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风机,包括蜗壳、叶轮以及用于驱使叶轮转动的电机,蜗壳内开设有供叶轮容置用的容置空间,电机位于蜗壳外,电机的输出端伸入容置空间内并与叶轮连接,蜗壳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散热孔位于蜗壳面对电机的一侧,且散热孔与容置空间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风机在工作的时候,电机带动叶轮于容置空间内转动并产生风压,因此通过散热孔吹出的空气会朝电机的方向流动,进而加速了电机的散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巧妙地利用了风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风压实现了对风机本身及时地进行散热,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风机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时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种风机的通气治疗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气治疗设备及其风机
本技术涉及风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机及具有该风机的通气治疗设备。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因此风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需要提供一定风量的设备仪器,例如:呼吸机或者制氧机等。一般来说,当设备仪器所需提供的风压风量越大,就需要电机以更大的功率进行输出;然而,由于电机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会将一部分能量以无用功的形成进行损耗,故当电机以更大功率进行输出的时候,其所作的无用功损耗也越大,这种无用功损耗通常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发。现有的风机一般包括蜗壳、叶轮以及用于驱使叶轮转动的电机。蜗壳内开设有供叶轮容置用的容置空间,电机位于蜗壳外,电机的输出端伸入容置空间内并与叶轮连接;由于现有的风机的蜗壳是一体式的结构,且该蜗壳上仅开设有一个供电机的输出端伸入用的孔,故当电机在工作的时候,电机产生的热量会出现在电机或者蜗壳内部积聚而无法及时排出,进而导致风机的使用寿命缩短。而如果采用额外安装一个吹风装置对该风机进行吹风散热的话,则会导致成本的增加,也并不符合经济效益。因此,亟需一种可实现快速散热的风机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快速散热的风机。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气治疗设备,该通气治疗设备具有可实现快速散热的风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机,包括蜗壳、叶轮以及用于驱使所述叶轮转动的电机,所述蜗壳内开设有供所述叶轮容置用的容置空间,所述电机位于所述蜗壳外,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伸入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叶轮连接,所述蜗壳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位于所述蜗壳面对所述电机的一侧,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较佳地,所述电机的外壳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散热孔相对应。较佳地,所述导向槽朝靠近所述蜗壳面对所述电机的一侧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较佳地,所述蜗壳面对所述电机的一侧凹陷形成有供所述电机的部分伸入用的凹陷部,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凹陷部并与所述叶轮连接,所述电机的外壳与所述凹陷部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导向槽与外界。较佳地,所述散热孔位于所述凹陷部面对所述叶轮的部分处,该部分位于所述叶轮与所述电机的外壳之间。较佳地,所述凹陷部的形状与所述电机之外壳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凹陷部横截面的外轮廓为椭圆形、圆形或正多边形。较佳地,所述电机开设有导向槽的一侧伸入所述凹陷部,所述导向槽与所述散热孔相连通。较佳地,所述凹陷部面对所述叶轮的部分上还开设有第一锁定孔,所述电机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锁定孔相匹配的第二锁定孔,一锁定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锁定孔和所述第二锁定孔以将所述电机和所述蜗壳锁固在一起。较佳地,所述蜗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形成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凹陷部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气治疗设备,该通气治疗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中所述的风机。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通过在蜗壳上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且散热孔与容置空间相连通。因此当本技术的风机在工作的时候,电机带动叶轮于容置空间内转动并产生风压,此时由于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大于容置空间外的压力,故容置空间内的空气会通过散热孔朝容置空间外吹出,又由于该散热孔位于蜗壳面对电机的一侧,因此通过散热孔吹出的空气会朝电机进行吹风,进而加速了电机的散热,本技术通过巧妙地利用了风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风压实现了对风机本身及时地进行散热,进而使得本技术的风机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风机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风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风机的电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风机的第一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风机的第二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5,本技术的通气治疗设备(图中未示)具有风机100,其中,风机100包括蜗壳10、叶轮20以及用于驱使叶轮20转动的电机30。蜗壳10内开设有供叶轮20容置用的容置空间10a,电机30位于蜗壳10外,电机30的输出端伸入容置空间10a内并与叶轮20连接,蜗壳10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10b,散热孔10b位于蜗壳10面对电机30的一侧,且散热孔10b与容置空间10a相连通。具体地,电机30的外壳开设有导向槽30a,导向槽30a与散热孔10b相对应;更具体地,导向槽30a朝靠近蜗壳10面对电机30的一侧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因此当电机30带动叶轮20转动的时候,容置空间10a内的气体会通过散热孔10b后在导向槽30a的导向作用下沿着电机30的前后方向将电机30本身所产生的热量更加全面地带走,故而使得本技术的风机100的散热效果更强。更具体地,如下: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5,蜗壳10面对电机30的一侧凹陷形成有供电机30的部分伸入用的凹陷部11。电机30的输出端穿过凹陷部11并与叶轮20连接,电机30的外壳与凹陷部11之间的间隙301连通导向槽30a与外界。较优的是,散热孔10b位于凹陷部11面对叶轮20的部分处,该部分位于叶轮20与电机30的外壳之间,且该凹陷部11的形状与电机30之外壳的形状相匹配,电机30开设有导向槽30a的一侧伸入凹陷部11,导向槽30a与散热孔10b相连通,因此容置空间10a内的气体在穿过散热孔10b之后随即被导向槽30a的导向而向外流动,同时又由于凹陷部11的侧壁的限制,故而使得气体沿着电机30的外壳从前至后流动而将电机30的热量带走,使得本技术的风机100的散热结构设置巧妙,可以更好地将电机30和蜗壳10内部的热量导走。举例而言,凹陷部11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可以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设置为椭圆形、圆形或者正多边形等,但不限于此。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5,凹陷部11面对叶轮20的部分上还开设有第一锁定孔11a,电机30之外壳面对凹陷部11的一面开设有与第一锁定孔11a相匹配的第二锁定孔30b,一锁定件依次穿过第一锁定孔11a和第二锁定孔30b以将电机30和蜗壳10锁固在一起。因此通过锁定件将电机30和凹陷部11呈可拆卸地锁固在一起,使得本技术的风机100的蜗壳10和电机30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且便于蜗壳10和电机30的拆装,但不限于此。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5,蜗壳10包括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0a,凹陷部11开设于第二壳体13上。具体地,第一壳体1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21,第二壳体13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部121相匹配的第二固定部131,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通过第一固定部121和第二固定部131实现连接;举例而言,第一固定部121可以为公扣,第二固定部131可以为母扣,故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可以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机,包括蜗壳、叶轮以及用于驱使所述叶轮转动的电机,所述蜗壳内开设有供所述叶轮容置用的容置空间,所述电机位于所述蜗壳外,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伸入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叶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位于所述蜗壳面对所述电机的一侧,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机,包括蜗壳、叶轮以及用于驱使所述叶轮转动的电机,所述蜗壳内开设有供所述叶轮容置用的容置空间,所述电机位于所述蜗壳外,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伸入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叶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位于所述蜗壳面对所述电机的一侧,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外壳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首端与所述散热孔的末端相对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沿其首端至末端向外倾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面对所述电机的一侧凹陷形成有供所述电机的部分伸入用的凹陷部,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凹陷部并与所述叶轮连接,所述电机的外壳与所述凹陷部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导向槽与外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位于所述凹陷部面对所述叶轮的部分处,该部分位于所述叶轮与所述电机的外壳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晓飞,费科,苏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民飞机电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叶尼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