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385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2:10
一种电动泵,包括隔离套、泵轴组件和减震帽,隔离套包括底部和支撑部,通过冲压、拉伸部分底部形成支撑部,至少部分减震帽位于支撑部,减震帽具有弹性,转子组件套于泵轴组件外周,泵轴组件一端通过壳体限位,泵轴组件另一端通过减震帽支撑于支撑部。这样,有利于改善泵轴和隔离套之间的振动,而且本技术方案中泵轴组件一端通过减震帽支撑于支撑部,因此支撑部宽度方向的设计尺寸较大,这样对支撑部拉伸要求较低,从而有利于降低隔离套加工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泵
本技术涉及车用热管理系统的泵装置。
技术介绍
近几十年来,车辆行业迅猛发展,随着车辆性能向着更安全、更可靠、更稳定,全自动智能化和环保节能方向发展。电动泵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要求。电动泵包括泵轴、和隔离套,如何改善泵轴和隔离套抵接处的振动及如何降低隔离套加工制造成本是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泵,有利于改善泵轴和隔离套之间的振动,同时有利于降低隔离套加工制造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泵,包括泵壳体、隔离套、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电动泵具有泵内腔,所述泵内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不连通,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隔离套内侧,所述第二腔位于所述隔离套外侧,至少部分所述转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电动泵还包括泵轴组件和减震帽,所述转子组件套于所述泵轴组件外周,所述隔离套包括底部和支撑部,通过冲压、拉伸部分所述底部形成所述支撑部,至少部分所述减震帽位于所述支撑部,所述减震帽具有一定弹性,所述泵轴组件一端通过所述壳体限位,所述泵轴组件另一端通过所述减震帽支撑于所述支撑部。本技术方案中电动泵包括泵轴组件和减震帽,隔离套包括底部和支撑部,通过冲压、拉伸部分底部形成支撑部,至少部分减震帽位于支撑部,减震帽具有弹性,转子组件套于泵轴组件外周,泵轴组件一端通过壳体限位,泵轴组件另一端通过减震帽支撑于支撑部;有利于改善泵轴和隔离套之间的振动,另外,本技术方案中泵轴组件一端通过减震帽支撑于支撑部,因此支撑部宽度方向的设计尺寸较大,这样对支撑部拉伸要求较低,从而有利于降低隔离套加工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电动泵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一个视角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电动泵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泵轴组件与隔离套组合的一个视角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泵轴组件与隔离套组合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隔离套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减震帽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视角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减震帽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4中减震帽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一个视角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减震帽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3中泵轴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4中泵轴套的一个视角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泵轴套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4中泵轴和泵轴套组合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和图2,电动泵100应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电动泵100能够为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工作介质提供流动动力。电动泵100包括泵壳体1、隔离套2、转子组件3、定子组件4、泵轴组件5以及电路板组件7。泵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通过第二螺钉组件13固定连接。电动泵100具有泵内腔10,泵内腔10包括第一腔101和第二腔102,第一腔101位于隔离套2的一侧,第二腔102位于隔离套2的另一侧,具体地,第一腔101和第二腔102不连通,第一腔101位于隔离套2的内侧,第二腔102位于隔离套2外侧。至少部分泵轴组件5和转子组件3位于第一腔101,转子组件3套于泵轴组件5的外周,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转子组件3包括转子31和转子轴承32,转子31与转子轴承32过盈配合连接。定子组件4和电路板组件7位于第二腔102。在本实施例中,部分隔离套2伸入下壳体12形成的内腔,另一部分隔离套2被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压紧,同时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保持相对固定。隔离套包括第二台阶部24,上壳体11和第二台阶部24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001,第二台阶部24和下壳体12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002,设置的密封圈可以阻止工作介质在泵壳体1和隔离套2的连接处渗出,同时可以阻止外界介质或杂质渗入到泵内腔。参见图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为注塑件,注塑成形有进流口111和出流口112,电动泵100工作时,工作介质通过进流口111进入第一腔101,然后工作介质通过出流口112离开第一腔101,第二腔102无工作介质流过。电动泵100工作时,通过将接插件(图上未示出)插入电动泵100的插座80内,使得电路板7上的电路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电路控制通过定子组件4的电流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从而控制定子组件4产生变化的磁场,转子组件3在磁场的作用下围绕泵轴组件5转动,从而使得进入第一腔101内的工作介质随着转子组件3转动,工作介质由于离心力离开第一腔101产生流动的动力。参见图2、图3、图4和图5,隔离套2的材料为具有低导磁性或无导磁性的金属材料,这里的“低导磁性”是指相对导磁率μr小于20,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套2材料为奥氏体不锈钢材料,譬如316L、904L等其他奥氏体不锈钢材料。隔离套2还包括侧壁21、底部22和支撑部23,泵轴组件5的其中一段支撑于支撑部23,图2中定子组件4套设于隔离套2侧壁21的外周,转子组件3位于侧壁21的内周,支撑部23自隔离套2的底部22凹陷形成。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沿隔离套2轴线方向,通过朝向隔离套底部22的外侧冲压、拉伸部分隔离套2的底部22形成支撑部23。电动泵100在工作时,转子组件3围绕泵轴组件5转动。泵轴组件5的一端通过上壳体11限位,泵轴组件5的另一端通过隔离套2限位。结合图2,上壳体11包括第一容纳部113,第一容纳部113具有沉孔1131,泵轴组件5一端位于沉孔1131,泵轴组件5与沉孔1131的底部不接触,泵轴组件5与沉孔1131的内壁侧过盈配合或者紧配。由于隔离套2、泵轴51均为金属材料成形,为了改善泵轴51和隔离套2之间的振动,电动泵100包括减震帽6,减震帽6位于泵轴组件5和隔离套2之间,至少部分减震帽6通过支撑部23限位,减震帽6具有一定弹性,减震帽6与支撑部23弹性接触,泵轴组件5的一端支撑于上壳体11,泵轴组件5的另一端通过减震帽6支撑于支撑部23。参见图4和图5,支撑部23包括第一底部231和第一侧壁部232,第一底部231和隔离套2的底部22平行设置,支撑部23具有第一容纳腔230,第一底部231和第一侧壁部232围成第一容纳腔230,至少部分减震帽6位于第一容纳腔230,且减震帽6与第一侧壁部232过盈配合。参见图4、图6和图7,减震帽6包括第一本体部61和第一凸起部62,第一凸起部62位于第一本体部61部下侧,第一凸起部62数量大于等于三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62的数量为三个,第一凸起部62和第一本体部61一体成形,第一凸起部62与第一底部231抵接,第一本体部61具有第二容纳腔611,第一本体部61包括第二侧壁部612和第三侧壁部613,至少部分泵轴组件5位于第二容纳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泵,包括泵壳体、隔离套、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电动泵具有泵内腔,所述泵内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不连通,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隔离套内侧,所述第二腔位于所述隔离套外侧,至少部分所述转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泵还包括泵轴组件和减震帽,所述转子组件套于所述泵轴组件外周,所述隔离套包括底部和支撑部,通过冲压、拉伸部分所述底部形成所述支撑部,至少部分所述减震帽位于所述支撑部,所述减震帽具有一定弹性,所述泵轴组件一端通过所述泵壳体限位,所述泵轴组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减震帽支撑于所述支撑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泵,包括泵壳体、隔离套、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电动泵具有泵内腔,所述泵内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不连通,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隔离套内侧,所述第二腔位于所述隔离套外侧,至少部分所述转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泵还包括泵轴组件和减震帽,所述转子组件套于所述泵轴组件外周,所述隔离套包括底部和支撑部,通过冲压、拉伸部分所述底部形成所述支撑部,至少部分所述减震帽位于所述支撑部,所述减震帽具有一定弹性,所述泵轴组件一端通过所述泵壳体限位,所述泵轴组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减震帽支撑于所述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套材料为奥氏体不锈钢材料,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底部与第一侧壁部,所述第一底部与所述隔离套的底部平行设置,所述支撑部具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底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围成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减震帽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且所述减震帽与所述第一侧壁部过盈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帽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下侧,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本体部一体成形,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底部抵接,所述第一本体部包括第二侧壁部和第三侧壁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泵轴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定义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内径为D1,定义所述第三侧壁部的内径为D2,存在如下关系:D1<D2,所述泵轴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和所述第三侧壁部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帽包括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包括第二侧壁部和第三侧壁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泵轴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定义所述第二侧壁部内径为D1,定义所述第三侧壁部内径为D2,存在如下关系:D1<D2,所述泵轴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和所述第三侧壁部过盈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组件包括泵轴和泵轴套,以泵轴为嵌件,所述泵轴和所述泵轴套注塑固定,所述泵轴套位于靠近所述泵轴的一端,所述泵轴的另一端伸出所述泵轴套设置,部分所述泵轴套位于所述泵轴和所述减震帽之间,所述泵轴套的长度大于所述减震帽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套包括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本体部包括凸缘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一端,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定义所述第一抵接部外周圆的外径为D3,定义所述第二抵接部外周圆的外径为D4,存在如下关系:D1<D3<D2<D4,进而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侧壁部过盈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三侧壁部过盈抵接,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第一本体部贴合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包括第三本体部,所述第三本体部包括第一凹槽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凹槽部的数量大于等于两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凹槽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凸起部,所述泵轴套与所述第一凹槽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注塑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套为塑性材料,所述第二本体部成形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第二本体部轴线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一通孔内壁侧成形有第一台阶部、第三凸起部和第二凹槽部,所述第一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三凸起部上侧,至少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