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容积式汽-液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3397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容积式换热器,特别是一种热管容积式汽-液换热器,特点在于蒸汽室卧在容器的底部,蒸汽室上竖直安放有一组或并联放多组热管束,热管内装有传热介质,每组热管束一端插入蒸汽室,另一端与容器中液体介质接触,蒸汽室的热量通过热管束中的传热介质传递给包围热管束的液体介质,以达到热交换的目的,该设备具有结构简单,热管布置灵活,维修方便,设备成本低,金属耗量小,传热效率高等优点。(*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容积式换热器,特别是一种热管容积式汽-液换热器。传统的容积式汽-液换热器一般采用管束或盘管结构作为传热组件,附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便是一种管束结构的汽-液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一般是在容器(1)内平卧一组或两组管束(2)作为传热组件,每组管束端部伸出容器外和汽室(3)相连,热蒸汽由汽室(3)进入管束(2)并将蒸汽热量传递给容器(1)中的液体,以完成汽-液热交换之功能,这种管束式结构由于体积大,(长度和容器长度相差不多)所以金属耗量大,设备成本高,而且维修极不方便,每次检修,需要卸下汽室,再将整体管束从容器中取出,不仅笨重,而且需占用较大的操作空间,甚至还需增加一定的取重设备,所以费时、费力,另外,这种管束式结构由于管束长大,其位置离容器底部距离不可能太小,管束下面空间均为死水区,所以这种管束式结构的换热器热效率较低,耗能大。传统的盘管结构的换热器与管束式结构雷同,也存在着上述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管束式或盘管式换热器诸多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热管容积式汽-液换热器,这种换热器将汽室卧在容器内底部,离底部距离很小,在蒸汽室上管壁上竖直安放一组或并联多组热管束,热管内装有传热介质。每组热管束一端插入蒸汽室(1)内,通过热管中的传质介质将汽室中的热传递给容器中的液体,以完成热交换之功能,这种热管式热交换器,每组热管结构体积小,便于检修,可适用于立式,或卧式热交换器,通过调整传热组件的组数,热管根数及蒸汽室容积,便可适应各种型号容量的换热设备的要求,与上述传统的容积式换热器相比较,具有传热效率高,金属耗量少,结构简单,布置灵活,设备成本低,维修方便等优点。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附图1为传统的管束式容积换热器,附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即开水器结构示意图,其中(1)-容器,(2)-管束,(3)-蒸汽室,(4)-热管束,(5)-进汽管,(6)-管板,(7)-排气管,(8)-凝结液管,(9)-支座,(10)-进液管,(11)出热液管,(12)-入孔由图2知,蒸汽室(3)由支座(9)支撑并卧在容器(1)内底部,蒸汽室(3)开口端与进汽管(5)相连通,一组或并联的多组带有联接板的热管束(4)焊接在对应的管板(6)上,然后用螺栓或焊接固定在蒸汽室(3)上的法兰上,进汽管(5)另一端伸出容器(1)端部,容器另一端焊有进液管(10),排气管(7)焊在蒸汽室(3)的上端并与蒸汽室(3)相通以排除蒸汽室(3)内的空气,凝结液管(8)焊在蒸汽室(3)的底端以泄蒸汽室内的凝结液,焊在蒸汽室(3)上的排气管(7),凝结液管(8)都通过法兰用螺栓与焊在容器(1)上面的管道相连接。使用时,热蒸汽由进汽管(5)进入蒸汽室(3),通过热管束(4)中的传热介质将热传递给由进液管(10)进入容器(1)的液体,变热的液体通过出热液管(11)流出,此过程是连续不断的热交换过程。容器(1)适当位置上开有入孔(12),以供维修时使用。附图3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即热管式开水器的结构示意图,由附3知,容积为100立升的开水器,筒体是用碳素钢焊接而成的园柱体,上、下端分别装有上盖和底盖,筒体内壁直径D1为500mm,壁厚为4mm,高度H1为865mm,蒸汽包(室)壳体是用碳素钢焊接而成的园柱体,内壁直径D2为159mm,高度H2为220mm,热管为碳素钢钢管,直径φ为25mm,长度为400mm,共9根。权利要求1.一种热管容积式汽-液换热器,由容器(1)、蒸汽室(3)、进汽管(5)、进液管(10)、排气管(7)、出热液管(11),凝结液管(8)组成,其特征在于蒸汽室(3)卧在容(1)器底部,离容器(1)底部距离很小,在蒸汽室上竖直安放一组或并联多组热管束(4),热管内装有传热介质每组热管束(4)一端插入蒸汽室(1)内一段距离,另一端与容器(1)中液体介质接触,容器(1)适当位置上开有入孔(12);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容积式汽-液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蒸汽室(3)由支座(9)支撑并卧在容器(1)内底部,蒸汽室(3)开口端与进汽管(5)相连通,一组或并联的多组带有联接板的热管束(4)焊接在对应的管板(6)上,然后用螺栓或焊接固定在蒸汽室(3)上的法兰上,进汽管(5)另一端伸出容器(1)端部,容器(1)另一端焊有进液管(10),排气管(7)焊在蒸汽室(3)的上端,并与蒸汽室(3)相通,凝结液管(8)焊在蒸汽室(3)的底端,焊在蒸汽室(3)上的排气管(7),凝结液管(8)都通过法兰用螺栓与焊在容器(1)上的管道相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容积式换热器,特别是一种热管容积式汽—液换热器,特点在于蒸汽室卧在容器的底部,蒸汽室上竖直安放有一组或并联放多组热管束,热管内装有传热介质,每组热管束一端插入蒸汽室,另一端与容器中液体介质接触,蒸汽室的热量通过热管束中的传热介质传递给包围热管束的液体介质,以达到热交换的目的,该设备具有结构简单,热管布置灵活,维修方便,设备成本低,金属耗量小,传热效率高等优点。文档编号F28D7/10GK2138782SQ9224126公开日1993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1992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1992年11月20日专利技术者杨小昭, 蒋智翔, 孟明辰, 宋为茹 申请人:北京市益世热管技术研究开发公司,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管容积式汽一液换热器,由容器(1)、蒸汽室(3)、进汽管(5)、进液管(10)、排气管(7)、出热液管(11),凝结液管(8)组成,其特征在于蒸汽室(3)卧在容(1)器底部,离容器(1)底部距离很小,在蒸汽室上竖直安放一组或并联多组热管束(4),热管内装有传热介质每组热管束(4)一端插入蒸汽室(1)内一段距离,另一端与容器(1)中液体介质接触,容器(1)适当位置上开有入孔(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昭蒋智翔孟明辰宋为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益世热管技术研究开发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