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05623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包括钻孔灌注桩、砼支撑梁、车站主体侧墙、环框梁、洞口环梁及暗挖隧道,钻孔灌注桩靠设明挖车站基坑侧壁,砼支撑梁由上至下的方向设置,且砼支撑梁均与钻孔灌注桩连接,车站主体侧墙外侧靠设钻孔灌注桩,车站主体侧墙内设置环框梁和洞口环梁。上述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通过环框梁和洞口环梁共同抵抗车站明挖基坑内水土压力,也可对车站主体侧墙破洞后结构进行支撑及加强,同时洞口环梁与暗挖隧道二衬砼结构一并浇筑成整体,能减少明挖车站结构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不均匀沉降,能可靠地保证工程的结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
本技术涉及地铁建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明挖法车站及盾构法暗挖隧道是地铁设计中最常用的结合方式。由于受到地面既有建筑物、地下密集管线以及地面繁忙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暗挖法在地下结构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在实际工程中,地铁暗挖隧道一般采用净跨6~8m的马蹄型隧道正洞形式,其优点是跨度小、结构受力安全且车站明挖结构与暗挖隧道的接口易于处理。随着城市地铁的高速发展,多线并行的大跨度暗挖隧道将越来越多。相比于小跨度隧道正洞暗挖隧道,车站明挖结构与大跨度双洞暗挖隧道的接口设计更为复杂,两种受力模式不同的结构在接口处容易出现变形不协调和应力集中。仍采用传统的工艺会导致施工难度大,而且安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性较好的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包括:钻孔灌注桩,所述钻孔灌注桩用于靠设车站基坑的侧壁,所述钻孔灌注桩的一端用于插入明挖车站基坑底以下;砼支撑梁,所述砼支撑梁由上至下设置,且所述砼支撑梁均与所述钻孔灌注桩连接;车站主体侧墙,所述车站主体侧墙的外侧靠设所述钻孔灌注桩;车站结构柱,所述车站结构柱位于所述车站主体侧墙内;环框梁,所述环框梁在所述车站主体侧墙的内设置;洞口环梁,所述洞口环梁为两个,所述洞口环梁在车站主体侧墙内设置;及暗挖隧道,所述暗挖隧道设有暗挖隧道初支结构和暗挖隧道二衬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明挖车站基坑与所述暗挖隧道接口处设盾构井,所述明挖车站基坑内采用所述钻孔灌注桩与所述砼支撑梁连接的支护形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砼支撑梁包括第一砼支撑梁、第二砼支撑梁及第三砼支撑梁,所述车站主体侧墙由上到下依次设有顶板、第一中板、第二中板及底板,所述环框梁包括第一环框梁、第二环框梁及第三环框梁,所述第一环框梁在所述顶板位置处设置并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第一环框梁设于所述第一砼支撑梁的下方,所述第二环框梁在所述第一中板位置处设置并与所述第一中板连接,所述第二环框梁设于所述第二砼支撑梁的下方,所述第三环框梁在所述第二中板位置处设置并与所述第二中板连接,所述第三环框梁设于所述第三砼支撑梁的下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洞口环梁在车站主体侧墙内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洞口环梁包括第一洞口环梁及第二洞口环梁,所述第二洞口环梁位于所述第一洞口环梁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暗挖隧道为具有两个隧道正洞结构,所述两个隧道正洞之间设一隧道中隔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隧道正洞净高为H,8m≧H≧7m,所述隧道正洞净宽为L,10m≧L≧9.5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侧墙在所述暗挖隧道洞口周边处设所述第一洞口环梁,在所述第一洞口环梁下设临时封堵素砼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洞口环梁、所述第二环框梁及所述第一环框梁达到预设砼设计强度时,分别拆除对应的所述第三砼支撑梁、所述第二砼支撑梁及所述第一砼支撑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暗挖隧道开挖时,先凿除所述临时封堵素砼墙,再凿除所述钻孔灌注桩,被凿除的所述钻孔灌注桩的钢筋与所述暗挖隧道初支结构的格栅钢架焊接成整体,当所述暗挖隧道开挖后,所述暗挖隧道二衬结构与所述第二洞口环梁一并浇筑成整体。本技术有如下效果:可靠度高,结构承载力高、刚度大,能减少明挖车站结构与大跨度暗挖隧道的不均匀沉降,能可靠地保证工程的结构安全性;施工方便,可操作性强;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破除素砼墙后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开挖暗挖隧道的横向施工工序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开挖暗挖隧道的纵向施工工序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0、钻孔灌注桩,120、砼支撑梁,121、第一砼支撑梁,122、第二砼支撑梁,123、第三砼支撑梁,130、顶板,140、中板,141、第一中板,142,第二中板,150、底板,160、结构柱,170、主体侧墙,180、中板纵梁,190、底板纵梁,200、环框梁,210、第一环框梁,220、第二环框梁,230、第三环框梁,300、洞口环梁,310、第一洞口环梁,320、第二洞口环梁,400、素砼墙,500、暗挖隧道,510、隧道中导洞,511、隧道中导洞一区,512、隧道中导洞二区,520、隧道正洞,521、隧道正洞一区,522、隧道正洞二区,523、隧道正洞三区,524、隧道正洞四区,530、暗挖隧道中隔墙,610、小导管,620、注浆锚杆,700、暗挖隧道初支结构,710、隧道初支钢筋格栅,720,临时钢架,800、暗挖隧道二衬砼结构,900、掌子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本具体实施例中,上述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主要用于三层地铁明挖车站结构与暗挖隧道的接口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用于其他地下明挖结构与暗挖隧道的接口设计。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包括钻孔灌注桩110、砼支撑梁120、车站主体侧墙170、车站结构柱160、环框梁200、洞口环梁300及暗挖隧道500,钻孔灌注桩110用于靠设车站基坑的侧壁,钻孔灌注桩110的一端用于插入明挖车站基坑底以下,砼支撑梁120为至少两个,砼支撑梁120由上至下的方向设置,且砼支撑梁120均与钻孔灌注桩110连接,车站主体侧墙170的外侧靠设钻孔灌注桩110,车站结构柱160位于车站主体侧墙170内,环框梁2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钻孔灌注桩,所述钻孔灌注桩用于靠设明挖车站基坑的侧壁,所述钻孔灌注桩的一端用于插入明挖车站基坑底以下;/n砼支撑梁,所述砼支撑梁由上至下设置,且所述砼支撑梁均与所述钻孔灌注桩连接;/n车站主体侧墙,所述车站主体侧墙的外侧靠设所述钻孔灌注桩;/n车站结构柱,所述车站结构柱位于所述车站主体侧墙内;/n环框梁,所述环框梁在所述车站主体侧墙内设置;/n洞口环梁,所述洞口环梁为两个,所述洞口环梁在车站主体侧墙内设置;及/n暗挖隧道,所述暗挖隧道设有暗挖隧道初支结构和暗挖隧道二衬砼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钻孔灌注桩,所述钻孔灌注桩用于靠设明挖车站基坑的侧壁,所述钻孔灌注桩的一端用于插入明挖车站基坑底以下;
砼支撑梁,所述砼支撑梁由上至下设置,且所述砼支撑梁均与所述钻孔灌注桩连接;
车站主体侧墙,所述车站主体侧墙的外侧靠设所述钻孔灌注桩;
车站结构柱,所述车站结构柱位于所述车站主体侧墙内;
环框梁,所述环框梁在所述车站主体侧墙内设置;
洞口环梁,所述洞口环梁为两个,所述洞口环梁在车站主体侧墙内设置;及
暗挖隧道,所述暗挖隧道设有暗挖隧道初支结构和暗挖隧道二衬砼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明挖车站基坑与所述暗挖隧道接口处设盾构井,所述明挖车站基坑内采用所述钻孔灌注桩与所述砼支撑梁连接的支护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明挖车站与大跨度双联拱暗挖隧道的接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砼支撑梁包括第一砼支撑梁、第二砼支撑梁及第三砼支撑梁,所述车站主体侧墙由上到下依次设有顶板、第一中板、第二中板及底板,所述环框梁包括第一环框梁、第二环框梁及第三环框梁,所述第一环框梁在所述顶板位置处设置并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第一环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玮连长江黎钜宏伍伟杰林永安牛伟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