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5772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包括液压油箱、第一压力加载装置和第二压力加载装置,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第二压力加载装置的入油口均与液压油箱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第二压力加载装置的出油口均用于与待测大容器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的排量大于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的排量,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的加载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的加载压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综合传统的低压测试系统和高压测试系统的优点,能够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大容器的耐高压测试,消耗的功率也比较小,测试成本也比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
本技术属于耐压测试的
,具体涉及一种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在容器耐压测试系统中,一般会根据测试系统需要达到的耐压值来选择测试方案。对于低压测试系统,一般选择齿轮泵或者叶片泵作为加载动力源,根据容器的大小和需要的测试时间来确定齿轮泵或者叶片泵的排量,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系统,在大容器耐压测试中也能表现较高的效率,但是测试压力值较低。对于高压测试系统,一种可行的方案是选择高压柱塞泵作为加载动力源,然后根据容器的大小和需要的测试时间来确定柱塞泵的排量,当容器较大,而测试时间要求较短时,必须选择较大排量的柱塞泵来实现,整个系统需求的柱塞泵的排量和压力均较大,因此需要消耗很大的功率。另外一种可行的方案是选择齿轮泵作为加载动力源,并且通过增压器进行加载压力的放大,这种方案的测试效率较低,当通过选择较大排量的齿轮泵和大流量增压器来提高测试效率时,整个系统的功率消耗比较大,而且选择的增压器价格贵,导致测试成本高。综上所述,相关技术中,满足大容器耐压测试效率要求的系统,其能够达到的测试压力值较低;满足大容器耐压测试的高压要求的,其效率较低,或者满足测试效率的成本很高,消耗的功率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本技术提出一种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提供一种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包括液压油箱、第一压力加载装置和第二压力加载装置,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第二压力加载装置的入油口均与液压油箱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第二压力加载装置的出油口均用于与待测大容器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的排量大于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的排量,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的加载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的加载压力。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隔离单向阀,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的出油口经所述隔离单向阀与待测大容器的进油口连接。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包括第一油泵和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油泵的进油口与液压油箱连接,所述第一换向阀设置在第一油泵的出油口、隔离单向阀的入口、液压油箱之间,所述第一换向阀用于切换控制第一油泵的出油口分别与隔离单向阀的入口或液压油箱连接。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包括第一溢流阀,所述第一溢流阀的进油口、溢流口分别与第一油泵的出油口、液压油箱连接。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包括第一压力表,所述第一压力表与第一油泵的出油口连接。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包括第二油泵、第二换向阀和液压增压器,所述第二油泵的进油口与液压油箱连接,所述液压增压器的出口用于与待测大容器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换向阀设置在第二油泵的出油口、液压增压器的入口、液压油箱之间,所述第二换向阀用于切换控制第二油泵的出油口分别与液压增压器的入口或液压油箱连接。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换向阀为三位四通M型换向阀,所述三位四通M型换向阀设置有压力油口、回油口、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所述压力油口与第二油泵的出油口连接,所述回油口与液压油箱连接,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与液压增压器连接。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包括第二溢流阀,所述第二溢流阀的进油口、溢流口分别与第二油泵的出油口、液压油箱连接。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包括第二压力表,所述第二压力表与第二油泵的出油口连接。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马达,马达同时与所述第一油泵、第二油泵驱动连接。本技术提供的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包括液压油箱、第一压力加载装置和第二压力加载装置,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第二压力加载装置的入油口均与液压油箱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第二压力加载装置的出油口均用于与待测大容器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的排量大于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的排量,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的加载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的加载压力。本技术提供的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综合传统的低压测试系统和高压测试系统的优点,能够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大容器的耐高压测试,消耗的功率也比较小,测试成本也比较低。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在待机状态下的液压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的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在低压充液状态下的液压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的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在高压充液状态下的液压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包括液压油箱1、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和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入油口均与液压油箱1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出油口均用于与待测大容器4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的排量大于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排量,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的加载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加载压力。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的油泵可采用大排量低压齿轮泵,用于大容器的充液排气,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油泵可采用小排量低压齿轮泵+增压器或采用小排量高压柱塞泵,用于大容器的耐压测试。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输出压力很低,但是输出的流量很大,可以快速将被测大容器充满液压油。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输出流量很小,但是输出压力很高,可以实现被测容器的压力加载、保持和卸载。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综合传统的低压测试系统和高压测试系统的优点,能够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大容器的耐高压测试,消耗的功率也比较小,测试成本也比较低。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隔离单向阀5,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的出油口经所述隔离单向阀5与待测大容器4的进油口连接,隔离单向阀5采用高压单向阀,高压单向阀的入口与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的出油口连接,高压单向阀的出口与待测大容器4的进油口连接。隔离单向阀5的作用在于将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分隔开来,避免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加载时的高压对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产生影响。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包括第一油泵21和第一换向阀22,所述第一油泵21为大排量低压齿轮泵。所述第一油泵21的进油口与液压油箱1连接,所述第一换向阀22设置在第一油泵21的出油口、隔离单向阀5的入口、液压油箱1之间,所述第一换向阀22用于切换控制第一油泵21的出油口分别与隔离单向阀5的入口或液压油箱1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换向阀22为二位四通换向阀,所述二位四通换向阀设置有压力油口、回油口、第一工作油口、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油箱(1)、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和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入油口均与液压油箱(1)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出油口均用于与待测大容器(4)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的排量大于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排量,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的加载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加载压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油箱(1)、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和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入油口均与液压油箱(1)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出油口均用于与待测大容器(4)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的排量大于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排量,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的加载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压力加载装置(3)的加载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离单向阀(5),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的出油口经所述隔离单向阀(5)与待测大容器(4)的进油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包括第一油泵(21)和第一换向阀(22),所述第一油泵(21)的进油口与液压油箱(1)连接,所述第一换向阀(22)设置在第一油泵(21)的出油口、隔离单向阀(5)的入口、液压油箱(1)之间,所述第一换向阀(22)用于切换控制第一油泵(21)的出油口分别与隔离单向阀(5)的入口或液压油箱(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包括第一溢流阀(23),所述第一溢流阀(23)的进油口、溢流口分别与第一油泵(21)的出油口、液压油箱(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容器耐压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加载装置(2)包括第一压力表(24),所述第一压力表(24)与第一油泵(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志刚黎桑姜维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佰力流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