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模反馈电路和差分放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45150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2:3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共模反馈电路和差分放大器,减小了在差分放大器两个输入端v1、v2处引入的差模噪声,并保证了共模反馈环路稳定性。该电路包括误差放大器U2和四个晶体管M1a、M1b、M2a和M2b,其中:U2的两个同相输入端分别接v1和v2;U2的反相输入端接收基准共模电压;M1a和M1b的栅极接U2输出端;M2a和M2b的栅极接收一驱动信号;M1a和M1b的源极接地;M1a的漏极、M1b的漏极、M2a的源极以及M2b的源极连接于同一点;M2a的漏极接v1;晶体管M2b的漏极接v2;M2a与M2b的跨导之差不超过第二预设值;M2a的跨导不超过第四预设值;次极点频率大于共模反馈环路的带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模反馈电路和差分放大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电子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共模反馈电路和差分放大器。
技术介绍
在差分放大器应用中,有时需要引入共模反馈电路来稳定差分放大器U1的两个输入端v1、v2的共模电压,如图1所示。该共模反馈电路传统的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误差放大器U2和两晶体管M1a、M1b,其中:误差放大器U2的两个同相输入端分别连接差分放大器U1的两个输入端v1、v2;误差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接收基准共模电压vcm;误差放大器U2的输出端接晶体管M1a和晶体管M1b的栅极;晶体管M1a和晶体管M1b的源极接地;晶体管M1a的漏极作为共模反馈电路的第一输出端vo1接入差分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v1;晶体管M1b的漏极作为共模反馈电路的第二输出端vo2接入差分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v2。图2所示共模反馈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将差分放大器U1的两个输入端v1、v2的共模电压与基准共模电压vcm进行比较,差值信号经放大后输出到两晶体管的栅极,实现对两晶体管漏极信号的调节,从而使v1、v2的共模电压达到稳定。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共模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误差放大器、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其中:/n所述误差放大器的两个同相输入端用于分别接入差分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n所述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接收基准共模电压;/n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所述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n所述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的栅极接收一驱动信号;/n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源极接地;/n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第二晶体管的漏极、第三晶体管的源极以及第四晶体管的源极连接于同一点;/n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用于接入所述差分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漏极用于接入所述差分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模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误差放大器、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其中:
所述误差放大器的两个同相输入端用于分别接入差分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
所述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接收基准共模电压;
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栅极接所述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
所述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的栅极接收一驱动信号;
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第二晶体管的漏极、第三晶体管的源极以及第四晶体管的源极连接于同一点;
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用于接入所述差分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漏极用于接入所述差分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跨导和第二晶体管的跨导之间的差值不超过第一预设值;所述第三晶体管的跨导和第四晶体管的跨导之间的差值不超过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对地寄生电容和第四晶体管的漏极对地寄生电容之间的差值不超过第三预设值;所述第三晶体管的跨导不超过第四预设值;共模反馈电路的次极点频率大于共模反馈环路的带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晓秋钱永学王同孟震一蔡光杰马荣荣孟浩黄鑫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昂瑞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