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硅胶加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206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硅胶加热管,包括由绝热硅胶制成的外管和由导热硅胶制成的内管,内管外壁与外管内壁相连接,外管和内管组成管体,管体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输血输液管通过通槽嵌设于管体内腔;内管内设有至少两组电加热丝;内管内设有传感器腔体,传感器腔体内固定有挡板,挡板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于传感器腔体的内端面上,温度传感器的连接线路以及电加热丝伸出管体后与加温仪的电控装置相连接。空气间隙的导热系数很低,使温度传感器免受其他方向的温度干扰。热管具有极高的导热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温度传感器通过热管直接感受嵌设于管体内腔中的输血输液管的温度,提高了测量温度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层硅胶加热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医院经常为病人输血或输液。输入人体的血液或者药液如果温度过低,会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使病人产生不良反应。因此需要为血液或药液进行加温,这就需要用到加温仪及其配套的硅胶加热管1。如图1所示,硅胶加热管1的内腔3用于容纳输血输液管,硅胶加热管1侧壁沿硅胶加热管1的长度方向设有开口2,使用时输血输液管通过该开口2嵌入硅胶加热管1的内腔3。硅胶加热管1的内壁中沿其长度方向嵌设有若干电加热丝4(如碳纤维加热丝),电加热丝4的端部伸出硅胶加热管1并与加温仪的电控装置相连接。为了为病人提供更好的输血输液温度,在硅胶加热管1的内腔3中设置了温度传感器5,温度传感器5的信号线嵌于硅胶加热管1内部并最终伸出硅胶加热管1与加温仪的电控装置相连接,通过电控装置的屏幕可以随时监视输血输液的温度。监控输血输液的温度的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缺陷:一、温度传感器5靠近硅胶加热管1内壁从而靠近电加热丝4,导致温度传感器5测量的温度偏高,不能准确反映输血输液的液体温度。二、为了减小上述缺陷的影响,现有技术中温度传感器5没有紧贴硅胶加热管1的内壁,而是位于硅胶加热管1的内腔3中,以使温度传感器5少受电加热丝4的影响。但这种技术又导致了新的问题:温度传感器5的导线伸入硅胶加热管1的内腔3,温度传感器5及其导线在硅胶加热管1的内腔3中的位置会在输血输液的过程中发生改变,可能导致加大温度传感器5与输血输液管之的空气间隙,导致温度传感器5不能准确测量输血输液的温度。三、硅胶加热管如果采用导热系数低的硅胶制成,则电加热丝加热输血输液管的效率会大大降低;硅胶加热管如果采用导热系数高的硅胶制成,则电加热丝产生的热量又会大量散发到环境中去,提高了能耗。虽然上述新的问题比第一项缺陷,测量的温度相对准确一些,但仍然存在较大偏差的可能,从而给病人带来不适,不利于控制输血输液的温度条件。申请人同时设计了两套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为其中一套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硅胶加热管,避免使用中加大温度传感器与输血输液管之间的空气间隙,又使温度传感器免受电加热丝的过大影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双层硅胶加热管包括由绝热硅胶制成的外管和由导热硅胶制成的内管,内管外壁与外管内壁相连接,外管和内管组成管体,管体内腔用于容纳输血输液管,管体上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输血输液管通过通槽嵌设于管体内腔;内管内设有至少两组电加热丝;内管内设有传感器腔体,传感器腔体内固定有挡板,挡板上设有温度传感器;传感器腔体朝向管体内腔的中心线的一端面为内端面,传感器腔体背离管体内腔的中心线的一端面为外端面,连接内端面和外端面的传感器腔体的端面为侧端面;温度传感器位于传感器腔体的内端面上,温度传感器的连接线路以及电加热丝伸出管体后与加温仪的电控装置相连接。内管内埋设有热管,热管一端与温度传感器相连接且其另一端与内管的内壁相平齐;温度传感器及其挡板与传感器腔体的侧端面和外端面之间均具有空气间隙。以管体内腔的中心线为对称中心线,内管体设有与传感器腔体中心对称的对称腔体。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技术中的温度传感器固定在挡板上,避免输血输液的过程中温度传感器发生位移给测量带来偏差。温度传感器位于管体内腔的内端面上,距离输血输液管近而距离电加热丝远,从而减小电加热丝给测温带来的影响。外管由绝热硅胶制成,导热系数低,从而降低电加热丝产生的热量通过本技术的双层硅胶加热管向外散发的速度,起到保温的作用。内管由导热硅胶制成,便于电加热丝产生的热量提供给输血输液管。外管和内管的双层管的设置,兼顾了保温与传热效率。本技术中,温度传感器及其挡板与传感器腔体的侧端面和外端面之间均具有空气间隙,空气间隙的导热系数很低,使温度传感器免受其他方向的温度干扰。热管具有极高的导热效率,本技术中,温度传感器通过热管直接感受嵌设于管体内腔中的输血输液管的温度,提高了测量温度的准确性。对称腔体使本技术的重量更加均匀,避免偏重现象,同时减少内管使用的材料,降低制造成本。总之,本技术通过空气间隙排除其他方向的温度干扰、通过热管来提高温度传感器与输血输液管之间的导热效率,相比以往能够提高测温准确度。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单层硅胶加热管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双层硅胶加热管包括由绝热硅胶制成的外管6和由导热硅胶制成的内管7,内管7外壁与外管6内壁相连接,外管6和内管7组成管体,管体内腔8用于容纳输血输液管9,管体上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10,输血输液管9通过通槽10嵌设于管体内腔8;内管7内设有至少两组电加热丝16;内管7内设有传感器腔体11,传感器腔体11内固定有挡板12,挡板12上设有温度传感器13;挡板12由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制成,如木制或橡胶制。以管体内腔8的中心线(使用时即输血输液管的中心线)为对称中心线,内管7体设有与传感器腔体11中心对称的对称腔体14。传感器腔体11朝向管体内腔8的中心线的一端面为内端面,传感器腔体11背离管体内腔8的中心线的一端面为外端面,连接内端面和外端面的传感器腔体11的端面为侧端面;温度传感器13位于传感器腔体11的内端面上,温度传感器13的连接线路以及电加热丝16伸出管体后与现有加温仪的电控装置相连接。连接线路为常规技术,图未示。外管6和内管7之间可以是粘接,也可以是热熔连接。所述电加热丝16优选采用碳纤维加热丝。内管7内埋设有热管15,热管15一端与温度传感器13相连接且其另一端与内管7的内壁相平齐;温度传感器13及其挡板12与传感器腔体11的侧端面和外端面之间均具有空气间隙。使用时,本技术作为加温仪的附件使用,温度传感器13的连接线路以及电加热丝16伸出管体后均与加温仪的电控装置相连接。输血输液时,将输血输液管9通过管体上的通槽10嵌入管体内腔8,此时内管7内壁包绕输血输液管9,为加热输血输液作好准备。然后通过加温仪的电控装置为电加热丝16通电,电加热丝16开始发热,热量通过由导热硅胶制成的内管7高效率地传递给输血输液管9,加热输送的液体。由于外管6由绝热硅胶制成,因此向环境散发的热量很少,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温度传感器13及其挡板12与传感器腔体11的侧端面和外端面之间均具有空气间隙,空气间隙的导热系数很低,使温度传感器13免受其他方向的温度干扰,而是通过导热效率极高的热管15准确感受输血输液管9的温度,提高测温准确度。输血输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通过加温仪的屏幕监测输血输液管9的实时温度,为将温度准确控制在预定范围提供基础。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双层硅胶加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绝热硅胶制成的外管和由导热硅胶制成的内管,内管外壁与外管内壁相连接,外管和内管组成管体,管体内腔用于容纳输血输液管,管体上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输血输液管通过通槽嵌设于管体内腔;/n内管内设有至少两组电加热丝;内管内设有传感器腔体,传感器腔体内固定有挡板,挡板上设有温度传感器;/n传感器腔体朝向管体内腔的中心线的一端面为内端面,传感器腔体背离管体内腔的中心线的一端面为外端面,连接内端面和外端面的传感器腔体的端面为侧端面;/n温度传感器位于传感器腔体的内端面上,温度传感器的连接线路以及电加热丝伸出管体后与加温仪的电控装置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层硅胶加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绝热硅胶制成的外管和由导热硅胶制成的内管,内管外壁与外管内壁相连接,外管和内管组成管体,管体内腔用于容纳输血输液管,管体上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输血输液管通过通槽嵌设于管体内腔;
内管内设有至少两组电加热丝;内管内设有传感器腔体,传感器腔体内固定有挡板,挡板上设有温度传感器;
传感器腔体朝向管体内腔的中心线的一端面为内端面,传感器腔体背离管体内腔的中心线的一端面为外端面,连接内端面和外端面的传感器腔体的端面为侧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利孙远志陈素锋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利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