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浆液循环泵永磁调节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386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浆液循环泵永磁调节机组,包括:驱动电机、上基座、下基座、导体转子、永磁转子、调速轮组、浆液循环泵,上基座的底部设有驱动轮,驱动轮在下基座内的滑轨上移动,上基座上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导体转子与永磁转子同轴线设置,永磁转子连接调速轮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轮带动上基座向后移动个工位,从而带动驱动电机、导体转子和永磁转子向后同时移动一个工位,使驱动杆上的第二主动轮啮合连接杆上的第二从动轮,从而对浆液循环泵进行减速调速;驱动轮带动上基座向后再移动个工位,使驱动杆上的第三主动轮啮合连接杆上的第三从动轮,从而对浆液循环泵进行进一步减速调速,使调速过程省时身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浆液循环泵永磁调节机组
本技术涉及永磁调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浆液循环泵永磁调节机组。
技术介绍
永磁调速(永磁传动)是传动史上的一场革命,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节能降耗的特点很好的应用于现代化工业中,其主要应用于石油、石化、电力、矿山、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的电机拖动系统节能,调节器调节筒形永磁转子与筒形导体转子在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以改变永磁转子和导体转子耦合的有效部分,即可改变两者之间传递的扭矩,能实现可重复的、可调整的、可控制的输出扭矩。循环泵指装置中输送反应、吸收、分离、吸收液再生的循环液用泵,它的扬程较低,只是用来克服循环系统的压力降。目前的永磁调速通常由永磁转子、导体转子和调速机构组成,调速机构通常是通过驱动杆上的主动轮配合从动轮进行调速,但是,由于调速此轮速组的单一,导致调速过程需要重新拆装齿轮组,费时费力、影响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浆液循环泵永磁调节机组,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浆液循环泵永磁调节机组,包括:驱动电机、上基座、下基座、导体转子、永磁转子、调速轮组、浆液循环泵,所述上基座的底部设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在所述下基座内的滑轨上移动,所述上基座上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固定安装有所述导体转子,所述导体转子与所述永磁转子同轴线设置,所述永磁转子连接调速轮组;所述调速轮组包括驱动杆和连接杆,所述驱动杆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和第三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主动轮间隔2个工位,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三主动轮间隔4个工位,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和所述第三主动轮的齿数比为4:2:1,所述连接杆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三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间隔1个工位,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三从动轮间隔2个工位,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和所述第三从动轮的齿数比为1:2:4,1个所述工位的距离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齿轮厚度相同,所述第一主动轮啮合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三主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和第三从动轮的齿轮厚度相同,所述驱动杆连接所述永磁转子,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浆液循环泵。优选的,所述连接杆设于所述驱动杆上方。优选的,所述驱动杆上主动轮的设置不少于3个,所述连接杆上主动轮的设置不少于3个。优选的,所述调速轮组还包括外壳,所述驱动杆和连接杆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优选的,所述驱动轮的一侧安装有马达。优选的,所述浆液循环泵包括入口、出口和叶轮,所述叶轮套接所述连接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轮带动上基座向后移动个工位,从而带动驱动电机、导体转子和永磁转子向后同时移动一个工位,使驱动杆上的第二主动轮啮合连接杆上的第二从动轮,从而对浆液循环泵进行减速调速;驱动轮带动上基座向后再移动个工位,使驱动杆上的第三主动轮啮合连接杆上的第三从动轮,从而对浆液循环泵进行进一步减速调速,使调速过程省时身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浆液循环泵永磁调节机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驱动轮,2-驱动电机,3-导体转子,4-外壳,5-第一从动轮,6-第二从动轮,7-第三从动轮,8-连接杆,9-浆液循环泵,10-上基座,11-第三主动轮,12-第二主动轮,13-第一主动轮,14-驱动杆,15-永磁转子,16-下基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参考图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浆液循环泵9永磁调节机组,包括:驱动电机2、上基座10、下基座16、导体转子3、永磁转子15、调速轮组、浆液循环泵9,上基座10的底部设有驱动轮1,驱动轮1在下基座16内的滑轨上移动,上基座10上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2,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上固定安装有导体转子3,导体转子3与永磁转子15同轴线设置,改变两者之间传递的扭矩,能实现可重复的、可调整的、可控制的输出扭矩,永磁转子15连接调速轮组;调速轮组包括驱动杆14和连接杆8,驱动杆14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主动轮13、第二主动轮12和第三主动轮11,第一主动轮13与第二主动轮12间隔2个工位,第二主动轮12与第三主动轮11间隔4个工位,第一主动轮13、第二主动轮12和第三主动轮11的齿数比为4:2:1,连接杆8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从动轮5、第二从动轮6和第三从动轮7,第一从动轮5与第二从动轮6间隔1个工位,第二从动轮6与第三从动轮7间隔2个工位,第一从动轮5、第二从动轮6和第三从动轮7的齿数比为1:2:4,1个所述工位的距离与所述第一主动轮13的齿轮厚度相同,第一主动轮13啮合第一从动轮5,第一主动轮13、第二主动轮12、第三主动轮11、第一从动轮5、第二从动轮6和第三从动轮7的齿轮厚度相同,驱动杆14连接永磁转子15,连接杆8连接浆液循环泵9,通过对驱动杆14上不同齿数比的主动轮,在移动驱动杆14后,啮合对应的从动轮,从而便捷调节连接杆8的转速。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驱动轮1带动上基座10向后移动1个工位,从而带动驱动电机2、导体转子3和永磁转子15向后同时移动一个工位,使驱动杆14上的第二主动轮12啮合连接杆8上的第二从动轮6,从而对浆液循环泵9进行减速调速;驱动轮1带动上基座10向后再移动2个工位,使驱动杆14上的第三主动轮11啮合连接杆8上的第三从动轮7,从而对浆液循环泵9进行进一步减速调速。优选的,连接杆8设于驱动杆14上方,便于驱动浆液循环泵9转动。优选的,驱动杆14上主动轮的设置不少于3个,连接杆8上主动轮的设置不少于3个。优选的,调速轮组还包括外壳4,驱动杆14和连接杆8安装于外壳4内,有利于保护述驱动杆14和连接杆8。优选的,驱动轮1的一侧安装有马达,使驱动轮1转动。优选的,浆液循环泵9包括入口、出口和叶轮,叶轮套接连接杆8。驱动轮1带动上基座10向后移动1个工位,从而带动驱动电机2、导体转子3和永磁转子15向后同时移动一个工位,使驱动杆14上的第二主动轮12啮合连接杆8上的第二从动轮6,从而对浆液循环泵9进行减速调速;驱动轮1带动上基座10向后再移动2个工位,使驱动杆14上的第三主动轮11啮合连接杆8上的第三从动轮7,从而对浆液循环泵9进行进一步减速调速,使调速过程省时身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浆液循环泵永磁调节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机、上基座、下基座、导体转子、永磁转子、调速轮组、浆液循环泵,所述上基座的底部设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在所述下基座内的滑轨上移动,所述上基座上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固定安装有所述导体转子,所述导体转子与所述永磁转子同轴线设置,所述永磁转子连接调速轮组;所述调速轮组包括驱动杆和连接杆,所述驱动杆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和第三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主动轮间隔2个工位,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三主动轮间隔4个工位,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和所述第三主动轮的齿数比为4:2:1,所述连接杆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三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间隔1个工位,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三从动轮间隔2个工位,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和所述第三从动轮的齿数比为1:2:4,1个所述工位的距离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齿轮厚度相同,且所述第一主动轮啮合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三主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和第三从动轮的齿轮厚度相同,所述驱动杆连接所述永磁转子,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浆液循环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浆液循环泵永磁调节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机、上基座、下基座、导体转子、永磁转子、调速轮组、浆液循环泵,所述上基座的底部设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在所述下基座内的滑轨上移动,所述上基座上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固定安装有所述导体转子,所述导体转子与所述永磁转子同轴线设置,所述永磁转子连接调速轮组;所述调速轮组包括驱动杆和连接杆,所述驱动杆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和第三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主动轮间隔2个工位,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三主动轮间隔4个工位,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和所述第三主动轮的齿数比为4:2:1,所述连接杆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三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间隔1个工位,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三从动轮间隔2个工位,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和所述第三从动轮的齿数比为1:2:4,1个所述工位的距离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齿轮厚度相同,且所述第一主动轮啮合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涛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三能节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