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粳稻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91904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稻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粳稻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田块进行翻耕,施肥;(2)在适播期栽种秧苗至所述田块,栽种规格为(7~9)*(3~6)寸,所述田块水深0.5~3cm;(3)在所述栽种4天后执行实田;(4)所述栽种7天后施尿素,并执行间歇灌溉,保持所述田块的水深不低于1cm,所述间歇灌溉持续15~20天。本发明专利技术分别在翻耕和栽种后施肥,还采用了间歇灌溉,提高了成穗率;栽种规格更大,且秧苗之间相互影响小,亩产量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粳稻种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栽培
,特别是涉及一种粳稻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粳稻是水稻的一个亚种,需要日照时间短,但生长期长,比较耐寒,米质粘性强,米粒短圆,蛋白质含量较高,口味好。粳稻耐肥抗倒,水分管理要求高,应选择土壤耕层深厚、地力基础好、排灌便利的平原区进行种植。目前,粳稻的栽培多仅在移栽前施一次基肥,移栽后会根据实际情况施一定的追肥。现有的粳稻的种植方法效益较差,粳稻的产量较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提高产量的粳稻种植方法。一种粳稻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田块进行翻耕,施肥;(2)在适播期栽种秧苗至所述田块,栽种规格为(7~9)*(3~6)寸,所述田块水深0.5~3cm;(3)在所述栽种4天后执行实田;(4)所述栽种7天后施尿素,并执行间歇灌溉,保持所述田块的水深不低于1cm,所述间歇灌溉持续15~20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分别在翻耕和栽种后施肥,还采用了间歇灌溉,提高了成穗率;栽种规格更大,且秧苗之间相互影响小,亩产量更高。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粳稻种植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的施肥分为:若所述秧苗为一季中粳,施用三元复合肥和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45kg/亩和5~10kg/亩;若所述秧苗为双季晚粳,施用三元复合肥、尿素和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40kg/亩、5kg/亩和1~3kg/亩。进一步地,所述三元复合肥中氮磷钾的比重为45%,所述有机肥的成分包括桔梗、碳酸钾和硫化钠,质量比为50:1~2:0.5~1。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栽种规格分为:若所述秧苗为一季中粳,当所述栽种选择手插时,规格为9*5或8*6寸,当所述栽种选择机插时,规格为9*3.6寸,当所述栽种选择抛栽时,采用434孔秧盘,规格为30~40盘/亩;若所述秧苗为双季晚粳,当所述栽种选择手插时,规格为8*4或7*5寸,当所述栽种选择机插时,规格为7*4寸,当所述栽种选择抛栽时,采用434孔秧盘,规格为60~70盘/亩。进一步地,当所述栽种选择手插或机插时,所述田块的水深为1~3cm,当所述栽种选择抛栽时,所述田块的水深为0.5~1cm。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的所述实田过程中使所述田块自然晾干至所述田块落干且表面无裂痕,重新向所述田块灌溉1~3cm深的水。进一步地,所述重新向所述田块灌溉的水的溶氧量为6~10mg/L。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的施尿素量为10~15kg/亩。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的所述间歇灌溉为循环执行灌溉所述田块至0.1~0.5cm,待所述田块自然落干后,再次灌溉所述田块至0.1~0.5cm。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实施例1一种粳稻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田块进行翻耕,施肥;(2)在适播期栽种秧苗至所述田块;(3)在所述栽种4天后执行实田;(4)所述栽种7天后施尿素,并执行间歇灌溉,保持所述田块的水深不低于1cm,所述间歇灌溉持续20天。本专利技术的优势在于,分别在翻耕和栽种后施肥,还采用了间歇灌溉,提高了成穗率;栽种规格更小,且秧苗之间相互影响小,亩产量更高。具体的,所述步骤(1)中的施肥分为:若所述秧苗为一季中粳,施用三元复合肥和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45kg/亩和5kg/亩;若所述秧苗为双季晚粳,施用三元复合肥、尿素和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40kg/亩、5kg/亩和1~3kg/亩。其中,所述三元复合肥中氮磷钾的比重为45%,所述有机肥的成分包括桔梗、碳酸钾和硫化钠,质量比为50:1:0.5。具体的,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栽种规格分为:若所述秧苗为一季中粳,当所述栽种选择手插时,规格为9*5或8*6寸,当所述栽种选择机插时,规格为9*3.6寸,当所述栽种选择抛栽时,采用434孔秧盘,规格为35盘/亩;若所述秧苗为双季晚粳,当所述栽种选择手插时,规格为8*4或7*5寸,当所述栽种选择机插时,规格为7*4寸,当所述栽种选择抛栽时,采用434孔秧盘,规格为65盘/亩。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季中粳,适播期为5月中下旬,即6月中下旬移(抛)栽,7月上中旬拔节,8月下旬-9月上旬抽穗,10月中下旬成熟。具体的,在移栽时选择手插1.2-1.3万蔸,规格9*5寸或8*6寸均可;机插9*3.6寸,取秧量最大;抛秧亩均匀抛栽1.3~1.5万蔸,基本苗约3~4万。移栽后4天实田,7天后结合露田,大水大肥,力争15~20天以内亩基本亩达到15万左右,以低节位争大穗。基本苗约3~4万,高峰苗22~25万,成穗率65%左右;有效穗控制12~13万穗左右,平均穗粒数300~350粒。另外,对于双季晚粳,适播期为6月中下旬,即7月中下旬移(抛)栽,8月中旬拔节,9月上中旬抽穗,10月底至11月上旬成熟。手插1.6~1.8万蔸,规格8*4寸或7*5寸;机插7*4寸,取秧量最大;抛秧亩均匀抛栽1.8~2.0万蔸;基本苗约4.5~5万。移栽后4天实田促根,7天后结合露田,大水大肥,力争15~20天以内亩基本苗达到20~25万左右,以低节位争大穗。高峰苗30万以内,有效穗控制15~17万穗,平均穗粒数220~260粒。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栽种选择手插或机插时,所述田块的水深为1cm,当所述栽种选择抛栽时,所述田块的水深为0.5cm。具体的,所述步骤(3)的所述实田过程中使所述田块自然晾干至所述田块落干且表面无裂痕,重新向所述田块灌溉1~3cm深的水。另外,所述重新向所述田块灌溉的水的溶氧量为6mg/L。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的施尿素量为10kg/亩。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的所述间歇灌溉为循环执行灌溉所述田块至0.1cm,待所述田块自然落干后,再次灌溉所述田块至0.1cm。实施例2一种粳稻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田块进行翻耕,施肥;(2)在适播期栽种秧苗至所述田块;(3)在所述栽种4天后执行实田;(4)所述栽种7天后施尿素,并执行间歇灌溉,保持所述田块的水深不低于1cm,所述间歇灌溉持续20天。具体的,所述步骤(1)中的施肥分为:若所述秧苗为一季中粳,施用三元复合肥和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45kg/亩和10kg/亩;若所述秧苗为双季晚粳,施用三元复合肥、尿素和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40k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粳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对田块进行翻耕,施肥;/n(2)在适播期栽种秧苗至所述田块,栽种规格为(7~9)*(3~6)寸,所述田块水深0.5~3cm;/n(3)在所述栽种4天后执行实田;/n(4)所述栽种7天后施尿素,并执行间歇灌溉,保持所述田块的水深不低于1cm,所述间歇灌溉持续15~20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粳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田块进行翻耕,施肥;
(2)在适播期栽种秧苗至所述田块,栽种规格为(7~9)*(3~6)寸,所述田块水深0.5~3cm;
(3)在所述栽种4天后执行实田;
(4)所述栽种7天后施尿素,并执行间歇灌溉,保持所述田块的水深不低于1cm,所述间歇灌溉持续15~20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粳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施肥分为:
若所述秧苗为一季中粳,施用三元复合肥和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45kg/亩和5~10kg/亩;
若所述秧苗为双季晚粳,施用三元复合肥、尿素和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40kg/亩、5kg/亩和1~3kg/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粳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元复合肥中氮磷钾的比重为45%,所述有机肥的成分包括桔梗、碳酸钾和硫化钠,质量比为50:1~2:0.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粳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栽种规格分为:
若所述秧苗为一季中粳,当所述栽种选择手插时,规格为9*5或8*6寸,当所述栽种选择机插时,规格为9*3.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喜贤程飞虎陈忠平乐丽红曹开蔚胡翊炜刘凯丽武志峰王雪桥刘云发邱水胜郑海燕刘根如鄢国亮吴生根刘绵庆王盛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