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粳稻病害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所述粳稻破口前7~10天,施用戊唑醇溶液,施用量为80~90mL/亩;(2)在所述粳稻破口前2~3天,施用肟菌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第一混合农药,施用量为30~60mL/亩;(3)在所述粳稻齐穗15天之后,施用井冈霉素和芸苔素内脂的第二混合农药,施用量为10~50mL/亩。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多种农药组合使用,并在井冈霉素中加入芸苔素内脂作为添加剂,使本方法不仅能防治稻曲病,同时还能防治其他病害。
A control method of Japonica Rice Diseas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粳稻病害防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稻田病害防治
,特别是涉及一种粳稻病害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粳稻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病害,如稻曲病、纹枯病和稻瘟病,部分还会出现黑条矮缩病,必须对粳稻进行病害的防治。粳稻的病害中,出现稻曲病的概率最高,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对稻曲病重点进行防治,同时关注其他病害。在防治中,一般选用井冈霉素、爱苗、己唑醇和戊唑醇的其中之一,分别在破口前和齐穗后施用。现有的粳稻病害防治多采用单一的农药,防治效果较差,特别是对稻曲病以外的病害的防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兼顾防治多种病害的粳稻病害防治方法。一种粳稻病害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所述粳稻破口前7~10天,施用戊唑醇溶液,施用量为80~90mL/亩;(2)在所述粳稻破口前2~3天,施用肟菌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第一混合农药,施用量为30~60mL/亩;(3)在所述粳稻齐穗15天之后,施用井冈霉素和芸苔素内脂的第二混合农药,施用量为10~50mL/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多种农药组合使用,并在井冈霉素中加入芸苔素内脂作为添加剂,使本方法不仅能防治稻曲病,同时还能防治其他病害。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粳稻病害防治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的所述戊唑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10%。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的所述第一混合农药的质量分数为5~8%,所述肟菌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质量比为3:2:2~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第二混合农药的质量分数为10~15%,所述井冈霉素和芸苔素内脂的质量比为5:1~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施用所述第二混合农药后,持续观察天气状况,若在施药后12小时之内下雨,则在停雨后补施第二混合农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混合农药下雨前的施药量为V1,下雨后的施药量满足下式:式中,V2为下雨后第二混合农药的施药量,P为施药后12小时之内的降水量,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次施药和所述第二次施药需满足田间空气湿度为20~40%。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粳稻的分蘖期持续观察所述粳稻,若出现黑条矮缩病,则施用多次第三混合农药,所述第三混合农药的质量分数为10~20%,所述第三混合农药为吗啉胍和三氮唑核苷的混合物,二者质量比为20:1~3。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实施例1一种粳稻病害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所述粳稻破口前7天,施用戊唑醇溶液,所述戊唑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施用量为85mL/亩;(2)在所述粳稻破口前3天,施用肟菌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第一混合农药,所述第一混合农药的质量分数为5%,所述肟菌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质量比为3:2:2,施用量为45mL/亩;(3)在所述粳稻齐穗15天之后,施用井冈霉素和芸苔素内脂的第二混合农药,所述第二混合农药的质量分数为10%,所述井冈霉素和芸苔素内脂的质量比为5:1,施用量为30mL/亩。本专利技术的优势在于,采用了多种农药组合使用,并在井冈霉素中加入芸苔素内脂作为添加剂,使本方法不仅能防治稻曲病,同时还能防治其他病害。为了更好地进行防治,所述步骤(3)中施用所述第二混合农药后,持续观察天气状况,若在施药后12小时之内下雨,则在停雨后补施第二混合农药。具体的,所述第二混合农药下雨前的施药量为V1,下雨后的施药量满足下式:式中,V2为下雨后第二混合农药的施药量,P为施药后12小时之内的降水量,mm。另外,所述第一次施药和所述第二次施药需满足田间空气湿度为30%。另外,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粳稻的分蘖期持续观察所述粳稻,若出现黑条矮缩病,则施用多次第三混合农药,所述第三混合农药的质量分数为15%,所述第三混合农药为吗啉胍和三氮唑核苷的混合物,二者质量比为20:2。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如下内容。一种粳稻病害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所述粳稻破口前10天,施用戊唑醇溶液,所述戊唑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施用量为85mL/亩;(2)在所述粳稻破口前3天,施用肟菌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第一混合农药,所述第一混合农药的质量分数为8%,所述肟菌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质量比为3:2:5,施用量为45mL/亩;(3)在所述粳稻齐穗15天之后,施用井冈霉素和芸苔素内脂的第二混合农药,所述第二混合农药的质量分数为15%,所述井冈霉素和芸苔素内脂的质量比为5:3,施用量为30mL/亩。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如下内容。一种粳稻病害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所述粳稻破口前7天,施用戊唑醇溶液,所述戊唑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8%,施用量为85mL/亩;(2)在所述粳稻破口前3天,施用肟菌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第一混合农药,所述第一混合农药的质量分数为8%,所述肟菌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质量比为3:2:3,施用量为45mL/亩;(3)在所述粳稻齐穗15天之后,施用井冈霉素和芸苔素内脂的第二混合农药,所述第二混合农药的质量分数为12%,所述井冈霉素和芸苔素内脂的质量比为5:1,施用量为30mL/亩。对照例1本对照例与实施例3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混合农药和第二混合农药均替换为井冈霉素,浓度均为10%,田间空气湿度为10~20%。对照例2本对照例与实施例3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混合农药和第二混合农药均替换为戊唑醇,浓度均为10%,田间空气湿度为10~20%。对照例3本对照例与实施例3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当下雨后,第二混合农药的使用量V2=V1/2。对照例4本对照例与实施例3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三混合农药替换为吗啉胍,质量分数为15%。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江西省抚州市某地区采用上述实施例和对照例的方法对甬优1538号进行了试验,在粳稻生长过程中,总计下雨次数为86次,日均降水量为36.8mm,统计各实施例和对照例的对病害的防效,结果见表1。表1分组稻曲病(%)纹枯病(%)稻瘟病(%)黑条矮缩病(%)实施例171.268.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粳稻病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在所述粳稻破口前7~10天,施用戊唑醇溶液,施用量为80~90mL/亩;/n(2)在所述粳稻破口前2~3天,施用肟菌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第一混合农药,施用量为30~60mL/亩;/n(3)在所述粳稻齐穗15天之后,施用井冈霉素和芸苔素内脂的第二混合农药,施用量为10~50mL/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粳稻病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所述粳稻破口前7~10天,施用戊唑醇溶液,施用量为80~90mL/亩;
(2)在所述粳稻破口前2~3天,施用肟菌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第一混合农药,施用量为30~60mL/亩;
(3)在所述粳稻齐穗15天之后,施用井冈霉素和芸苔素内脂的第二混合农药,施用量为10~50mL/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粳稻病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的所述戊唑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粳稻病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所述第一混合农药的质量分数为5~8%,所述肟菌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质量比为3:2: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粳稻病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第二混合农药的质量分数为10~15%,所述井冈霉素和芸苔素内脂的质量比为5:1~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喜贤,陈忠平,乐丽红,胡翊炜,程飞虎,曹开蔚,刘凯丽,武志峰,黄梅梅,朱宁,邱晓花,邓刚临,李包明,胥木林,朱毅成,李林海,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