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姚标专利>正文

一种电梯轿厢防积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4859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梯轿厢防积水装置,包括箱体;底板,设置于箱体的底部;积水槽,设置于底板的下方;传动组件,传动组件的输入端固定设置于底板上,传动组件的输出端设置于积水槽上方;风叶,与传动组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其中,通过底板的变形,驱动传动组件运动,传动组件带动风叶转动,以将积水槽内的积水除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乘客乘坐电梯进入轿厢内后,会踩踏在底板上,乘客对底板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底板受到向下的压力后产生向下的形变,驱动传动组件,带动风叶转动,通过风叶转动产生的风将积水槽内的水分吹干,同时带动空气的流通,如此,有效避免积水槽内的水分的积聚,减少积水,提高轿厢内的环境,也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轿厢防积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梯轿厢
,具体的说是一种电梯轿厢的防积水装置。
技术介绍
电梯轿厢是电梯用以承载和运送人员或物资的箱形空间,一般由轿底、轿壁、轿顶、轿门等主要部件构成。电梯轿厢内每天运载着各种物品和人员,必然会将一些室外杂质带入到轿厢内,尤其在雨雪天气,乘客从室外带来的雨水或者雪块可能会滴落在轿厢内,导致轿厢底板上聚积有水,不仅会影响轿厢内的清洁,而且具有安全风险。现有的电梯防积水结构,一般只是在轿底安装一个储水槽,例如,经检索,中国技术专利号为CN201820544114.6,该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防积水结构,包括轿厢,轿厢的轿底设有储水槽,储水槽的顶部装配有盖板。该技术虽然能够对电梯轿厢内的积水进行收集,同时在电梯内无积水时,储水槽的盖板上漏水孔可被遮盖,但是,对于在储水槽内收集后的水并未做到有效处理,如果长期在储水槽内的水不进行处理,会造成电梯轿厢内产生难闻的气味,污染轿厢内的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梯轿厢防积水装置,致力于解决前述
技术介绍
中的技术问题之一。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梯轿厢防积水装置,包括箱体;底板,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底部;积水槽,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下方,所述底板的正投影等于所述积水槽的开口大小;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设置于所述积水槽上方;风叶,与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r>其中,通过所述底板的变形,驱动所述传动组件运动,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风叶转动,以将所述积水槽内的积水除去。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条,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下方;齿轮,所述齿轮固定安装在箱体上,且与所述齿条啮合;单向齿轮,与所述齿轮啮合;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与所述单向齿轮固定连接;锥齿轮组,所述锥齿轮组连接所述传动杆与所述风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采用两边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且所述底板采用弹性材质做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与所述箱体侧壁接触的两端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贯通至所述积水槽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积水槽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使用时,乘客乘坐电梯进入轿厢内后,会踩踏在底板上,乘客对底板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底板受到向下的压力后产生向下的形变,从而驱动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带动风叶转动,通过风叶转动产生的风将积水槽内的水分吹干,同时带动空气的流通,如此,有效避免了积水槽内的水分的积聚,减少积水,提高轿厢内的环境,也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具体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2为本具体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3为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底板形变状态图;图4为本具体实施方式的A部详图。图中,1-箱体,2-底板,20-凹槽,3-积水槽,41-齿条,42-齿轮,43-单向离合器,44-传动杆,45-锥齿轮组,5-风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作为本技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电梯轿厢防积水装置,包括箱体1;底板2,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底部;积水槽3,设置于所述底板2的下方,所述底板2的正投影等于所述积水槽3的开口大小;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2上,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设置于所述积水槽3上方;风叶5,与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其中,通过所述底板2的变形,驱动所述传动组件运动,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风叶5转动,以将所述积水槽3内的积水除去。使用时,乘客乘坐电梯进入轿厢内后,会踩踏在底板2上,乘客对底板2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底板2受到向下的压力后产生向下的形变,从而驱动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带动风叶5转动,通过风叶5转动产生的风将积水槽3内的水分吹干,同时带动空气的流通,如此,有效避免了积水槽3内的水分的积聚,减少积水,提高轿厢内的环境,也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条,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下方;齿轮,所述齿轮固定安装在箱体上,且与所述齿条啮合;单向齿轮,与所述齿轮啮合;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与所述单向齿轮固定连接;锥齿轮组,所述锥齿轮组连接所述传动杆与所述风叶。工作中,乘客踩踏在底板2上时,底板2受到向下的压力,使齿条41向下移动,与齿条41啮合的齿轮42顺时针转动,单向离合器4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再通过传动杆44和锥齿轮组45将动力传递到风叶5上,以使风叶5正向转动;当没有乘客踩踏在底板2上时,底板2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便向上移动,此时通过单向离合器43的作用,齿轮42逆时针转动不会带动风叶5反向转动。通过齿轮42和齿条41的配合,不需要其他的动力元件便实现动力的产生,通过单向离合器43以使风叶5只在一个正向上转动,防止反向转动时将积水槽3内的气体排入箱体1内部,如此,可以减少成本,避免箱体1内的空气被污染。作为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2采用两边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且所述底板2采用弹性材质做成。工作中,乘客踩踏在底板2上以使底板2产生向下的变形,当底板2上没有乘客踩踏时,底板2能恢复至原状,拱形结构使底板2更有弹性,产生的动力更大,风叶5转动更快,同时也有利于积水顺延坡度流入积水槽3内。作为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底板2与所述箱体1侧壁接触的两端均设置有凹槽20,所述凹槽20贯通至所述积水槽3内。凹槽20可以对箱体1内存在的积水起到引流的作用。作为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底板2与所述积水槽3之间,以增加电梯轿厢防积水装置的稳固性。上面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轿厢防积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箱体;/n底板,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底部;/n积水槽,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下方,所述底板的正投影等于所述积水槽的开口大小;/n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设置于所述积水槽上方;/n风叶,与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n其中,通过所述底板的变形,驱动所述传动组件运动,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风叶转动,以将所述积水槽内的积水除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轿厢防积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
底板,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底部;
积水槽,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下方,所述底板的正投影等于所述积水槽的开口大小;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设置于所述积水槽上方;
风叶,与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底板的变形,驱动所述传动组件运动,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风叶转动,以将所述积水槽内的积水除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防积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齿条,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下方;
齿轮,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标卢海彬
申请(专利权)人:姚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