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及发动机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360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动机附件,包括第一刚性管、第二刚性管和柔性连接管,三者相互连通后形成用于输送冷却液或润滑油的输送流道。相较于整根钢管而言,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通过柔性连接管实现柔性连接,柔性连接管通过吸收冲击振动实现减振,防止输送流道损坏,使输送流道可靠地输送冷却液和润滑油;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之间采用柔性连接,使输送流道按需实现弯折,安装难度降低。相较于整根软管而言,柔性连接管的长度相对变短,输送流道被刮伤的风险有所降低,液体泄漏事故降低。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发动机附件兼具刚性管和柔性管的优势,其工作可靠性较高且安装难度较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包含发动机附件的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及发动机附件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附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含发动机附件的汽车。
技术介绍
发动机附件,例如空气压缩机、涡轮增压器、燃油泵、取力器、呼吸器等,通常需冷却或润滑,以保证各附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或耐久性。现有的发动机附件的冷却液及润滑油的输送方式包括两种,即采用外置管路的方式输送和采用内置冷却液流道及润滑液流道的方式输送。鉴于内置冷却液流道和润滑液流道的加工难度大、加工成本高,使外置管路输送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外置管路输送是指利用整根金属管或整根软管输送冷却液和润滑油。当采用整根金属管时,金属管的减振性较差,极易因冲击振动损坏,影响冷却液和润滑油可靠输送,工作可靠性较差;此外,整根金属管的弯折难度大,使金属管易因加工误差或装配误差大而难以安装,安装难度大。当采用整根软管时,整根软管弹性好,致使整根软管极易被其他发动机附件刮伤,导致冷却液和润滑油泄漏,其工作可靠性仍较差。因此,如何优化现有发动机附件的结构以提升其工作可靠性并降低安装难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附件,兼具刚性管和柔性管的优势,其工作可靠性较高且安装难度较低。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发动机附件的汽车,整车的工作性能较高。其具体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附件,包括第一刚性管、第二刚性管和固连于第一刚性管与第二刚性管之间的柔性连接管,第一刚性管、第二刚性管和柔性连接管相互连通后形成用于输送冷却液或润滑油的输送流道。优选地,第一刚性管包括:与柔性连接管的第一端相固连的第一刚性直管;与第一刚性直管相固连并用于与发送机附件相连并避让发动机附件的第一刚性弯管。优选地,第二刚性管包括:与柔性连接管的第二端相固连的第二刚性直管;与第二刚性直管相固连并用于与发送机本体相连并避让发动机附件的第二刚性弯管。优选地,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外周均套设有用于固定二者的固定管夹。优选地,还包括设于第一刚性管与柔性连接管之间及第二刚性管与柔性连接管之间、用于密封相连二者的密封件。优选地,输送流道设有防腐蚀层。优选地,第二刚性管设有防止液体倒流的止回阀。优选地,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的外周均设有散热凸起。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附件。相对于
技术介绍
,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附件,包括第一刚性管、第二刚性管和柔性连接管,三者连通后形成输送流道,以便输送流道实现输送冷却液或润滑油等液体。相较于整根钢管而言,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通过柔性连接管实现柔性连接,柔性连接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冲击振动,实现减振,降低输送流道因冲击振动而损坏的风险,使输送流道可靠地输送冷却液和润滑油;进一步地,第一刚性管和第二刚性管之间采用柔性连接,使二者能够实现相对动作,从而使输送流道按需实现弯折,克服因加工误差或装配误差而造成的无法安装问题,安装难度降低,方便较安装。相较于整根软管而言,柔性连接管主要起到柔性连接作用,其长度相对较短,从而降低输送流道被刮伤的风险,液体泄漏事故降低,工作可靠性进一步有所提升。因此,本技术所提供的发动机附件兼具刚性管和柔性管的优势,其工作可靠性较高且安装难度较低。本技术所提供的包含发动机附件的汽车,整车的工作性能较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动机附件的局部结构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视图。附图标记如下:第一刚性管1、第二刚性管2、柔性连接管3、固定管夹4和止回阀5;第一刚性直管11和第一刚性弯管12;第二刚性直管21和第二刚性弯管2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动机附件的局部结构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视图。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附件,包括第一刚性管1、第二刚性管2和柔性连接管3,柔性连接管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刚性管1和第二刚性管2相固连,从而形成输送流道,输送流道的两端分别与发送机本体的出液口和发动机附件的进液口相连,从而使输送流道实现输送冷却液或润滑油等液体,保证各发动机附件正常运转。需特别指明的是,柔性连接管3的静态拉脱力需大于1400N,以保证柔性连接管3具有足够的强度。相较于整根钢管而言,第一刚性管1和第二刚性管2通过柔性连接管3实现柔性连接,柔性连接管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冲击振动,实现减振,降低输送流道因冲击振动而损坏的风险,使输送流道可靠地输送冷却液和润滑油;进一步地,第一刚性管1和第二刚性管2之间采用柔性连接,使二者能够实现相对动作,从而使输送流道按需实现弯折,克服因加工误差或装配误差而造成的无法安装问题,安装难度降低,方便较安装。相较于整根软管而言,柔性连接管3主要起到柔性连接作用,其长度相对较短,从而降低输送流道被刮伤的风险,液体泄漏事故降低,工作可靠性进一步有所提升。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提供的发动机附件兼具刚性管和柔性管的优势,其工作可靠性较高且安装难度较低。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柔性连接管3优选编织软管,但不限于此。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刚性管1包括第一刚性直管11和第一刚性弯管12,其中,第一刚性直管11的中心轴线沿直线延伸,且第一刚性直管11与柔性连接管3的第一端相固连,具体地,第一刚性直管11与柔性连接管3通过压装实现固连,但固连方式不限于此。第一刚性弯管12与第一刚性直管11相固连,且第一刚性直管11的中心轴线沿曲线延伸。第一刚性弯管12远离第一刚性直管11的一端与发送机附件相连。第一刚性弯管12能够按需避让发动机附件,方便安装。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刚性弯管12与第一刚性直管11优选螺纹连接,二者的连接处可增设密封圈,防止液体发生泄漏,工作可靠性较高。另外,第一刚性弯管12远离第一刚性直管11的一端设有与发送机附件相连的连接球头。第二刚性管2包括第二刚性直管21和第二刚性弯管22,其中,第二刚性直管21与柔性连接管3的第二端相固连。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刚性管(1)、第二刚性管(2)和固连于所述第一刚性管(1)与所述第二刚性管(2)之间的柔性连接管(3),所述第一刚性管(1)、所述第二刚性管(2)和所述柔性连接管(3)相互连通后形成用于输送冷却液或润滑油的输送流道;所述第一刚性管(1)和所述第二刚性管(2)外周均套设有用于固定二者的固定管夹(4);所述第二刚性管(2)设有防止液体倒流的止回阀(5);/n所述第一刚性管(1)与所述第二刚性管(2)均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刚性管(1)包括与所述柔性连接管(3)的第一端相固连的第一刚性直管(11)及与所述第一刚性直管(11)相固连并用于与发送机附件相连并避让发动机附件的第一刚性弯管(12);所述第二刚性管(2)包括与所述柔性连接管(3)的第二端相固连的第二刚性直管(21)及与所述第二刚性直管(21)相固连并用于与发送机本体相连并避让发动机附件的第二刚性弯管(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刚性管(1)、第二刚性管(2)和固连于所述第一刚性管(1)与所述第二刚性管(2)之间的柔性连接管(3),所述第一刚性管(1)、所述第二刚性管(2)和所述柔性连接管(3)相互连通后形成用于输送冷却液或润滑油的输送流道;所述第一刚性管(1)和所述第二刚性管(2)外周均套设有用于固定二者的固定管夹(4);所述第二刚性管(2)设有防止液体倒流的止回阀(5);
所述第一刚性管(1)与所述第二刚性管(2)均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刚性管(1)包括与所述柔性连接管(3)的第一端相固连的第一刚性直管(11)及与所述第一刚性直管(11)相固连并用于与发送机附件相连并避让发动机附件的第一刚性弯管(12);所述第二刚性管(2)包括与所述柔性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云刚杨长青左洋张典杨信磊钟林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