1)套设于待缝合神经血管(7)末端,所述引导管(1)与所述待缝合神经血管(7)末端的断面齐平的一端设有第一磁性材料(5);所述引导管(1)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引导管(1)管壁的缝针导入孔(15),所述缝针导入孔(15)靠近所述断面,并沿径向均匀分布;所述缝针导入孔(15)和所述断面之间的所述引导管(1)管壁上穿设有多个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16),所述神经血管末端固定器(16)沿径向均匀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管(1)的内壁上设有柔软透明的凝胶状聚氯乙烯(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管(1)靠近所述断面一端的所述凝胶状聚氯乙烯(4)的厚度大于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神经血管缝合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管壁(11)和第二弧形管壁(12)外表面的弧峰处延伸出一凸出部(17),所述凸出部(17)靠近所述第一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至文钱运范存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