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管架调整座,其是一由两座体组合而成的调整座,两座体利用对应端设置的燕尾槽及燕尾块固设成一体,并在其周边设有可供设置弹簧的环槽,并在座体小孔的内侧壁设有棘齿座与固定杆上的棘齿配合,增加其可负荷的能力。传统的调整座适宜用来调整高度,大多采用螺固或卡固方式来定位,在组装使用上颇多不便,正逐渐由相关人员从事改进,目前有较为新颖的一种管架调整座,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83203718号的“管架调整座”,其是改进为较为简单的一种结构,利用调整座所设置的大、小孔及介于大、小孔之间形成相通的窄通道,定位时,只需将座体拨动一角度,使座体迅速定位,比传统螺固或卡固方式定位有更高的进步性,但该种结构在被使用中发现仍有不足需加以改进之处由于调整座为一整体不可分离的结构,而座体上设置两以斜角相交的贯通大、小孔,两孔间形成供固定杆通过的窄通道,利用拨动座体使其可在固定杆上做上、下滑动调整,当固定杆对应在小孔位置时,便通过小孔的孔径及内壁的止滑片,使座体迅速定位,但固定杆欲穿设在该调整座的大孔中时,只能从固定杆的端头穿设,再移至适当的位置,所以固定杆存在二项限制(一)固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