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63118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02
一种排气装置,其具有支撑部件以及排气部件。支撑部件构造成对排气部件进行支撑,并且具备杆以及支架。由杆从上方支撑支架。排气部件具有接合对象部,接合对象部具有与支架接合的第1接合面以及第2接合面。此外,在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之间的中间面设置有对该中间面进行增强的增强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气装置
本公开涉及由支撑部件对使车辆的排气流动的排气部件进行支撑的排气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有通过支架等从上方对车辆的排气部件进行支撑的技术。日本特开2010-138784号公报中的支架安装在消声器的上表面,并且在支架的上部接合有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杆。此外,杆插通于支撑橡胶,并且在支撑橡胶中插入有与车身相接合的其他杆。而且,由支撑橡胶以及这些杆从上方支撑着支架。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如果排气部件中的上述支架的接合部位的刚性较低,则应力会集中在接合部位,从而有可能使接合部位产生破损,或者有可能使接合部位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产生振动。特别是,如果设置于支架的杆较长,则在接合部位会作用有较大的应力,因此接合部位容易产生破损或振动。此外,如果杆较长,则杆的共振频率变低,支架以及杆有可能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发生共振从而产生噪声。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期望对排气部件进行更好的支撑。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一种排气装置,该排气装置具有使车辆的排气流动的排气部件以及对排气部件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支撑部件具备杆和支架,杆是构造成设置在车辆中的呈棒状的部件,支架构造成,由杆从上方支撑支架。排气部件具备接合对象部。接合对象部具有第1接合面、第2接合面、以及中间面,第1接合面以及第2接合面是排气部件的外表面中的与支架接合的部分,中间面设置于第1接合面和第2接合面之间。支架具备基部、第1壁部、第2壁部、第1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基部是构造成与杆接合的呈板状的部位。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是构造成从基部朝向下方突出的且彼此相对的两个板状的部位。第1接合部设置在第1壁部的缘部上,且与第1接合面接合。第2接合部设置在第2壁部的缘部上,且与第2接合面接合。中间面具有对该中间面进行增强的增强部。根据如上结构,排气部件的接合对象部中的第1接合面以及第2接合面之间的中间面通过增强部而被增强。因此,接合对象部的刚性得以提高,从而能够抑制应力局部地施加于接合对象部。由此,可抑制接合对象部产生破损或者接合对象部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产生振动的情况。此外,由于接合对象部的刚性得以提高,所以支架以及杆不易发生共振,从而能够抑制噪声。因此,能够更好地支撑排气部件。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各自可以以使得第1壁部与第2壁部之间的间隔随着远离基部而变大的方式而倾斜。根据如上结构,与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支架的刚性。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第1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可以是细长的板状的部位。此外,第1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可以分别以使得第1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之间的间隔随着从第1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的第1端起趋向第1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的第2端而变大的方式延伸。根据如上结构,与第1接合部和第2接合部之间的距离恒定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第1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各自与接合对象部接合时增长第1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各自与接合对象部接触的区域。因此,能够提高第1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各自与接合对象部之间的接合强度。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增强部可以是相对于第1接合面以及第2接合面而突出的部位。根据如上结构,使得接合对象部的刚性得以提高。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第1接合面以及第2接合面各自可以是排气部件的外表面中的呈凹陷的面。根据如上结构,使得接合对象部的刚性得以提高。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增强部可以是相对于第1接合面以及第2接合面而凹陷的部位。根据如上结构,使得接合对象部的刚性得以提高。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接合对象部可以是弯曲的板状的部位。根据如上结构,使得接合对象部的刚性得以提高。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可以将预先规定的面的形状定义为基准形状。第1接合面以及第2接合面可以分别是排气部件的外表面中的呈凹陷的面,并且可以分别包含形状与基准形状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面。第1接合部可以以与第1接合面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与第1接合面接合。第2接合部可以以与第2接合面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与第2接合面接合。根据如上结构,由于第1接合面以及第2接合面被构造为是排气部件的外表面中的呈凹陷的面,所以,无论排气部件的形状如何,均能够随意地确定第1接合面以及第2接合面的形状。而且,第1接合面以及第2接合面均包含形状与基准形状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面。因此,如果是具有形状与基准形状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面的第1接合部和第2接合部,则能够与第1接合面和第2接合面进行面接触。所以,无论排气部件的形状如何,均能够通过具有与基准形状相对应的第1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的支架来支撑排气部件。即,能够通过通用的支架来对不同的排气部件进行支撑,从而能够促进支撑部件的通用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第1接合部和第2接合部可以相对于处在第1壁部和第2壁部之间的基准面呈面对称或者大致面对称,并且第1壁部和第2壁部可以相对于处在第1壁部和第2壁部之间的基准面呈面对称或者大致面对称。根据如上结构,使支架的制造变得容易。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排气部件可以是消声器。第1接合面以及第2接合面可以设置在使消声器的内部和外部相连通的开口的上侧。通过设置于入口以及出口的翻边等来提高消声器的入口以及出口的周边部分的刚性。因此,根据如上结构,使得接合对象部的刚性得以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排气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排气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排气装置的后视图(换言之,即背视图)。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的第1端板中的设置有支撑部件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的第1端板中的设置有支撑部件的部分的放大后视图。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的第1端板中的设置有支撑部件的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中的支撑部件的俯视图。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中的支撑部件的主视图。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中的支撑部件的背视图。图10是第1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中的支撑部件的侧视图。图11是变形例的排气装置中的设置有支撑部件的部分的主视图。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的侧视图。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中的设置有支撑部件的部分的主视图。图14是变形例的排气装置中的设置有支撑部件的部分的主视图。图15是变形例的排气装置中的设置有支撑部件的部分的主视图。图16是变形例的排气装置中的设置有支撑部件的部分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在本公开的所属技术范围内可采用各种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1.整体结构]第1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100具有支撑部件1以及作为排气部件的一例的消声器3(参照图1~3)。此外,支撑部件1具有后述的杆2以及支架10(参照图4~10)。支撑部件1设置在消声器3上,并对消声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具有使车辆的排气流动的排气部件以及对所述排气部件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所述排气装置的特征在于,/n所述支撑部件具备杆和支架,所述杆是构造成设置在所述车辆中的呈棒状的部件,所述支架构造成,由所述杆从上方支撑所述支架,/n所述排气部件具备接合对象部,所述接合对象部具有第1接合面、第2接合面、以及中间面,所述第1接合面以及所述第2接合面是所述排气部件的外表面中的与所述支架接合的部分,所述中间面设置于所述第1接合面和所述第2接合面之间,/n所述支架具备基部、第1壁部、第2壁部、第1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n所述基部是构造成与所述杆接合的呈板状的部位,/n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是构造成从所述基部朝向下方突出且彼此相对的两个板状的部位,/n所述第1接合部设置在所述第1壁部的缘部上,且与所述第1接合面接合,/n所述第2接合部设置在所述第2壁部的缘部上,且与所述第2接合面接合,/n所述中间面具有对该中间面进行增强的增强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111 JP 2019-0036371.一种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具有使车辆的排气流动的排气部件以及对所述排气部件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所述排气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具备杆和支架,所述杆是构造成设置在所述车辆中的呈棒状的部件,所述支架构造成,由所述杆从上方支撑所述支架,
所述排气部件具备接合对象部,所述接合对象部具有第1接合面、第2接合面、以及中间面,所述第1接合面以及所述第2接合面是所述排气部件的外表面中的与所述支架接合的部分,所述中间面设置于所述第1接合面和所述第2接合面之间,
所述支架具备基部、第1壁部、第2壁部、第1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
所述基部是构造成与所述杆接合的呈板状的部位,
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是构造成从所述基部朝向下方突出且彼此相对的两个板状的部位,
所述第1接合部设置在所述第1壁部的缘部上,且与所述第1接合面接合,
所述第2接合部设置在所述第2壁部的缘部上,且与所述第2接合面接合,
所述中间面具有对该中间面进行增强的增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各自以使得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间隔随着远离所述基部而变大的方式而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合部以及所述第2接合部是细长的板状的部位,
所述第1接合部以及所述第2接合部分别以使得所述第1接合部以及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的间隔随着从所述第1接合部以及所述第2接合部的第1端起趋向所述第1接合部以及所述第2接合部的第2端而变大的方式延伸。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澤西勇樹松本直樹久池誠
申请(专利权)人: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