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路沿坡,旨在解决现在的路沿坡不足以适应马路和路沿呈弧面形状的缺点。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呈板状,路沿坡的反面凸形成弧面,路沿坡的正面上设有若干凸出的摩擦条,所述摩擦条等间距设置,路沿坡上设有六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沿路沿坡的宽度方向排列成等高的两排,沿其长度方向排列成三列,路沿坡背部设有若干呈菱形或三角形的减重槽,相邻减重槽形成加强肋板,定位孔贯通在加强肋板上。底部呈圆弧凸出的弧形凸出可以很好地适配对应的路面,路沿坡在宽度方向的倾斜侧壁可以减少对定位孔中的定位件受到的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底部呈圆弧凸出的弧形凸出可以很好地适配路面和路沿呈弧面过渡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路沿坡
本技术涉及交通安全设施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路沿坡。
技术介绍
常见的路沿坡用于过渡马路牙子和马路,方便车辆从马路开到道上,方便车辆安全通过,同时防止雨雪天气打滑。但是目前出现了一种新式的路牙子和马路,马路会像马路牙子产生一个较抖的圆弧过渡。这个结构使得车辆可以直接开上马路牙子,减少了震动。但是在雨雪天气中,这种路面容易积累雨雪,其较陡峭的形状会使得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会产生溜坡,带来安全隐患,该过渡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需要逐渐提高动力,尤其是过渡的顶部与马路沿的过渡不连续,导致在这个位置必须更进一步的提高动力,对无经验者不友好,同时,大动力的汽车在驶上道后必须及时控制动力以减速,这种方式更进一步的提高了操作难度和安全风险。亟需一种专门针对这种路沿形状的路沿坡。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7331400U,技术的名称为塑料路沿坡,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塑料路沿坡,包括壳体、螺栓槽、支撑框架和摩擦块,壳体上设有燕尾槽和凸块,支撑框架由竖直框架结构和水平框架结构组成,竖直框架结构由竖直支撑板I和竖直支撑板II组成,竖直支撑板I和竖直支撑板II两端均与壳体内壁固定,水平框架结构由水平支撑板I、水平支撑板II和水平支撑板III组成,水平支撑板I和水平支撑板III两端分别与燕尾槽内壁和凸块内壁固定,水平支撑板II两端与壳体内壁固定,摩擦块上设有摩擦条,摩擦块与壳体一体制成。本技术设有燕尾槽和凸块,能够让两个以上的路沿坡互相卡接固定,可拆卸路沿坡,方便搬运,摩擦条方向的设计能够提高防打滑能力,竖直框架结构和水平框架结构的设计能够提高承重能力。它具有不适用于马路和路沿呈弧面过渡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在的路沿坡不足以满足马路和路沿呈弧面过渡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路沿坡,它能适应这种特殊马路和路沿的形状,保证驾驶的安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路沿坡,所述路沿坡呈板状,路沿坡的反面凸形成弧面,路沿坡的正面上设有若干凸出的摩擦条,所述摩擦条等间距设置,路沿坡上设有六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沿路沿坡的宽度方向排列成等高的两排,沿其长度方向排列成三列,路沿坡背部设有若干呈菱形或三角形的减重槽,相邻减重槽形成加强肋板,定位孔贯通在加强肋板上。路沿坡的形状为一个长方形的长板,并在这个长板的背部具有一个凸出的弧度,所述弧度沿长度方向凸出。路沿坡的正面的摩擦条提供了摩擦力,采用的是结构增大摩擦力,摩擦条同样沿长度方向布置,也可以采用在摩擦条的位置上设置凹槽,再装入对应形状的摩擦条。摩擦条表面高于路沿坡正面。各列的定位孔的列间距相同。同样的,各排的定位孔的排间距相同。定位孔大致均匀分布在路沿坡的各处。路沿坡的背部的加强肋板的倾斜布置,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能更好的承受来自汽车的压力,提高其寿命。定位孔所在的加强肋板为与宽度方向平行。三角形或菱形的减重槽决定了其上的加强肋板必然是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孔为沉头孔。在定位孔对应的马路上预制孔位,通过紧固件通过定位孔将路沿坡和马路固定,沉头孔可以避免螺钉螺帽表面伸出路沿坡,提高使用感受。作为优选,路沿坡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有若干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连通相邻的减重槽。连接孔用于将相邻的路沿坡并排通过连接孔和紧固件连接。作为优选,路沿坡在长度方向上设有用于过水的过水槽,过水槽连通路沿坡两端。过水槽设置在路沿坡的背面,过水槽与路沿坡圆角配合。作为优选,路沿坡在宽度方向上设有若干容纳狭槽,所述容纳狭槽中设有伸缩反光片装置,所述伸缩反光片装置包括有反光片、升降块以及连接杆,反光片两端分别经连接杆连接升降块,反光片和路沿坡之间设有弹簧,升降块顶部伸出路沿坡顶部。反光片可以帮助夜间的车辆找到不发光的路沿坡,在反光片的两端具有升降块,升降块遇到轮胎时,下降经连接杆带动反光片下降到路沿坡顶部以下避免被轮胎碾到,影响寿命。汽车驶过后,反光片在弹簧的作用下升起复位。作为优选,加强肋板在定位孔位置上设有对应的加厚层。所述加厚层用于提高定位孔的牢固程度,避免其破损而导致的滑移。作为优选,路沿坡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整体具有更好的强度,制作方便,成本较低。作为优选,路沿坡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具有用于方便车辆爬上的倾斜侧壁。倾斜侧壁可以方便车辆爬上,减少其动力转化为横向的对路沿坡的推动的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底部呈圆弧凸出的弧形凸出可以很好地适配对应的路面;(2)路沿坡在宽度方向的倾斜侧壁可以减少对定位孔中的定位件受到的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后视图;图3是本技术在马路和路沿上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沿宽度方向的剖面图;图中:摩擦条1,定位孔2,减重槽3,加强肋板4,定位条5,连接孔6,过水槽7,容纳狭槽8,反光片9,升降块10,连接杆11,加厚层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实施例1:一种路沿坡,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路沿坡呈板状,路沿坡的反面凸形成弧面,路沿坡的正面上设有若干凸出的摩擦条1,所述摩擦条1等间距设置,路沿坡上设有六个定位孔2,所述定位孔2沿路沿坡的宽度方向排列成等高的两排,沿其长度方向排列成三列,路沿坡背部设有若干呈菱形或三角形的减重槽3,相邻减重槽3形成加强肋板4,定位孔2贯通在加强肋板4上。路沿坡的形状为一个长方形的长板,并在这个长板的背部具有一个凸出的弧度,所述弧度沿长度方向凸出,如图3所示,这个弧度与路沿和马路的过渡适配。路沿坡的正面的摩擦条1提供了摩擦力,采用的是结构增大摩擦力,摩擦条1同样沿长度方向布置,也可以采用在摩擦条1的位置上设置凹槽,再装入对应形状的摩擦条1。摩擦条1表面高于路沿坡正面。各列的定位孔2的列间距相同。同样的,各排的定位孔2的排间距相同。定位孔2大致均匀分布在路沿坡的各处。路沿坡的背部的加强肋板4的倾斜布置,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能更好的承受来自汽车的压力,提高其寿命。定位孔2所在的加强肋板4为与宽度方向平行。所述定位孔2为沉头孔。在定位孔2对应的马路上预制孔位,通过紧固件通过定位孔2将路沿坡和马路固定,沉头孔可以避免螺钉螺帽表面伸出路沿坡,减少车辆通过时的震感,提高使用感受。路沿坡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有若干连接孔6,所述连接孔6连通相邻的减重槽3。连接孔6用于将相邻的路沿坡并排通过连接孔6和紧固件连接路沿坡在长度方向上设有用于过水的过水槽7,过水槽7连通路沿坡两端。过水槽7设置在路沿坡的背面,过水槽7与路沿坡圆角配合。加强肋板4在定位孔2位置上设有对应的加厚层12。所述加厚层12用于提高定位孔2的牢固程度,避免其破损而导致的滑移。路沿坡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整体具有更好的强度,制作方便,成本较低。路沿坡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具有用于方便车辆爬上的倾斜侧壁。倾斜侧壁可以方便车辆爬上,减少其动力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路沿坡,其特征是,所述路沿坡呈板状,路沿坡的反面凸形成弧面,路沿坡的正面上设有若干凸出的摩擦条,所述摩擦条等间距设置,路沿坡上设有六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沿路沿坡的宽度方向排列成等高的两排,沿其长度方向排列成三列,路沿坡背部设有若干呈菱形或三角形的减重槽,相邻减重槽形成加强肋板,定位孔贯通在加强肋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沿坡,其特征是,所述路沿坡呈板状,路沿坡的反面凸形成弧面,路沿坡的正面上设有若干凸出的摩擦条,所述摩擦条等间距设置,路沿坡上设有六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沿路沿坡的宽度方向排列成等高的两排,沿其长度方向排列成三列,路沿坡背部设有若干呈菱形或三角形的减重槽,相邻减重槽形成加强肋板,定位孔贯通在加强肋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沿坡,其特征是,所述定位孔为沉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沿坡,其特征是,路沿坡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有若干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连通相邻的减重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沿坡,其特征是,路沿坡在长度方向上设有用于过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见定,李治民,黄怀广,李建鹏,侯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宏基道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