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型白蚁监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8224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4 1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型白蚁监控装置,包括筒形装置本体和筒盖,筒盖盖于筒形装置本体顶部,筒形装置本体为中空结构,筒形装置本体的筒壁上布满孔道,筒形装置本体内壁向内形成自上而下的立柱,立柱内部自上而下设有若干层通道,每层通道均包括连通筒内和筒外的孔道,且上下相邻的通道相互连通使得立柱上下贯通,贯通的、且设有若干层通道的立柱的内部构成了白蚁修筑蚁路的空间,筒形装置本体内壁靠近立柱的位置用于放置饵料,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监控装置,一方面,使用时对白蚁惊扰较小,再一方面,喷粉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型白蚁监控装置
本技术涉及白蚁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型白蚁监控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最为有效的灭治白蚁的方法为白蚁诱集法,其原理是在土壤中埋下特制的监控装置,监控装置内放置饵料诱集白蚁进入,然后对进入监控装置的白蚁进行喷粉或投放饵剂,粉剂和饵剂均带有毒性,让白蚁将粉剂或饵剂带回蚁群中,将毒性传给其他白蚁,进而引起白蚁连锁死亡,达到灭治白蚁的目的。现有技术的监控装置存在如下问题:(1)监控装置使用时对白蚁的惊扰越小,喷粉或投放饵剂的效果越好,现有技术的监控装置在使用时存在对白蚁惊扰大的问题,一方面,白蚁进入监控装置时会在土壤中修筑蚁路,因此无法判断蚁路的具体位置,现有技术的监控装置的装置壁通常很薄,检查是否有白蚁进入装置时,如果从土壤中取出监控装置,会破坏土壤中的蚁路,对白蚁造成惊扰,再一方面,现有技术的监控装置通常直接在装置内塞满饵料,白蚁进入监控装置钻进饵料内后,需要将饵料从监控装置内取出,才能进行喷粉或投放饵剂,饵料取出时也会对白蚁造成惊扰;(2)当发现有白蚁进入监控装置时,只能取出饵料,朝饵料上的白蚁进行喷粉,喷粉效率较低。鉴于此,特提出此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型白蚁监控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一方面,使用时对白蚁惊扰较小,再一方面,喷粉效率更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地下型白蚁监控装置,包括筒形装置本体和筒盖,筒盖盖于筒形装置本体顶部,筒形装置本体为中空结构,筒形装置本体的筒壁上布满孔道,筒形装置本体内壁向内形成自上而下的立柱,立柱内部自上而下设有若干层通道,每层通道均包括连通筒内和筒外的孔道,且上下相邻的通道相互连通使得立柱上下贯通,贯通的且设有若干层通道的立柱的内部构成白蚁修筑蚁路的空间,筒形装置本体内壁靠近立柱的位置用于放置饵料。进一步,立柱的截面为扇形,且扇形的圆心角指向筒形装置本体的中心,立柱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立柱在筒形装置本体内壁等分分布,四个立柱将筒形装置本体内部分割为四个沿筒形装置本体内壁的长方体空间和筒形装置本体中央的长方体空间,四个沿筒形装置本体内壁的长方体空间用于放置饵料,筒形装置本体中央的长方体空间用于喷粉或饲以饵剂。进一步,立柱的圆心角处向外凸起。进一步,相邻的两立柱的底部之间设有垫片。进一步,垫片上设有渗水孔,筒形装置本体的底部为锥形,且筒形装置本体的底部设有渗水孔。进一步,筒形装置本体顶部设有至少两个弧形条,筒盖底部设有与筒形装置本体顶部相配合的弧形条。进一步,筒盖顶部设有提示文字和插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监控装置,人为的在装置内营造白蚁筑蚁路的空间,立柱内部具有一定的深度,且包括若干层通道且上下贯通,根据白蚁的习性,白蚁进入监控装置时会在立柱内修筑蚁路,由于蚁路在立柱内部,因此在检查和维护监控装置时蚁路不易被破坏,对白蚁惊扰较小。(2)本技术的监控装置,筒形装置本体内壁靠近立柱的位置用于放置饵料(如木块)诱集白蚁进入监控装置,白蚁进入监控装置后,可以喷粉也可以投放饵剂,若喷粉,无需取出饵料直接往立柱内喷即可,若投放饵剂,无需取出饵料直接在往筒内放饵剂即可,对白蚁惊扰较小。(3)结合有益效果(1)和(2),本技术的监控装置喷粉和投放饵剂时对白蚁惊扰较小,再一方面,由于白蚁会在立柱内修筑蚁路,该蚁路是白蚁进出监控装置的必经之路,因此当白蚁被诱集进入监控装置时,相比直接往进入监控装置的白蚁身上喷粉相比,往立柱内喷粉,会有更多的白蚁粘上粉剂,效率更高。(4)结合有益效果(2),四个立柱将筒形装置本体内部分割为四个沿筒形装置本体内壁的长方体空间和筒形装置本体中央的长方体空间,四个沿筒形装置本体内壁的长方体空间用于放置饵料,白蚁进入监控装置后,若喷粉,直接从顶端向立柱内部喷粉或将喷粉枪伸入中央的长方体空间喷粉,若投放饵剂,直接往中央的长方体空间投放即可,上述操作均无需取出饵剂。(5)立柱为四个截面为扇形的立柱,及其圆心角处的凸起,相邻两立柱相互配合便于夹持放置饵料,垫片用于支撑放置饵料,垫片和筒形装置本体底部设置渗水孔,下雨天时雨水顺着渗水孔流入地下,防止筒内积水。(6)筒盖盖在筒形装置本体顶部后,通过旋转盖上或打开筒盖;筒盖顶部的文字用于提示路人,防止路人误碰;筒盖顶部的插槽用于插放标志牌,标志牌用于写监控装置的编号,安装日期等内容。附图说明图1为监控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监控装置中筒形装置本体的结构图;图3为监控装置中筒形装置本体的俯视图;图4为监控装置中筒盖的俯视图;图5为监控装置中筒盖的仰视图。图中:1-筒形装置本体,2-筒盖,3-孔道,4-立柱,5-凸起,6-垫片,7-渗水孔,8-弧形条,9-提示文字,10-插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它类同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3所示一种地下型白蚁监控装置,包括筒形装置本体1和筒盖2,筒盖2盖于筒形装置本体1顶部,筒形装置本体1为中空结构,筒形装置本体1的筒壁上布满孔道3,筒形装置本体1内壁向内形成自上而下的立柱4,立柱4内部自上而下设有若干层通道,每层通道均包括连通筒内和筒外的孔道3,且上下相邻的通道相互连通使得立柱4上下贯通,贯通的、且设有若干层通道的立柱4的内部构成了白蚁修筑蚁路的空间,筒形装置本体1内壁靠近立柱的位置用于放置饵料。本实施例中,立柱4的截面为扇形,且扇形的圆心角指向筒形装置本体1的中心,且圆心角处向外凸起5,立柱4内每层通道均包括通往筒外、扇形的两个面和凸起5四个方向的孔道3,四个方向的孔道3之间相互连通,且立柱4上下相邻的通道相互连通使得立柱4上下贯通;立柱4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立柱4在筒形装置本体1内壁等分分布,四个立柱4将筒形装置本体1内部分割为四个沿筒形装置本体1内壁的长方体空间和筒形装置本体1中央的长方体空间,四个沿筒形装置本体1内壁的长方体空间用于放置饵料,筒形装置本体1中央的长方体空间用于喷粉或饲以饵剂。更优选的方案,相邻的两立柱4的底部之间设有垫片6,且垫片6上设有渗水孔7,筒形装置本体1的底部为锥形,且筒形装置本体1的底部设有渗水孔7。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中,筒形装置本体1顶部设有至少一个弧形条8,筒盖2底部设有与筒形装置本体1顶部相配合的弧形条8,筒盖2盖在筒形装置本体1顶部后,旋转筒盖2使其底部的弧形条8卡在筒形装置本体1顶部的弧形条8下进而盖上筒盖2,或者旋转筒盖2使其底部的弧形条8位于筒形装置本体1顶部的相邻弧形条8之间进而打开筒盖2,筒盖2顶部设有提示文字9和插槽10,提示文字9用于提示路人,防止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型白蚁监控装置,包括筒形装置本体和筒盖,筒形装置本体的筒壁上布满孔道,其特征在于,筒形装置本体为中空结构,筒形装置本体内壁向内形成自上而下的立柱,立柱内部自上而下设有若干层通道,每层通道均包括连通筒内和筒外的孔道,且上下相邻的通道相互连通使得立柱上下贯通,贯通的且设有若干层通道的立柱的内部构成白蚁修筑蚁路的空间,筒形装置本体内壁靠近立柱的位置用于放置饵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型白蚁监控装置,包括筒形装置本体和筒盖,筒形装置本体的筒壁上布满孔道,其特征在于,筒形装置本体为中空结构,筒形装置本体内壁向内形成自上而下的立柱,立柱内部自上而下设有若干层通道,每层通道均包括连通筒内和筒外的孔道,且上下相邻的通道相互连通使得立柱上下贯通,贯通的且设有若干层通道的立柱的内部构成白蚁修筑蚁路的空间,筒形装置本体内壁靠近立柱的位置用于放置饵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型白蚁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立柱的截面为扇形,且扇形的圆心角指向筒形装置本体的中心,立柱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立柱在筒形装置本体内壁等分分布,四个立柱将筒形装置本体内部分割为四个沿筒形装置本体内壁的长方体空间和筒形装置本体中央的长方体空间,四个沿筒形装置本体内壁的长方体空间用于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延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