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诊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6061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疫诊室结构,包括墙体、地板和天花板,诊室内沿诊室的宽度方向设有诊断用桌子;沿诊室的长度方向,桌子的一侧为医生侧且其另一侧为患者侧,桌子的患者侧及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落地的挡板,桌子宽度方向的中部向上连接有透明隔板,桌面上方的透明隔板上设有用于传递物品的窗口;透明隔板与天花板之间具有间隔;桌子两侧的诊室内分别设有椅子,诊室内于医生侧设有送风管,送风管伸出墙体并连接有新鲜风源,诊室内的送风管上设有送风口;诊室内于患者侧的顶部设有安装在天花板的回风口。由于医生侧的气压始终大于患者侧,因而避免了细菌或病毒由患者侧传入医生侧,对医生起到有效地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疫诊室结构
本技术涉及通风防疫
,尤其涉及一种诊室结构。
技术介绍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给我国社会以及世界各国社会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影响,在抗击肺炎的过程中,许多医生即便穿着防护服也不幸受到感染。在大规模的疫情确认之前,医生作为天天接触不同患者的人员,也具有很高的被感染的概率。即便不存在大规模的疫情,医生也不可避免地在接诊的过程中接触到这样那样具有传染病的患者,医生也不可能在没有大规模疫情的时候天天穿着防护服工作。因此,如何降低医生在接诊过程中的被感染风险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医生在接诊过程中感染传染病的风险的防疫诊室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防疫诊室结构包括墙体、地板和天花板,墙体、地板和天花板围成诊室,诊室墙体一侧设有用于进出的外门,诊室内沿诊室的宽度方向设有诊断用桌子;沿诊室的长度方向,桌子的一侧为医生侧且其另一侧为患者侧,外门位于诊室的患者侧;桌子的患者侧及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落地的挡板,桌子宽度方向的中部向上连接有透明隔板,桌面上方的透明隔板上设有用于传递物品的窗口;透明隔板与天花板之间具有间隔;桌子两侧的诊室内分别设有用于医生和患者就坐的椅子,诊室内于医生侧设有用于向诊室内送风的送风管,送风管位于诊室底部,送风管伸出墙体并连接有新鲜风源,新鲜风源为送风机或建筑物内固有的新风道;诊室内的送风管上设有送风口;诊室内于患者侧的顶部设有安装在天花板的回风口,回风口或者直接连接有回风机或者连接有回风道并在回风道的末端连接回风机,回风机用于将诊室内的空气抽出。窗口处的透明隔板上安装有用于遮挡窗口和打开窗口的推拉板,推拉板上装推拉把手。送风口在诊室内的送风管上均匀设有多个。所述回风口呈上小下大的喇叭形。所述桌子上部设有抽拉方向朝向医生侧的抽屉,抽屉上设有抽屉把手。所述桌子及其透明隔板的一端与诊室宽度方向的一侧墙体相连接,桌子及其透明隔板的另一端连接有内门,内门顶部与透明隔板同高,内门铰接在诊室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墙体上,内门的两侧面均设有内门把手。所述透明隔板上设有用于医生和患者对话的双向对讲机。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在医生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医生侧的气压始终大于患者侧,因而气流方向始终是由医生侧流向患者侧,这样就避免了细菌或病毒由患者侧传入医生侧,对医生起到有效地保护。患者侧的气流整体朝向上方回风口处,一位患者在空气中留下的细菌或病毒会很快被抽出,医生只需要在接诊一位病人后,稍做等待再呼叫下一位病人进入,就非常有利于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使用本技术,医生既可以方便地观察患者,又能够通过窗口进行把脉、听诊等动作,窗口处的气流在气压的作用下依然是由医生侧流向患者侧,使医生在进行诊治动作的同时与患者保持了相当程度的隔离。推拉板能够在不需要使用窗口时遮挡住窗口,从而使得医生侧和患者侧的气体只能在透明隔板上方进行交汇,避免病人因对着窗口咳嗽而使细菌或病毒克服气压差进入医生侧。送风口在诊室内的送风管上均匀设有多个,相比仅设置一个送风口能够在诊室的医生侧形成更柔和均匀的送风气流。回风口呈上小下大的喇叭形,从而能够通过喇叭形扩大回风口面积,在诊室的患者侧形成更柔和均匀的回风气流。更加柔和与均匀的气流能够避免集中而流速较高的气流给人带来不适。抽屉便于盛放医生需要用到的各种用具和资料。内门与桌子和透明隔板一起隔离了医生与患者,使气流是在医生上方流向患者侧,使患者侧空气中的细菌与病毒更难传播到医生侧。双向对讲机方便了医生与患者的对话,使两者不必大声说话即可正常沟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和图2中的箭头所示方向为该处的气流方向。附图以便于表达和理解本技术的结构为宗旨,未按机械制图标准进行绘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防疫诊室结构包括墙体1、地板2和天花板3,墙体1、地板2和天花板3围成诊室,诊室墙体1一侧设有用于进出的外门。在墙体1上安装外门为常规技术,图未示诊室的外门。诊室内沿诊室的宽度方向设有诊断用桌子4(即诊室的宽度方向为诊断用桌子4的长度方向);沿诊室的长度方向,桌子4的一侧为医生侧5且其另一侧为患者侧6,外门位于诊室的患者侧6;桌子4的患者侧6及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落地的挡板7,桌子4宽度方向的中部向上连接有透明隔板8,透明隔板8优选采用钢化玻璃。桌面(即桌子4上表面)上方的透明隔板8上设有用于传递物品(如处方或听诊器)的窗口;图1的视向中窗口与透明隔板的位置重合,图2视向中窗口被推拉板所遮挡,图未示窗口。透明隔板8与天花板3之间具有间隔9,从而允许医生侧5的空气流向患者侧6。桌子4两侧的诊室内分别设有用于医生和患者就坐的椅子10,诊室内于医生侧5设有用于向诊室内送风的送风管11,送风管11位于诊室底部;送风管11伸出墙体1并连接有新鲜风源12,新鲜风源12为送风机或建筑物内固有的新风道;诊室内的送风管11上设有送风口13;诊室内于患者侧6的顶部设有安装在天花板3的回风口14,回风口14或者直接连接有回风机15或者连接有回风道并在回风道的末端连接回风机15,回风机15用于将诊室内的空气抽出。回风道为常规结构,图未示。窗口处的透明隔板8上安装有用于遮挡窗口和打开窗口的推拉板16,推拉板16上装推拉把手17。推拉板16能够在不需要使用窗口时遮挡住窗口,从而使得医生侧5和患者侧6的气体只能在透明隔板8上方进行交汇,避免病人因对着窗口咳嗽而使细菌或病毒克服气压差进入医生侧5。送风口13在诊室内的送风管11上均匀设有多个,从而相比仅设置一个送风口13能够在诊室的医生侧5形成更柔和均匀的送风气流。所述回风口14呈上小下大的喇叭形,从而能够通过喇叭形扩大回风口14面积,在诊室的患者侧6形成更柔和均匀的回风气流。所述桌子4上部设有抽拉方向朝向医生侧5的抽屉18,抽屉18上设有抽屉把手19。所述桌子4及其透明隔板8的一端与诊室宽度方向的一侧墙体1相连接,桌子4及其透明隔板8的另一端连接有内门20,内门20顶部与透明隔板8同高,内门20铰接在诊室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墙体1上,内门20的两侧面均设有内门把手21。所述透明隔板8上设有用于医生和患者对话的双向对讲机22。双向对讲机22是常规技术,银行柜台使用较多,具体不再赘述。安装时,需要将新鲜风源12的位置与回风机15的位置布置在建筑物的不同位置,间隔和高差越远越好。使用时,新鲜风源12如新风机将环境中的新鲜空气送入送风管11,新鲜空气通过送风管11上均布的送风口13进入诊室的医生侧5,形成柔和均匀的气流。在回风机15的作用下,诊室内形成向上的气流,医生侧5和患者侧6的空气均在整体上向着回风口14流动。患者呼出或咳嗽时喷出的气体会被透明隔板8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防疫诊室结构,包括墙体、地板和天花板,墙体、地板和天花板围成诊室,诊室墙体一侧设有用于进出的外门,其特征在于:诊室内沿诊室的宽度方向设有诊断用桌子;/n沿诊室的长度方向,桌子的一侧为医生侧且其另一侧为患者侧,外门位于诊室的患者侧;桌子的患者侧及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落地的挡板,桌子宽度方向的中部向上连接有透明隔板,桌面上方的透明隔板上设有用于传递物品的窗口;透明隔板与天花板之间具有间隔;/n桌子两侧的诊室内分别设有用于医生和患者就坐的椅子,诊室内于医生侧设有用于向诊室内送风的送风管,送风管位于诊室底部,送风管伸出墙体并连接有新鲜风源,新鲜风源为送风机或建筑物内固有的新风道;诊室内的送风管上设有送风口;/n诊室内于患者侧的顶部设有安装在天花板的回风口,回风口或者直接连接有回风机或者连接有回风道并在回风道的末端连接回风机,回风机用于将诊室内的空气抽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防疫诊室结构,包括墙体、地板和天花板,墙体、地板和天花板围成诊室,诊室墙体一侧设有用于进出的外门,其特征在于:诊室内沿诊室的宽度方向设有诊断用桌子;
沿诊室的长度方向,桌子的一侧为医生侧且其另一侧为患者侧,外门位于诊室的患者侧;桌子的患者侧及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落地的挡板,桌子宽度方向的中部向上连接有透明隔板,桌面上方的透明隔板上设有用于传递物品的窗口;透明隔板与天花板之间具有间隔;
桌子两侧的诊室内分别设有用于医生和患者就坐的椅子,诊室内于医生侧设有用于向诊室内送风的送风管,送风管位于诊室底部,送风管伸出墙体并连接有新鲜风源,新鲜风源为送风机或建筑物内固有的新风道;诊室内的送风管上设有送风口;
诊室内于患者侧的顶部设有安装在天花板的回风口,回风口或者直接连接有回风机或者连接有回风道并在回风道的末端连接回风机,回风机用于将诊室内的空气抽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疫诊室结构,其特征在于:窗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彦君陈素锋王怀义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利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