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蚁综合治理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5714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白蚁综合治理平台,包括竖向设置的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一体设置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二盒体的宽度大于第一盒体的宽度且第一盒体位于第二盒体的中央,所述第一盒体顶部开设有若干透光窗,所述第一盒体的后侧可拆卸设置有饵剂仓,所述饵剂仓内部与第一盒体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盒体的周边均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监控装置内部固定设置有喷粉组件,所述喷粉组件的周边与监控装置的内侧壁之间间隔设置,借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可定位标识、不开盖即可完成检查和投药处理、提高灭治效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白蚁综合治理平台
本技术属于白蚁治理
,特别涉及一种白蚁综合治理平台。
技术介绍
监测控制技术是目前白蚁行业用来进行区域控制白蚁的最好的方法,监控技术是通过将监控装置埋在地下实现的,具有灭杀效果彻底、对环境友好特点。但是监控技术本身的技术特点要求在安装后每年须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检查维护时首先要找寻埋在地下的监控装置,因无较好的定位标识,极易找寻不到监控装置。找到后需要打开监控装置的盖子,取出白蚁饵料检查是否有白蚁危害的痕迹或是否有活体白蚁,依此来判断白蚁的入侵情况,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根据经验,一个施工小组平均每天检查维护大概为40个装置。按照“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及白蚁行业的总体规划,受白蚁危害的地区未来将会大规模的推广监控装置预防和灭治白蚁,检查维护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人工投入与现有的施工能力之间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只有通过不断改进监控技术,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所需的人工投入来缓解这个矛盾。为保证白蚁引诱效果,监控装置内部需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干湿度稳定、二氧化碳浓度稳定、避光,因此,监控装置通常埋在地下。在检查维护及灭治过程中因无合适的标识,不能快速找到埋到地下监控装置,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易造成装置丢失。再次埋设监控装置也会导致成本增加、人力投入增加、灭治周期延长。检查维护过程中打开盖子查看装置内部白蚁引诱情况、投药以及白蚁取食药物情况,会惊扰白蚁,造成白蚁逃逸,短时间不会再回到装置内,降低了灭治效率。为了降低人力投入,有的在监控装置上使用电子装置,能起到快速定位,不用开盖就知道装置内白蚁的引诱情况,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投入,但是装置本身成本很高,是普通监控装置的5-10倍费用,还需要额外购入检测设备,也增加了费用支出,大范围推广存在困难。在发现了白蚁后还需要开盖投放药物,这部分人工投入未能缩减,同时开盖投药过程也会惊扰到白蚁,造成灭治周期延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白蚁综合治理平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白蚁综合治理平台,监控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一体设置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第二盒体的宽度大于第一盒体的宽度且第一盒体位于第二盒体的中央,第一盒体顶部开设有若干透光窗,第一盒体的后侧可拆卸设置有饵剂仓,饵剂仓内部与第一盒体内部连通,第二盒体的周边均开设有若干通孔,监控装置内部固定设置有喷粉组件,喷粉组件的周边与监控装置的内侧壁之间间隔设置。在需要对某一区域的白蚁进行监控时,在监控装置内部放置饵料,此过程是通过第二盒体的底边可拆卸实现的,例如第二盒体左右两侧壁的下部开设有凹槽,第二盒体的底边插入到第二盒体左右两侧壁的凹槽内,实现第二盒体底边的可拆卸连接,在需要向监控装置内部放置饵料时,将第二盒体的底部拆下,将饵料放入到监控装置内,再将第二盒体的底部进行连接,实现监控装置中放置饵料的目的,将监控装置中的第二盒体埋在地下,白蚁会穿过第二盒体周边的通孔进入到监控装置内部采食饵料,由于白蚁具有畏光性,而第一盒体的顶部开设有透光窗,因此白蚁会用泥巴将透光窗堵死,形成封闭环境,在检查过程中,透光窗被白蚁堵死,即可判定为该监控装置引诱到了白蚁,不再需要打开装置进行检查,提高了检查效率。监控装置监测到白蚁后,可将装有饵剂的饵剂仓安装在第一盒体后侧,此过程无需打开监控装置即可投放白蚁饵剂进行白蚁灭杀,投药过程不会惊扰到白蚁,提高了灭杀效率;也可通过监控装置内部固定设置的喷粉装置向监控装置内部喷粉,进行白蚁灭杀,喷粉过程也将对白蚁的干扰降到了最低,提高了灭治效率。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盒体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导光组件,导光组件包括从上到下一体设置的导光部和连接杆,连接杆与监控装置的顶部一体成型,导光部呈倒棱台状,导光部的顶部一体设置有标识部,通过导光组件的设置,强化光线的传导,使光线更容易通过透光窗进入监控装置内部。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透光窗设置有四个且围成方形,每个透光窗均位于导光部的下方,左右两侧的两个透光窗之间距离小于导光部顶部的长度,前后两侧的两个透光窗之间的距离小于导光部顶部的宽度,透光窗和导光部倒棱台状设置是为了遮挡雨水流入透光窗内。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导光部的周边粘贴设置有反光材料,实现导光部对光线的传导。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导光部和标识部均采用透明材质制成,使光线更容易通过透光窗进入监控装置内部。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喷粉组件包括喷粉管道和喷粉孔,喷粉孔开设在第一盒体的顶壁上,喷粉管道连通且固定设置在喷粉孔底部,喷粉管道的四周开设有喷粉口,喷粉口为圆形口,顶部的喷粉口所在位置的高度低于第二盒体顶部位置的高度,通过喷粉口向监控装置内喷粉,喷粉管道相对独立避免被白蚁封堵,喷粉管道采取四周均匀开小孔,实施对粉剂导向式喷洒,起到有针对性的喷洒,提高了灭治效率。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盒体的后侧开设有第一饵剂口,第一饵剂口处可拆卸设置有挡板,饵剂仓前侧开设有第二饵剂口,第二饵剂口与第一饵剂口相对设置,在不需要将饵剂仓与监控装置连通时,第一盒体后侧设置有挡板,在需要将饵剂仓与第一盒体连通时,可将挡板拆下,再将饵剂仓与第一盒体固定。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饵剂仓左右两侧壁之间的长度大于第一盒体左右两侧壁之间的长度,第一盒体左侧壁到饵剂仓左侧壁之间的距离与第一盒体右侧壁到饵剂仓右侧壁之间的距离相同,使得饵剂仓与第一盒体之间连接的更加平衡。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盒体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固定设置有卡扣,卡扣与喷粉组件的表面间隔设置,可以将木材条等饵料的一端穿入卡扣内通过卡扣进行限位。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与监控装置连通的第一盒体、导光部等作为监控装置的配套综合治理平台,露出地表,作为定位标识,可快速找到监控装置;2、利用白蚁的畏光习性,本技术设计了导光组件,使光更容易传导到监控装置底部,使装置引诱到了白蚁后白蚁会快速的封堵透光窗,便于在检查时较快的发现白蚁;3、本技术设有专门的喷粉组件,在监控装置引诱到了白蚁后,可以通过喷粉管道喷粉进行白蚁灭杀,不惊扰白蚁活动,直接处理;4、本技术设有专门的饵剂仓连接口,当发现了白蚁后,打开监控装置的挡板,安上装有饵剂的饵剂仓,在不打开监控装置及不惊扰白蚁的情况下完成投药工作;5、本技术第一盒体中装的饵料是松花粉、甘蔗渣、微晶纤维素等材料混合后压制而成,具有比单一松木更好地引诱性和适口性,第二盒体中安装的是松木饵料,这种梯度饵料的使用,加速了白蚁封堵透光窗的速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监控装置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白蚁综合治理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设置的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一体设置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二盒体的宽度大于第一盒体的宽度且第一盒体位于第二盒体的中央,所述第一盒体顶部开设有若干透光窗,所述第一盒体的后侧可拆卸设置有饵剂仓,所述饵剂仓内部与第一盒体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盒体的四周均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监控装置内部固定设置有喷粉组件,所述喷粉组件的周边与监控装置的内侧壁之间间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蚁综合治理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设置的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一体设置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二盒体的宽度大于第一盒体的宽度且第一盒体位于第二盒体的中央,所述第一盒体顶部开设有若干透光窗,所述第一盒体的后侧可拆卸设置有饵剂仓,所述饵剂仓内部与第一盒体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盒体的四周均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监控装置内部固定设置有喷粉组件,所述喷粉组件的周边与监控装置的内侧壁之间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白蚁综合治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盒体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包括从上到下一体设置的导光部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监控装置的顶部一体成型,所述导光部呈倒棱台状,所述导光部的顶部一体设置有标识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白蚁综合治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窗设置有四个且围成方形,每个所述透光窗均位于导光部的下方,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透光窗之间距离小于导光部顶部的长度,前后两侧的两个所述透光窗之间的距离小于导光部顶部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白蚁综合治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部的周边粘贴设置有反光材料。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君旭隋晓斐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