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496307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所述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为中空管状结构,包括金属内衬和覆盖在金属内衬表面的一层或多层编织复合材料,所述编织复合材料的结构为二维编织、2.5维编织或三维编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用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金属内衬上织造纤维编织预制体;或,在编织芯模上织造纤维编织预制体,编织芯模脱模后将金属内衬嵌入纤维编织预制体内部;再用固化工艺将树脂充分浸渍纤维编织预制体,固化成型。该车用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可显著提高编织复合材料刚度和降低成本,并且改变了编织复合材料的脆性断裂失效模式;制备方法可以省去固化前的芯模脱模工序,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复合材料结构件生产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用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来考虑,低油耗、低排放的汽车都是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需要。轻量化技术是汽车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提高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最有效工程途径之一。在众多轻量化材料中,碳纤维复合材料以轻质、高强等独特的轻量化效果成为汽车轻量化技术主流趋势。与其他制备技术相比,采用编织技术制备复合材料预制体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材料利用率,可实现复杂结构件的一体成型。另外,编织复合材料整体性好、损伤容限高、吸能特性好,在国外已经批量应用于汽车防撞梁、纵梁和轮毂等结构件,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同时显著降低了部件质量,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及重点。如公开号为CN107563013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车辆配件及其制作方法。所述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公开号为CN105690793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为中空管状结构,包括金属内衬和覆盖在金属内衬表面的一层或多层编织复合材料,所述编织复合材料的结构为二维编织、2.5维编织或三维编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为中空管状结构,包括金属内衬和覆盖在金属内衬表面的一层或多层编织复合材料,所述编织复合材料的结构为二维编织、2.5维编织或三维编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维编织选自二维二轴编织或二维三轴编织,所述2.5维编织选自2.5维二轴编织或2.5维三轴编织,所述三维编织选自三维四向编织、三维五向编织、三维六向编织或三维七向编织,编织角为15°~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衬的厚度为0.1~5mm,所述编织复合材料的总厚度为0.1~5mm,层数为1~25层,单层编织复合材料的厚度为0.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衬的材料选自不锈钢、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金属内衬编织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复合材料包括纤维编织预制体和分散在纤维编织预制体中的树脂;所述纤维编织预制体的材料选自碳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氧化铝纤维、聚乙烯纤维或涤纶纤维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树脂选自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树脂或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磊磊祝颖丹姚友强吕东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