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口径油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4586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载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宽口径油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置有开口部,所述本体包括本部以及收缩部,所述收缩部设置于所述本部的顶部,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收缩部的顶部,所述收缩部的侧壁倾斜设置,所述收缩部的侧壁的倾斜角度为40‑50°;所述收缩部的高度与所述本部的高度之比为1:2.5‑3.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把收缩部按照一定的角度进行设置,且把收缩部的高度与本部的高度按照一定比例设置,从而保证了收缩部的强度,使得把开口部的口径增加也不会发生收缩部塌陷的现象,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使用更为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宽口径油瓶
本技术涉及载具
,尤其是指一种宽口径油瓶。
技术介绍
目前,大容量的食用油油瓶体积规格主要为5L、10L和20L,这类油瓶的开口口径一般都较小(一般口径为5cm),究其原因,是因为若口径超出一定的数值,则会导致油瓶的侧壁的倾斜部分发生塌陷,从而影响了油瓶的质量。而现如今的窄口径油瓶,导致了在倾倒食用油至体积较小的小油瓶内便于使用时,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把小油瓶装满,加之大容量的油瓶的体积和重量也较大,会使得使用者更加疲惫,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因使用者脱力而把食用油倾倒在地面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宽口径油瓶,能够在增加开口的口径的前提下,避免了油瓶塌陷现象的发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宽口径油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置有开口部,所述本体包括本部以及收缩部,所述收缩部设置于所述本部的顶部,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收缩部的顶部,所述收缩部的侧壁倾斜设置,所述收缩部的侧壁的倾斜角度为40-50°;所述收缩部的高度与所述本部的高度之比为1:2.5-3.5。进一步的,所述收缩部的侧壁间隔分布有多个支撑部,支撑部用于增加所述收缩部的强度;支撑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部,支撑部的另一端指向所述开口部;支撑部由所述收缩部向内凹陷形成。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本部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开口部一端的宽度。进一步的,所述开口部的外侧壁设置有加强环。更进一步的,所述开口部的外侧壁环设有卡纹,所述加强环位于所述卡纹与所述收缩部之间,所述卡纹设置有让位斜面,所述让位斜面用于与外界的顶盖配合使得顶盖能够卡设在与所述卡纹的底部;所述加强环用于与外界的顶盖抵触以防止顶盖盖合过深。更进一步的,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的底部设置有套环,所述套环用于与所述加强环的底部抵触。进一步的,所述本部环设有多条加强槽,加强槽由所述本部向内凹陷形成;加强槽内设置有n个侧壁加强筋,n为大于0的自然数;侧壁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加强槽的顶壁和底壁,相邻的加强槽内的侧壁加强筋错位设置。更进一步的,加强槽的形状为波浪状。进一步的,所述本部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支撑槽,所述本部的内底壁中部设置有加强凸;以所述加强凸为圆心,所述本部的内底壁环形矩阵分布有多条底部加强筋,底部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加强凸和所述本部的内底壁的边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把收缩部按照一定的角度进行设置,且把收缩部的高度与本部的高度按照一定比例设置,从而保证了收缩部的强度,使得把开口部的口径增加也不会发生收缩部塌陷的现象,从而使得本技术的使用更为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本体的透视图。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本部的底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提手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本部,2—收缩部,3—开口部,4—提手,11—加强槽,12—侧壁加强筋,13—支撑槽,14—加强凸,15—底部加强筋,21—支撑部,31—加强环,32—卡纹,41—套环,321—让位斜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宽口径油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置有开口部3,所述本体包括本部1以及收缩部2,所述收缩部2设置于所述本部1的顶部,所述开口部3设置于所述收缩部2的顶部,所述收缩部2的侧壁倾斜设置,所述收缩部2的侧壁的倾斜角度为40-50°;所述收缩部2的高度与所述本部1的高度之比为1:2.5-3.5。经试验,当收缩部2的侧壁的倾斜角度达到45±5°,且收缩部2的高度与本部1的高度之比为1:3±0.5时,且把开口部3的口径自传统的5cm增加至10cm时,收缩部2也不会发生塌陷,从而能够安全而稳定地增加开口部3的口径,使得倾倒出本技术内的食用油更加方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收缩部2的侧壁间隔分布有多个支撑部21,支撑部21用于增加所述收缩部2的强度;支撑部2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部1,支撑部21的另一端指向所述开口部3;支撑部21由所述收缩部2向内凹陷形成。该支撑部21用于把收缩部2的表面设置成凹凸不平的,从而增加了收缩部2的强度,进一步提升了本技术的稳定性;具体的,所述支撑部21靠近所述本部1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支撑部21靠近所述开口部3一端的宽度,是使得收缩部2强度增加的最好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部3的外侧壁设置有加强环31,用于增加开口部3的强度。具体的,所述开口部3的外侧壁环设有卡纹32,所述加强环31位于所述卡纹32与所述收缩部2之间,所述卡纹32设置有让位斜面321,所述让位斜面321用于与外界的顶盖(图中未示出)配合使得顶盖能够卡设在与所述卡纹32的底部;所述加强环31用于与外界的顶盖抵触以防止顶盖盖合过深。在顶盖内部是设置有用于装配卡纹32的凹槽(图中未示出)的;在顶盖需要盖合至开口部3时,顶盖向着本部1的方向移动,而在顶盖与卡纹32抵触后,继续下移顶盖,使得顶盖顺着让位斜面321继续下滑,直至卡纹32装配于凹槽内,此时顶盖的底部恰好与加强环31抵触而实现限位效果;该顶盖的凹槽的底部设置有斜面,用于在打开顶盖时让卡纹32的底部顺着斜面相对滑动,从而让顶盖能够顺利脱离开口部3,达到开盖的效果。具体的,本技术还包括提手4,所述提手4的底部设置有套环41,所述套环41用于与所述加强环31的底部抵触,便于使用者提起本技术进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部1环设有多条加强槽11,加强槽11由所述本部1向内凹陷形成;加强槽11内设置有n个侧壁加强筋12,n为大于0的自然数;侧壁加强筋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加强槽11的顶壁和底壁,相邻的加强槽11内的侧壁加强筋12错位设置。该加强槽11沿着本部1的侧壁的周长设置,用于增加本部1的强度,属于本领域内的常规设计;而对于大容积的油瓶来说,这种设置的强度依然不够,还存在着瘪瓶现象,因此本技术通过在加强槽11内设置有加强筋12,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瓶身的抗负压变形力和抗压强力,即可减少瘪瓶现象的出现。具体的,加强槽11的形状为波浪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部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支撑槽13,所述本部1的内底壁中部设置有加强凸14;以所述加强凸14为圆心,所述本部1的内底壁环形阵列分布有多条底部加强筋15,底部加强筋1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加强凸14和所述本部1的内底壁的边缘。该支撑槽13用于减少本部1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本部1与地面接触位置的压强,避免本技术发生打滑;同时,由于支撑槽13设置导致本部1的底部受到的压力更大,因此需要设置加强凸14和加强筋来增加本技术的本部1的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宽口径油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置有开口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本部以及收缩部,所述收缩部设置于所述本部的顶部,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收缩部的顶部,所述收缩部的侧壁倾斜设置,所述收缩部的侧壁的倾斜角度为40-50°;所述收缩部的高度与所述本部的高度之比为1:2.5-3.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宽口径油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置有开口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本部以及收缩部,所述收缩部设置于所述本部的顶部,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收缩部的顶部,所述收缩部的侧壁倾斜设置,所述收缩部的侧壁的倾斜角度为40-50°;所述收缩部的高度与所述本部的高度之比为1:2.5-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口径油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部的侧壁间隔分布有多个支撑部,支撑部用于增加所述收缩部的强度;支撑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部,支撑部的另一端指向所述开口部;支撑部由所述收缩部向内凹陷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口径油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本部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开口部一端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口径油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外侧壁设置有加强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宽口径油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外侧壁环设有卡纹,所述加强环位于所述卡纹与所述收缩部之间,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百创张文龙陈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粮东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