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线框架与绕组线圈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139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机领域,公开了一种引线框架与绕组线圈的连接结构,包括放置具有多个电路板层的印刷电路板的引线框架,还包括与发电机或电动机旋转轴轴线垂直的定子铁芯,定子铁芯的圆周侧面上均匀分布有定子齿,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安装在定子齿上,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两个线圈端部沿定子铁芯径向向外或向内延伸,通过将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从径向方向旋转至轴向方向,最终安置在引线框架上开设的凹槽内,并将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耦合至引线框架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引线框架与绕组线圈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引线框架与绕组线圈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电动机系统通常包括电动机,其控制单元被布置成控制电动机的功率。已知电机类型包括感应电机、同步无刷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和直线电机。由于驾驶车辆需要高扭矩,因此最常用的电动机是三相电动机。三相电动机通常包括三个线圈绕组,其中每个线圈绕组被布置成产生与交流电压的三相之一相关的磁场。为了增加电机内形成的磁极数量,每个线圈绕组通常会有一些线圈子组分布在电机周围,这些线圈子组被驱动以产生旋转磁场。中国专利CN201710715959.7提供了一种三相永磁无刷直流轮毂电机。如图1所示,典型的三相电动机有三个线圈组14、16、18。每个线圈组由四个串联的线圈子组组成,其中,对于给定的线圈组,各线圈子组产生的磁场将具有公共相位。三相电动机的三个线圈组通常配置为三角形或星形配置。具有直流电源的三相电动机的控制单元通常包括三相电桥产生三相电源的逆变器驱动电机。每一个各自的电压相位被施加到电动机的一个各自的线圈组上。一种三相桥式逆变器,包括若干开关设备,例如电力电子开关,例如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开关,用于从直流电源产生交流电压。在电动汽车电机的背景下,越来越流行的驱动设计是一种集成在车轮内的电机设计,其中电机及其相关控制系统集成在车轮内。但是,由于电动马达及其相关控制系统集成的车辆车轮内的空间限制,这可能会对电动机的发电能力造成影响。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提供大电流的电机引线框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根据现有轮毂电机不能提供大扭矩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引线框架与绕组线圈的连接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引线框架与绕组线圈的连接结构,包括放置具有多个电路板层的印刷电路板的引线框架,每个电路板层包括绝缘基板和形成在绝缘基板上的导电层,电路板层包括第一电路板层、第二电路板层、第三电路板层和第四电路板层,第一电路板层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布置成电耦合到第一组线圈绕组的第一线圈绕组和第一逆变器的第一支路;第二电路板层包括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布置成电耦合到第一组线圈绕组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一逆变器的第二支路;第三电路板层包括第三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布置成电耦合到第一组线圈绕组的第三线圈绕组和第一逆变器的第三支路;第四电路板层包括具有多个导电层结构的第四导电层,其设置为与第一组线圈绕组的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耦合,以在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之间形成中性点;还包括与发电机或电动机旋转轴轴线垂直的周向支架,中性点位于周向支架的表面上,周向支架的圆周侧面上均匀分布有定子齿,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安装在定子齿上,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沿周向支架径向向外延伸最终使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从径向方向旋转至轴向方向最终形成在引线框架上开设的凹槽内,并将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耦合至引线框架。作为优选,第一线圈绕组的端部安装在引线框架的凹槽中,使得第一线圈绕组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作为优选,第二线圈绕组的端部安装在引线框架的凹槽中,使得第二线圈绕组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作为优选,第三线圈绕组的端部安装在引线框架的凹槽中,使得第三线圈绕组与所述第三导电层电连接。作为优选,引线框架为一个整体的圆周状,或者为两个半圆周状的引线框架拼成一个整体为圆周状的引线框架。作为优选,周向支架包括将引线框架定位在周向支架上预定位置的装置,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端部与所述引线框架中的凹槽相邻以允许引线框架将各个线圈绕组耦合成多相线圈绕组。作为优选,用于将引线框架定位在周向支架上的装置包括热桩,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引线框架已安装在周向支架上以将引线框架固定到周向支架上时熔化热桩。作为优选,还包括导电套管,还包括将导电套管放置在引线框架上的相应凹槽内,线圈绕组的相应端部部分布置成安装在所述导电套管内。作为优选,中所述线圈绕组的端部已经放置在所述引线框架中形成的相应凹槽中时,将所述线圈绕组的端部焊接到引线框架上。作为优选,所述凹槽形成在印刷电路板的内边缘和外边缘,每个凹槽布置成接收相应的线圈绕组,用于将所述线圈绕组电耦合到印刷电路板。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技术的优点是简化了将引线框架安装到定子上的制造工艺,引线框架的布置使得在电动机或发电机的逆变器和线圈绕组之间提供大电流,从而产生大的扭矩和功率值,同时允许为减少电机/发电机的线圈绕组和逆变器减少空间包络。附图说明图1说明了现有技术的三相电动机;图2说明了包含本技术的电机的分解图;图3是控制装置的示意图;图4A说明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提供的电气连接;图4B说明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提供的电气连接;图5说明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图6说明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布置;图7说明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图8说明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布置;图9说明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的电路板层上的导电层;图10说明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图11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的电路板层上的导电层;图12说明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的电路板层上的导电层;图13说明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的电路板层上的导电层。图14说明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的电路板层上的导电层;图15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引线框架;图1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线圈端部与引线框架配合的示意图;图17说明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定子铁芯、线圈绕组和引线框架;图18说明了根据本技术冷却结构示意图;图19是定子线圈绕组与定子铁芯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定子线圈绕组单元与定子铁芯的爆炸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引线框架与绕组线圈的连接结构,包括放置具有多个电路板层的印刷电路板的引线框架,还包括与发电机或电动机旋转轴轴线垂直的周向支撑件550,周向支撑件的圆周侧面上均匀分布有定子齿800,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安装在定子齿800上,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沿周向支撑件的径向向外延伸最终使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从径向方向旋转至轴向方向最终形成在引线框架上开设的凹槽内,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耦合至引线框架。具体的为图16示出了一个线圈端部1610,该线圈端部沿径向延伸,然后将各线圈的端部旋转90度,以延伸至位于各线圈各端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引线框架与绕组线圈的连接结构,包括放置具有多个电路板层的印刷电路板的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个电路板层包括绝缘基板和形成在绝缘基板上的导电层,电路板层包括第一电路板层、第二电路板层、第三电路板层和第四电路板层,第一电路板层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布置成电耦合到第一组线圈绕组的第一线圈绕组和第一逆变器的第一支路;第二电路板层包括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布置成电耦合到第一组线圈绕组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一逆变器的第二支路;第三电路板层包括第三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布置成电耦合到第一组线圈绕组的第三线圈绕组和第一逆变器的第三支路;第四电路板层包括第四导电层,其设置为与第一组线圈绕组的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耦合,以在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之间形成中性点;还包括与发电机或电动机旋转轴轴线垂直的周向支撑件,中性点位于周向支撑件的表面上,周向支撑件的圆周侧面上均匀分布有定子齿,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安装在定子齿上,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沿周向支撑件的径向向外延伸最终使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从径向方向旋转至轴向方向最终形成在引线框架上开设的凹槽内,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耦合至引线框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线框架与绕组线圈的连接结构,包括放置具有多个电路板层的印刷电路板的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个电路板层包括绝缘基板和形成在绝缘基板上的导电层,电路板层包括第一电路板层、第二电路板层、第三电路板层和第四电路板层,第一电路板层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布置成电耦合到第一组线圈绕组的第一线圈绕组和第一逆变器的第一支路;第二电路板层包括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布置成电耦合到第一组线圈绕组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一逆变器的第二支路;第三电路板层包括第三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布置成电耦合到第一组线圈绕组的第三线圈绕组和第一逆变器的第三支路;第四电路板层包括第四导电层,其设置为与第一组线圈绕组的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耦合,以在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之间形成中性点;还包括与发电机或电动机旋转轴轴线垂直的周向支撑件,中性点位于周向支撑件的表面上,周向支撑件的圆周侧面上均匀分布有定子齿,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安装在定子齿上,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沿周向支撑件的径向向外延伸最终使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从径向方向旋转至轴向方向最终形成在引线框架上开设的凹槽内,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和第三线圈绕组的线圈端部耦合至引线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线框架与绕组线圈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线圈绕组的端部安装在引线框架的凹槽中,使得第一线圈绕组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线框架与绕组线圈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线圈绕组的端部安装在引线框架的凹槽中,使得第二线圈绕组与所述第二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晓刚陈锋马志敏王乾乾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万安智驱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